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水资源紧缺状况 1
1.2 发展绿色建筑的意义 3
参考文献 5
第2章 建筑用水 6
2.1 用水分类 6
2.2 水量分析 6
2.2.1 各用水量 6
2.2.2 存在问题 13
2.3 水质分析 17
2.3.1 水质要求 17
2.3.2 存在问题 20
2.4 非传统水源可能替代的用水途径 20
2.4.1 冲厕 20
2.4.2 消防 21
2.4.3 洗车 21
2.4.4 绿化 21
2.4.5 道路清扫 21
2.4.6 景观环境 21
参考文献 22
第3章 非传统水源综合利用潜力 23
3.1 非传统水源利用概述 23
3.1.1 再生水利用 23
3.1.2 雨水利用 27
3.1.3 海水利用 29
3.2 市政污水 31
3.2.1 水量水质 31
3.2.2 再生利用的必要性 31
3.2.3 再生利用的可行性 32
3.2.4 再生利用的经济性 32
3.2.5 再生利用的环境效益 33
3.3 建筑污水 33
3.3.1 水量水质 33
3.3.2 再生利用的优势 36
3.3.3 再生利用的可行性 37
3.3.4 再生利用的技术分析 44
3.3.5 再生利用的综合效益 44
3.3.6 社会可接受程度 45
3.3.7 国家相关鼓励政策 46
3.4 雨水 47
3.4.1 水量水质 47
3.4.2 雨水利用的可行性 49
3.4.3 雨水利用的措施 49
3.4.4 雨水利用的效益 50
3.4.5 需注意的问题 50
3.5 海水 51
3.5.1 水量水质 51
3.5.2 海水利用的必要性 51
3.5.3 资源优势 52
3.5.4 技术保障 52
3.5.5 经济比较 53
3.5.6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应用前景 53
3.6 非传统水源在建筑中的综合利用 54
3.6.1 非传统水源利用顺序 54
3.6.2 非传统水源综合利用规划 54
参考文献 56
第4章 建筑节水技术 57
4.1 国内外节水发展历史 57
4.1.1 国外 57
4.1.2 国内 58
4.2 节水的概念及意义 58
4.2.1 节水的概念 58
4.2.2 节水的意义 59
4.3 节水技术 60
4.3.1 节水技术概况 60
4.3.2 节水器具 63
4.3.3 降低漏损 68
4.3.4 超压限流 69
4.3.5 减少热水系统无效废水量 70
4.3.6 防止二次污染造成的浪费 71
4.3.7 绿化节水技术 72
4.3.8 推广和发展循环利用技术 74
4.3.9 做好用水计量 74
4.3.10 实行综合管理 74
4.4 建筑节水率分析 75
4.4.1 住宅 76
4.4.2 办公楼 76
4.4.3 宾馆、饭店 77
参考文献 78
第5章 建筑供排水体制 79
5.1 建筑供排水体制现状 79
5.1.1 国内 79
5.1.2 国外 83
5.2 建筑供排水体制存在问题 89
5.2.1 市政供水 89
5.2.2 建筑排水 90
5.2.3 中水利用 90
5.3 分质供排水 91
5.3.1 概述 91
5.3.2 经济分析 92
5.4 建筑供排水体制选择 94
5.4.1 供水体制 94
5.4.2 排水体制 96
参考文献 98
第6章 污水再生工艺 99
6.1 污水再生技术发展概述 99
6.1.1 日本 99
6.1.2 英国 100
6.1.3 美国 100
6.1.4 韩国 101
6.1.5 澳大利亚 101
6.1.6 其他国家 101
6.1.7 中国 102
6.2 再生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103
6.3 工艺单元 103
6.3.1 再生处理工艺 104
6.3.2 消毒处理工艺 126
6.4 再生工艺方案 148
6.4.1 方案选择 148
6.4.2 常见的组合再生技术 154
6.4.3 推荐再生工艺 162
6.5 案例分析 165
6.5.1 市政污水—集中再生利用 165
6.5.2 建筑污水—分散处理利用 166
6.5.3 综合水源 170
第7章 再生水利用的经济分析 173
7.1 再生水利用的相关政策问题分析 173
7.2 污水再生利用形式 175
7.2.1 建筑供排水体制——分质与合流 175
7.2.2 再生处理利用方式——集中与分散 176
7.2.3 再生水利用概念假设 176
7.3 再生水利用经济分析 176
7.3.1 经济分析指标 176
7.3.2 再生水制水成本分析 178
7.3.3 水价分析 186
7.4 再生水利用经济分析实例讨论 193
参考文献 195
第8章 建筑水量安全保障策略 197
8.1 用水安全理念 197
8.1.1 安全概念 197
8.1.2 水资源安全理念 197
8.1.3 水量安全理念 200
8.2 建筑用水的水量安全 202
8.2.1 水资源的安全性 202
8.2.2 建筑用水的安全性 206
8.3 建筑水量安全保障综合策略 210
8.3.1 建筑水量安全保障原则 210
8.3.2 水资源利用 211
8.3.3 水需求控制 214
8.3.4 规划设计 215
8.3.5 运行管理 217
8.4 本章小结 218
参考文献 219
第9章 建筑水质安全保障技术 221
9.1 建筑用水的水质安全 221
9.2 再生水的水质安全 223
9.2.1 再生水水质简述 223
9.2.2 再生水利用的风险评价 226
9.3 再生水水质安全保障综合技术 231
9.3.1 健康风险控制技术 231
9.3.2 景观环境用水富营养化控制技术 238
9.4 本章小结 239
参考文献 240
第10章 典型城市非传统水源利用 241
10.1 北京市再生水利用情况 241
10.1.1 水资源状况 241
10.1.2 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历程 241
10.1.3 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法规 242
10.1.4 市政再生水利用情况 243
10.1.5 建筑再生水利用情况 247
10.1.6 再生水利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252
10.2 天津市再生水利用情况 252
10.2.1 水资源状况 252
10.2.2 污水再生利用的发展历程 253
10.2.3 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法规 254
10.2.4 市政再生水利用情况 254
10.2.5 建筑再生水利用情况 257
10.2.6 再生水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58
10.3 青岛市非传统水源利用情况 259
10.3.1 青岛市水资源状况 259
10.3.2 再生水利用的发展历程 260
10.3.3 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法规 260
10.3.4 市政再生水利用情况 261
10.3.5 建筑再生水利用情况 263
10.3.6 海水利用情况 263
10.3.7 再生水利用的主要问题及措施 264
10.4 深圳市再生水利用情况 264
10.4.1 水资源状况 264
10.4.2 再生水利用的发展历程 265
10.4.3 再生水利用的政策法规 265
10.4.4 再生水利用的典型案例 266
10.5 本章小结 266
第11章 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268
11.1 国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简介 268
11.1.1 美国LEED体系 268
11.1.2 英国的BREAM 270
11.1.3 绿色建筑挑战GBC 272
11.1.4 日本的CASBEE 273
11.1.5 澳大利亚的NABERS 274
11.1.6 其他评估体系 275
11.1.7 国外绿色建筑水循环系统评估特点 276
11.2 国内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萌芽 276
11.2.1 台湾的EEWH体系 277
11.2.2 香港的HK-BEAM体系 285
11.2.3 国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设技术要点 287
11.2.4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 288
11.2.5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291
11.2.6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293
11.2.7 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 298
11.2.8 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 299
11.2.9 绿色建筑评估标准 300
11.2.10 绿色建筑技术导则 302
11.2.11 天津市生态居住区建设技术规程 303
11.2.12 国内绿色建筑水循环系统及其评价特点 307
11.3 建立水循环系统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08
11.3.1 建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08
11.3.2 建立水循环系统评估体系的必要性 309
11.4 水循环系统评估体系确立的原则 309
11.4.1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原则 310
11.4.2 全过程控制原则 310
11.4.3 灵活性、可操作性原则 311
11.4.4 实用性、指导性原则 311
11.4.5 其他原则 312
11.5 水循环系统评估体系 312
11.5.1 水系统规划 313
11.5.2 给水排水系统 314
11.5.3 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 316
11.5.4 雨水管理与利用 318
11.5.5 海水利用 319
11.5.6 绿化、景观等非饮用用水 319
11.5.7 管材、器具与设施 321
11.5.8 节水指标 323
11.5.9 本节小结 330
参考文献 336
第12章 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保障综合性技术总结 338
12.1 再生水利用的经济分析 338
12.2 绿色建筑水量安全保障策略 340
12.3 绿色建筑水质安全保障技术 341
12.4 保障绿色建筑水循环安全的政策、法律措施 343
术语释义 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