第一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1
一、东方发展可能之一种:资本主义 4
(一)资本:东方发展的强劲内驱力 4
(二)资本:覆毁东方封闭的前提 8
(三)不足:民族视维缺失 9
二、民粹派提案:村社社会主义 13
(一)以民族特性对抗资本普遍性 14
(二)民粹派东方提案需要根本重铸 20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 28
(一)东方社会主义之路 29
(二)两种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41
四、恩格斯晚年对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45
(一)西方革命沉寂后的东方之路 45
(二)反对“嫁接论” 47
(三)对农民问题的探讨 53
五、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历史深蕴 54
(一)社会理论新高峰 54
(二)东方社会研究方法的革命 56
(三)解决东方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59
(四)揭示了东方传统出场的路径 60
第二章 东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合理性之争 62
一、质疑与明辨 64
(一)东方能否先于西方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65
(二)东方能否在物质条件尚未齐备时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66
(三)东方能否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 68
(四)东方在不充分文明条件下能否发动社会主义革命 70
(五)东方暴力夺权能否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 72
二、争论的实质与产生分歧的原因 77
(一)实质 77
(二)产生分歧的原因 77
(三)“跨越”后的历史难题 87
第三章 东方社会主义的实践转向 91
一、新政权的生存问题 91
(一)“喘息”政策 92
(二)战争经济模式 96
(三)政治越位的危害 98
二、国内外环境再造 103
(一)再造国内环境 104
(二)再造革命环境 112
(三)成就 118
第四章 形而上学思维笼罩下的东方社会主义 125
一、封闭的社会主义模式 125
(一)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 126
(二)强大和完善之间的抉择 128
(三)寻“强”的社会主义模式 134
二、理论探索权利的垄断 142
三、走向封闭的原因 148
(一)两极对峙的国内、外环境强化了斯大林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149
(二)马克思、恩格斯系统态和完成态的社会主义理论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50
(三)斯大林对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规律关系把握不完全到位 152
(四)追赶和超越带来的煽动情绪时代强化了斯大林施政的激进性 154
(五)思想垄断和对领袖的绝对信任使东方民众普遍存在思考冷淡症 155
(六)苏联理论界对马克思社会理论精髓的不完全把握造成了指导理论偏离学术探讨的总氛围 156
第五章 东方社会理论的否定性接续 159
一、完善还是毁灭 159
(一)甦生与继续偏离 160
(二)学界努力 165
(三)停滞与背叛 174
二、倾覆后的反思 180
(一)俄罗斯理论界反响 180
(二)倾覆后的反思 184
第六章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丰展 191
一、发微:新民主主义革命 192
(一)马克思社会理论精髓的中国应用 193
(二)中国复兴初探 198
二、彰显:改革开放 201
(一)视界的再度融合 201
(二)东方传统与现代化的有机统一 208
结束语 212
主要参考文献 218
后记 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