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概况 1
地理位置 1
历史沿革 1
族源、族称 1
人口及行政区划 7
自然条件 7
饮食 8
糯食 8
油茶 8
酸食 9
生食 9
“牛憋、羊憋” 9
烧鱼 10
紫血 10
酸汤鱼 10
鱼肠粥 10
重阳酒 10
“农家乐” 11
苗族饮食习俗 11
瑶族饮食习俗 11
服饰 12
侗族亮布 12
侗族服饰 12
“老侗”女式服饰 13
“绞侗”女式服饰 13
侗族男式服饰 13
头帕 14
侗帕 14
花带、胸兜 14
背带 14
百鸟衣 15
花钩鞋 15
侗族百褶裙 15
苗族服饰 16
苗族百褶裙 16
瑶族服饰 17
建筑 18
风雨桥 18
鼓楼 18
侗寨 19
吊脚木楼 19
寨门 20
井水亭 20
晾禾架 20
戏台 20
凉亭 21
萨坛 21
土地神 21
石板路 21
香竿 22
生产 23
送春牛 23
新年开耕 23
戊日不动土,子日不动庄稼 24
草标 24
压青施肥 24
三月云雾鱼 24
插秧三俗 24
捡田螺 25
叶丛捞虾 25
三月约青,九月约黄 25
四月八慰劳耕牛 25
洗禾剪 25
翻田冬晒 25
喊寨 26
上山拉木敬山神 26
一家起房百家帮 26
放排起航,烧香放炮 26
围山打猎,见者有份 26
先砍三斧 27
放蜂、挖蜂 27
装套索 27
生产工具 27
婚俗 29
行歌坐夜 29
换“档” 29
煮糖粥 29
程阳八寨婚俗 30
篝火迎亲 30
偷亲和抢亲 30
“公勾” 31
送嫁衣 31
新娘挑水 31
吃新郎喜酒 32
闹新娘油茶 32
送新娘 33
新娘手布 33
“转定送” 34
送舅爷礼 34
姑表抢礼 34
勾亲 34
不落夫家 35
送棉花 35
送布 35
请新娘干活 35
迟送的嫁妆 36
离婚 37
苗族婚俗 37
瑶族婚俗 38
壮族婚俗 38
汉族婚俗 40
节庆 41
春节 41
踩歌堂 41
二月初二 42
梅林侗族大歌节 42
抬“官人” 42
花炮节 43
独峒“月地瓦” 43
清明 44
土王节 45
谷雨节 45
四月八 45
五月初五 46
五月十三 46
龙舟节 46
六月六 46
新米节 47
七月十四 47
八月十五 47
平流斗牛节 48
独峒坡会 48
程阳南瓜仗 49
“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 50
晒江禾花鱼节 50
丹洲柚子节 51
冬节 51
十月十二 51
除夕 52
苗族蕨菜坡会 52
拉牛上树节 53
苗年 53
苗族春节 53
苗族拉鼓节 54
瑶族春节 54
红瑶春社 54
瑶族清明 54
瑶族中元节 55
瑶族粑粑节 55
瑶族盘王节 55
壮族牛王节 55
六甲人的节庆 55
礼仪 57
生育标 57
外婆鸡 57
三朝酒 57
缝背带 58
婴儿米袋 58
出月 58
串串肉 58
送糍粑 58
进新屋 59
“拉桑” 59
火塘排座习俗 59
尊称与昵称 59
打油茶 60
吵“勉美” 60
送布鞋 60
挂镜屏 60
“村买” 61
拦路对歌 61
添粮祝寿 62
“月也” 63
百家宴 63
苗族礼仪 64
打芦笙同年 64
打老庚 65
吃同年 65
六甲人走亲 66
戏曲 67
侗戏 67
桂戏 67
彩调剧 68
舞蹈 69
民间舞蹈 69
侗族耶舞 69
芦笙双人舞 69
芦笙踩堂舞 70
芦笙比赛舞 70
芦笙圆圈舞 70
侗族款舞 70
苗族芦笙舞 71
苗族“伦双” 71
苗族“伦捞堂” 71
瑶族“吐念友利” 71
瑶族冬念舞 72
汉族狮子舞 72
舞龙 72
歌曲 73
侗族大歌 73
小歌 73
细声歌 73
流水歌 74
白话歌 74
酒歌 74
耶歌 74
礼俗歌 74
双歌 74
拦路歌 75
赖油歌 75
丧歌 75
琵琶歌 75
嘎经 75
牛腿琴歌 75
笛子歌 76
木叶歌 76
苗族民歌 76
瑶族民歌 76
壮族民歌 76
六甲歌 76
组织 78
村寨 78
“斗” 78
“格” 78
寨老 79
“款” 79
款坪 79
款首 79
款脚 80
款军 80
款词 80
款约 80
讲款 81
六面阴规 81
六面阳规 81
六面威规 81
老人协会 81
工艺 82
侗锦 82
编织 82
刺绣 82
彩绘 82
雕刻 83
石雕 83
侗族村寨布局特色 83
鼓楼坪镶嵌艺术 83
木构建筑技艺 84
银制品 84
瑶族工艺 84
信仰 86
侗族宗教信仰 86
侗族居住习俗 86
香火 86
拜香火 87
点黑灰 87
认父母 87
下谷种 88
禁吹芦笙 88
修阴功 88
祭“萨” 88
壮威 89
喊魂 89
祭土地公 89
祭庙 89
祭桥 89
祭树神、石神 90
游神 90
点墨记 90
斋戒 90
含银 90
分发孝布 90
撒米 91
还愿 91
道场 91
出脚 91
架地 91
插柚叶 92
预测吉凶 92
瑶族经书 92
瑶族自然崇拜 92
瑶族祖先崇拜 93
瑶族“巫师”、“师公” 93
体育 94
抢花炮 94
民间武术 94
拍毽子 95
斗鸟 95
抽陀螺 95
下棋 96
掰腕子 97
摔跤 97
文化专著 98
《三江县志》 98
《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志》 98
《侗族歌谣研究》 99
《广西傩文化探幽》 99
《没有国王的王国》 99
《侗族文学史》 100
《中国侗族戏曲音乐》 100
《中国侗族村寨文化》 100
《侗族民间文艺美论》 101
《侗族民间文化审美论》 101
《侗族通览》 101
《理性的曙光》 102
《诗意的生存》 102
文学专著 103
《侗族民间故事选》 103
《侗族民歌选》 103
《侗族民间爱情故事选》 103
《养鹅小姑娘》 104
《侗歌三百首》 104
《救太阳》 104
《努志潭》 104
《侗族琵琶歌》 105
《侗族款词耶歌酒歌》 105
《三江各族民歌选》 105
《侗乡风情录》 105
《两代人的歌》 106
《我爱高山近太阳》 106
《山乡纪事》 106
《神奇鼓楼》 106
《蜂巢界》 107
《山乡笔记》 107
《鼓楼·太阳·月亮》 107
民间艺术 108
《秦娘梅》 108
《辨新娘》 108
《武术芦笙》 108
侗族农民画 108
名人题词 109
郭沫若题程阳桥诗 109
古笛题岜团桥诗 109
医药 110
四肢麻木简易治法 110
治牙痛二方 110
烟焦油疗法 110
金银花治痱子 111
人乳药用 111
七叶一枝花药用 111
鱼腥草药用 111
黄鳝药用 111
木烟脂 111
生茶油 111
热茶油 111
老茶叶 112
艾烧 112
草芯烧 112
刮痧 112
桐蜈膏 112
老姜糖 112
焦茶麸汤 112
焦糁汤 112
初五山苍子 113
竹鼠齿浆 113
糖蚓膏 113
红火炭汤 113
蜘蛛窝 113
生盐 113
茶油脚绿霉药膏 113
猪肝沾锅墨 113
内服药 113
外敷药 114
穴位点药 114
捏疗法 114
刺疗法 114
针挑法 114
叩击疗法 114
熏气疗法 114
洗浴疗法 114
拔火罐疗法 114
发汗疗法 114
烘烤疗法 114
爆灼疗法 115
挂药疗法 115
催吐疗法 115
瑶族医药 115
瑶族庞桶浴 115
土特产 116
茶叶 116
山茶油 116
牛肉干 117
禾花鱼 118
三江大糯 118
丹洲蜜柚 118
梅林夏橙 119
百合 119
归东野葡萄 120
高基罗汉果 120
香菇 121
木耳 121
干笋片 121
魔芋 122
高露煮茶 122
高友韭菜 122
酸制品 122
年糕 122
瑶族腊肉 122
竹制品 123
奇石 124
三江彩 124
黑底金纹石 124
三江紫卵 124
历史人物及民间艺人萨岁 125
姜良、姜妹 125
骆郎、贯公 126
竹王、三王 126
飞山大王 126
石尚发 127
罗文兴 127
杨瑞斌 127
吴朝堂 127
吴居敬 127
吴永勋 128
名胜古迹及景区程阳桥 129
岜团桥 129
马胖鼓楼 129
三江鼓楼 130
和里三王宫 131
丹洲古城 131
高定鼓楼群 131
高定独柱鼓楼 132
独峒风雨桥群 132
大塘坳 132
林略草坪 132
林略梯田 133
产口古榕 133
三江侗族博物馆 133
侗族生态博物馆 133
座龙寨 133
八协寨 134
平流寨 134
华练寨 134
岜团寨 134
高定寨 134
程阳景区 135
马胖景区 135
丹洲景区 135
良口景区 137
老堡景区 137
同乐景区 138
高基景区 139
龙塘生态区 139
铭刻 141
为远贾放行告示碑 141
程阳永济桥序碑 141
重修文星桥序碑 141
和里三王庙重修传记碑 142
怀远县总图、怀远县城图碑 142
独峒款碑 142
马胖永定条规碑 143
和里三王庙重修碑记 143
禁忌 145
象征与禁忌 145
等级与禁忌 145
图腾与禁忌 147
人文宗教与禁忌 147
汉语拼音索引 149
主要参考文献 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