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 1
1 工作报道必须改变报道视角——6月8日 1
2 记者要有现场发现的能力——6月9日 2
3 还是要关注具体的人——6月10日 4
4 要找准观众的兴趣点——6月11日 5
5 一线记者要有精品意识——6月12日 6
6 审视题材、关注现场应当成为一种常态——6月13日 7
7 头条需要策划——6月14日 8
8 不要留疑问给观众——6月15日 9
9 新闻编排要有“话题设置”的层次感——6月16日 10
10 要重视声音的作用——6月17日 11
11 记者怎么开好会议——6月18日 12
12 从生活着眼 做活经济报道——6月19日 14
13 记者视角以及观点的平衡——6月20日 16
14 记者双重交流感的自我培养——6月21日 17
15 新闻“刚性指标”还是要重点提醒——6月22日 19
16 新闻节目要体现“动态感”——6月23日 20
17 “硬”新闻和“软”新闻的不同处理——6月24日 21
18 五要素中核心要素——“何事”的解读要清晰——6月25日 23
19 记者和编辑的“双赢”——6月26日 24
20 事实必须要准确——6月27日 26
21 电视新闻的综合报道应该怎么做——6月29日 27
22 先进集体的典型就要“群像化”——6月30日 28
2004年7月 29
23 “七一”节的考验——7月1日 29
24 新闻采编“安全模式”的启用——7月2日 32
25 部门会议、活动报道一定要跳出部门的视角——7月3日 34
26 “群像化”切忌“图解”——7月4日 36
27 泛泛而谈是新闻报道的大忌——7月5日 37
28 “用材料”与“抄材料”——7月6日 38
29 每一道环节都不能把问题遗留下来——7月7日 40
30 追求“俯仰自如”的境界——7月8日 42
31 “新闻点”要拎出来——7月9日 43
32 在挖掘上下工夫——7月10日 44
33 深度报道要追求事实的深度——7月11日 46
34 前瞻性和快速反应能力——7月12日 47
35 检查报道要关注检查结果、展示检查过程——7月13日 49
36 时效性、准确性和避免广告嫌疑——7月14日 50
37 记者要做有心人——7月15日 51
38 电视新闻的画面质量应该重视——7月16日 52
39 非线编辑应特别注意的问题——7月17日 53
40 说说新闻表达的分寸感——7月18日 56
41 记者对新闻的“捕捉能力”——7月19日 58
42 新闻采编电子化是总的发展方向——7月20日 59
43 成就回顾报道应该怎么做好——7月21日 60
44 要做“24小时记者”——7月22日 61
45 随同检查采访是电视调查的好时机——7月23日 63
46 要善于制造悬念——7月24日 65
47 说说主题性深度报道的结构——7月25日 67
48 编辑点评要点中要害——7月26日 68
49 这组系列报道抓得实——7月27日 70
50 提倡“不关机状态”——7月28日 71
51 新闻提要要激发听众、观众收听收视的欲望——7月29日 73
52 新闻标题要确切——7月30日 74
53 要抓好拍摄培训——7月31日 75
2004年8月 76
54 要防止局部报道的“宏观失实”现象——8月1日 76
55 现场报道现场说什么——8月2日 77
56 好的作风要继续发扬——8月3日 79
57 现场出镜结尾说什么——8月4日 80
58 “说新闻”与“评新闻”——8月5日 80
59 标题用词要反复推敲——8月6日 82
60 新闻主播能否抛弃提词器——8月7日 83
61 抓住时机搞好媒体自身宣传——8月8日 85
62 建立各种与市民沟通、联动的机制——8月9日 86
63 民生角度的新闻解读——8月10日 87
64 要有抢时效的意识——8月11日 88
65 做新闻工作就需要这样的精神状态——8月12日 89
66 新闻策划要随机应变——8月13日 91
67 “四季歌”要“唱”出新意——8月14日 92
68 抓住好的“点”要做足文章——8月15日 93
69 采访——请且慢关机——8月16日 96
70 社会问题报道要一追到底——8月17日 97
71 电视新闻标题要反复推敲——8月18日 98
72 编辑的“中观”思维——8月19日 99
73 上级电视电话会议报道的地方视角——8月20日 101
74 注重沟通 领会意图——8月21日 103
75 深度报道要重视前期采访——8月22日 104
76 责任心是做好新闻职业的关键——8月23日 106
77 “春天的故事”要有故事——8月24日 107
78 资料画面要用在刀口上——8月25日 108
79 报道的初衷与结果背离——8月26日 110
80 细节反映一个台的综合素质——8月27日 111
81 采访对象选择要注意典型性——8月28日 112
82 声画对位问题还是要强调——8月29日 114
83 新闻节目需要议论——8月30日 115
84 党委、政府研究性会议报道要送审——8月31日 116
2004年9月 118
85 编辑的层次感得到了体现——9月2日 118
86 防止新闻标题的评论化倾向——9月3日 119
87 用“陈稿”要注意事实的变化——9月4日 120
88 作笔记同样是思考的过程——9月5日 121
89 记者的“现场策划意识”——9月6日 122
90 怎样拍好体育新闻——9月7日 123
91 采访,你“蹲下来”了吗——9月8日 126
92 这时候应该再说点什么——9月9日 128
93 用词不准确引发问题——9月10日 129
94 庆祝性、活动性报道怎样传达活动的气氛——9月11日 133
95 新闻中的人物和新闻人物的塑造——9月12日 134
96 制作人员要变“被动态”为“主动态”——9月13日 136
97 综合性报道要注意统筹协调——9月14日 137
98 注意选择好报道时机——9月15日 139
99 规划论证会议报道如何活泼起来——9月16日 140
100 喜庆气氛如何营造——9月17日 141
101 气氛营造要集中——9月18日 142
102 节庆宣传考验各个环节——9月19日 143
103 关注现场抓新闻——9月20日 145
104 当节庆遭遇灾难——9月21日 147
105 现场报道现场感的呈现——9月22日 149
106 有趣的新闻观众不嫌长——9月23日 150
107 好题材文章要做透——9月24日 151
108 要重视会议报道的画面拍摄——9月25日 151
109 三个基本的问题——9月26日 152
110 找最新的新闻由头——9月27日 154
111 多用些组合编排——9月28日 155
112 展示好新闻细节——9月29日 157
113 注意组合报道的负面效果——9月30日 158
2004年10月 160
114 谨防生拉硬扯、乱贴标签——10月1日 160
115 系列报道漫话之一:成就报道故事化——10月2日 161
116 系列报道漫话之二:中国特色的新闻样式——10月3日 163
117 让采访对象说什么——10月6日 164
118 人物报道一定要做好前期采访——10月7日 166
119 要练就平湖台的“独家功夫”——10月8日 167
120 注意信息来源的说明——10月9日 169
121 新闻评论需要点题——10月10日 170
122 试试让百姓自己来讲述新闻——10月11日 171
123 诱导采访切忌太直露——10月12日 172
124 可贵的现场感——10月13日 174
125 交通事故报道应该注意的问题——10月14日 175
126 多拍些外来群体的新闻——10月15日 176
127 出镜记者和采访对象拍摄背景的选择——10月16日 178
128 新闻要“大气”——10月17日 179
129 新闻策划要克服部门视角——10月20日 181
130 再说克服部门视角——10月21日 181
131 难能可贵交流感——10月22日 183
132 关于“庙会”新闻的价值判断——10月23日 185
133 新闻评论一定要亮出观点——10月24日 187
134 同题材报道要寻找不同的视角——10月25日 189
135 捕捉细节与展现细节——10月26日 190
136 抓住观众兴趣点,做好解释、“翻译”工作——10月27日 191
137 工作经验报道的故事化处理值得提倡——10月28日 192
138 “市民热线”报道最好请市民自己来说——10月29日 193
139 一组成功策划的系列报道——10月30日 194
140 要跳出说理性结构——10月31日 195
2004年11月 196
141 注意画面与文字的配合——11月1日 196
142 用好解释性新闻——11月2日 198
143 开掘好百姓自拍新闻之源——11月3日 200
144 要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11月4日 201
145 新闻报道应该用中性的称谓——11月5日 203
146 平湖人的视角和主持人的说话能力——11月6日 205
147 分析性的深度报道更需要清晰的层次感——11月7日 207
148 要带好、用好话筒——11月8日 208
149 有进步,也有不足——11月9日 209
150 从观众熟悉的方面说起——11月10日 211
151 主持人要轻松起来——11月11日 213
152 还是从生活的视角切入比较好——11月12日 215
153 民生视角值得肯定——11月13日 216
154 还是要严格按照栏目定位来操作——11月14日 217
155 白平衡 电视的变脸术——11月15日 218
156 取经先要有准备——11月16日 220
157 跳出常规报道套路——11月17日 222
158 配合中心工作报道还需要“消化”——11月18日 223
159 少拍些中景——11月19日 224
160 编辑的主持意识——11月20日 225
161 导语写作还是要从观众身边事说起——11月21日 226
162 新闻报道避免广告嫌疑——11月22日 227
163 新闻采访“一得”——11月23日 228
164 记者的反应和联想能力——11月24日 228
165 细节体现素质——11月25日 230
166 发散思维和包装意识——11月26日 231
167 根据画面写报道——11月27日 232
168 让编辑点评回归新闻议论——11月28日 233
169 关于摄像技巧的问题——11月29日 235
170 记者就要有这种一追到底的精神——11月30日 236
2004年12月 237
171 跳出来稿编稿的局限——12月1日 237
172 短新闻承载不起深度报道的“厚度”——12月2日 238
173 再谈剪辑的问题——12月3日 240
174 延伸报道要有招术——12月4日 242
175 增强层次感的好方法——12月5日 243
176 能否从背景入手挖掘一下新闻点——12月6日 244
177 强制执行新闻低调处理——12月7日 245
178 记者要有公益心——12月8日 247
179 点评何妨放轻松——12月9日 248
180 活动慎用预告性报道——12月10日 249
181 模拟、借用画面必须说清楚——12月11日 250
182 电视新闻评论要找好作为载体的事件——12月12日 251
183 唯有真情最感人——12月13日 252
184 解读政策要找好载体——12月14日 254
185 “明天将为您一一解答”——12月15日 255
186 不要越过轴线拍摄——12月16日 256
187 新闻编排不要满——12月17日 261
188 报道拆分和综合的艺术——12月18日 264
189 把主题事件化 把事件过程化——12月19日 266
190 老记者要跳出程式化思维模式——12月20日 267
191 现场报道开场白的“长”与“短”——12月21日 268
192 让观众参与新闻采编——12月22日 271
193 钻石式新闻结构——12月23日 272
194 人际传播中的角色定位——12月24日 276
195 时效和时机——12月25日 277
196 谨防“新闻采访不作为”——12月26日 280
197 现场解读是科技报道的好方法——12月27日 281
198 大雪考验紧急应变——12月28日 282
199 现场情境同期声——电视报道的特效武器——12月29日 283
200 关注具体的人——12月30日 284
201 曝光、批评不是目的——12月31日 285
2005年1月 288
202 一个好的开头——1月1日 288
203 走进普通人的情感世界——1月2日 289
204 从“销售一空”说说新闻报道要慎用形容词——1月3日 290
205 记者要善于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网——1月4日 291
206 “祖母”还是“奶奶”——说说广播电视新闻口语化的问题——1月5日 292
207 新闻质量好 包装也需再提高——1月6日 294
208 体会舆论引导的效力——1月7日 295
209 记者听会有诀窍——1月8日 295
210 关于改变电视新闻的语态——1月9日 296
211 综合是一种再创作——1月10日 298
212 让主持人真正地说起来——1月11日 299
213 发掘生活中的变化 反映普通人的生活——1月12日 300
214 消息及训诂和考据——1月13日 301
215 叙事主体的民生化——1月14日 305
216 从总体上把握春节前的喜庆、祥和氛围——1月15日 305
217 记者要有“单兵作战”的能力——1月16日 306
218 饱满度很高的一档新闻节目——1月17日 308
219 民生与民情——1月18日 309
220 话说“跑题”和“打岔”——1月19日 310
221 传统对比手法的应用——1月20日 312
222 电视新闻采访对场面的组织——1月21日 314
223 避免“顾此失彼”——1月22日 315
224 记者对新闻作品的“最终关怀”——1月23日 316
225 新闻工作者必须先抓好自己的学习——1月24日 318
226 现场集约报道的“集约性”——1月25日 319
227 犯罪嫌疑人有没有肖像权——1月26日 319
228 “淫秽VCD”该由谁来定性——1月27日 323
229 社会性批评报道要多“点拨”——1月28日 324
230 播出前半小时现象——1月29日 325
231 另辟蹊径做文章——1月30日 327
232 抢抓采访时机——1月31日 328
2005年2月 330
233 节前检查报道播出安排不要太集中——2月1日 330
234 注意背景的开挖和做好知识性的解释——2月3日 331
235 何妨换个角度来叙事——2月4日 332
236 学会完全的综合思维能力——2月5日 334
237 用镜头演绎故事——2月6日 335
238 正确选择报道的主体对象——2月7日 336
239 观众收视情景的作用——2月9日 337
240 “尺糕”与文化——2月11日 338
241 给成就报道找个合适的由头——2月12日 340
242 编辑的时效化处理——2月13日 342
243 民生化叙述的成功实践——2月14日 343
244 深入生活 接上“地气”——2月15日 344
245 萝卜快了要洗泥——2月16日 346
246 新闻如何报平安——2月17日 347
247 选择采访对象和跟踪采访对象——2月18日 348
248 巧用“还原”技巧——2月19日 350
249 基本概念要弄清——2月20日 352
250 “一鸡两吃”要加新“佐料”——2月21日 353
251 编辑的质疑态度和把关意识——2月22日 354
252 学会自我宣传——2月24日 355
253 不要过多宣传形式——2月25日 356
254 不要滥用简称——2月26日 358
255 让代表、委员走到选民、群众中去——2月27日 359
256 要避免牵强附会——2月28日 360
2005年3月 362
257 避免形式主义——3月1日 362
258 介绍好新闻背景——3月2日 364
259 揭示现象背后的意义——3月3日 365
260 叙事的技巧——3月4日 366
261 也谈形式和电视新闻报道——3月5日 367
262 每天审片最怕什么——3月6日 369
263 要打有准备之仗——3月7日 370
264 在规范和创新之间“舞蹈”——3月8日 370
265 记者、编辑和主持人的执行力——3月9日 372
266 平衡意识和政治常识——3月10日 372
267 争论背后的电视传播观念之争——3月11日 374
268 丰富的“清仓货”——3月12日 376
269 综合新闻就是要这样重新编写——3月13日 377
270 大讨论报道要亮出采访对象观点——3月14日 377
271 结论性评点说话再委婉一些——3月15日 379
272 同期声整理有章法——3月16日 380
273 不要把矛头引向政府——3月17日 382
274 要帮助观众解读文件——3月18日 382
275 注意单位、职务称呼的准确性——3月19日 383
276 立足大背景 把握全局性思维——3月20日 384
277 滚动播出新闻有了跟踪报道意识——3月21日 386
278 试试以话题来统领主题——3月22日 387
279 导语中少用虚词——3月23日 388
280 地方台如何做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报道——3月24日 390
281 再次提醒:细心一点——3月25日 392
282 防止新闻表述的“外延扩张”——3月26日 393
283 发挥媒体的“寻呼”功能——3月27日 394
284 你知道的观众一定知道吗——3月28日 395
285 新闻报道的“度”与“真实性”——3月29日 396
286 有感于宣传“孝道”——3月30日 397
287 记者也要深入研究农业产业——3月31日 399
2005年4月 401
288 局部性工作不要拔高——4月1日 401
289 挖掘新闻背后的东西——4月2日 402
290 “名贵”兰花谁来定——4月3日 403
291 “快乐足球”这个引子找得好——4月4日 404
292 注意电视新闻画面结构的时空顺序——4月5日 405
293 关于声画同一和声画同步、声画分离——4月6日 407
294 点和面的良好结合——4月7日 409
295 记录现场不等于记录现象——4月8日 410
296 发挥画面的叙事功能——长镜头的使用——4月9日 411
297 “大题小做”也不该——4月10日 412
298 时政新闻注意时效性——4月11日 413
299 新闻思维何妨适度娱乐化——4月12日 414
300 记者采访的交流状态——4月13日 416
301 用画面作细节描写——4月14日 417
302 政策性宣传要做“精确报道”——4月16日 419
303 不要为采访而采访——4月17日 420
304 现场报道要注意场景的统一——4月18日 421
305 采访要成为“点睛”之笔——4月19日 422
306 主题要自然地提炼——4月20日 423
307 同期声采访采什么——4月21日 424
308 再说编辑综合——4月22日 426
309 新闻立场的“藏”与“露”——4月23日 427
310 主题报道故事化关键是找对人物载体——4月24日 430
311 什么是“窄带”和“白喉”记者自己知道吗——4月25日 430
312 新闻拍摄要注意捕捉反应镜头——4月26日 431
313 记录现场情境要有完整性——4月27日 432
314 贯彻编辑意图——4月28日 433
315 记者对现场的“适度干预”——4月29日 434
316 “逢人便说” 套话一例——4月30日 434
2005年5月 436
317 张扬同步记录声音的魅——5月1日 436
318 咬文嚼字——5月4日 437
319 头二条的编排问题——5月5日 438
320 新闻由头要交代清楚——5月6日 439
321 报道中的时间概念——5月7日 440
322 别忘了主体画面——5月8日 441
323 叙事主体的民生化——5月9日 442
324 采访最好把领导请到室外——5月10日 443
325 语言表述的准确性——5月13日 444
326 主持人要在实践中学习镜头前的说话——5月14日 445
327 值得探索的“体验报道”——5月15日 446
328 做好“数学题” 换个形象的说法——5月16日 446
329 再说改革会议报道——5月17日 447
330 “粗放采访”必须要严厉杜绝——5月18日 449
331 找好人物报道的“折射点”——5月19日 450
332 连续报道写作要注意前后关联——5月20日 451
333 提前开机是采访回归交流状态的好办法——5月22日 452
334 现场报道要注意选择场景和时机——5月23日 453
335 “空镜头”使用谨防“画不对题”——5月28日 455
336 转换视角就有了可看性——5月30日 457
337 编辑对象感的对立与统一——5月31日 458
2005年6月 461
338 电视调查要有电视特点——6月1日 461
339 执法人员的态度问题——6月3日 462
340 民生视角要注意把握——6月4日 463
341 故事化最好以人物经历为载体——6月5日 463
342 “噪音情况也能达到标准”?——6月6日 465
343 一组成功的组合报道——6月7日 465
344 电视采访还是整段使用比较好——6月8日 468
345 既已“凯旋” 不必“而归”——6月9日 468
346 采访会议请提前十分钟到场——6月10日 469
347 注意事实的变化——6月11日 470
348 质疑的前提:发现问题——6月12日 471
349 文艺演出报道要“以声传情”——6月15日 472
350 找准说话的立足点——6月16日 472
351 记者的宏观思维和大局意识——6月17日 473
352 克服粗心还是要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6月18日 474
353 采访任务之外的——6月19日 475
354 采访注意称呼的准确性——6月20日 476
355 电视画面冲击力也要有所克制——6月21日 477
356 注意传播的流畅性——6月22日 477
357 “市民热线”报道要注意对题材的驾驭——6月23日 478
358 抛开会议 借助人际交流方法——6月24日 480
359 正确选择采访话题——6月25日 480
360 再谈采访称呼的准确性——6月27日 483
361 约定的简称还是需要适当地交代全称——6月28日 483
362 声音使用的问题——6月29日 484
363 个性化传播的有益尝试——6月30日 485
2005年7月 487
364 新闻提要的问题——7月2日 487
365 发动群众的力量——7月3日 488
366 语言的活力来自哪里——7月4日 489
367 层次感、连续性和立足点——7月5日 490
368 现场采访防“走神”——7月6日 491
369 谨防“同义反复”——7月7日 492
370 再谈声音的采录和使用——7月8日 493
371 再说电视新闻标题——7月10日 495
372 责任编辑的把关意识——7月11日 497
373 新闻应该要释疑解惑——7月12日 498
374 不要代替采访对象说话——7月15日 499
375 音乐的力量——7月17日 500
376 精心做好重头报道——7月21日 501
377 值得鼓励的大胆创新——7月22日 501
378 采访领导要讲点“策略”——7月24日 502
379 “走进居民家” 发现真材实料——7月25日 503
380 推进报道的深度在于更进一层的采访——7月26日 504
381 “三大法宝”不能丢——7月27日 505
382 扛起摄像机,不要忘记那枝笔——7月30日 506
2005年8月 509
383 说说新闻思维创新——8月2日 509
384 再谈概念表述要准确——8月3日 511
385 又到防台抗台时——8月5日 511
386 技巧和精神——8月6日 512
387 现场报道适用于事件新闻——8月7日 513
388 8月9日《平湖新闻》几种编排方式比较——8月9日 515
389 精彩标题防歧义——8月10日 518
390 新闻切忌空洞——8月12日 519
391 报道治理“两违”要讲艺术性——8月13日 522
392 多考虑新闻背后的东西——8月14日 523
393 新闻写作的“起承转合”——8月15日 524
394 编辑的首要责任——8月16日 526
395 层次转接需要适当的过渡语——8月17日 527
396 预设现场和即时现场——8月19日 528
397 刻意和随意之间——8月20日 530
398 思维放开天地宽——8月21日 531
399 编辑对大局时政要有反应——8月22日 532
400 电视新闻报道要根据拍摄到的画面来描写——8月24日 533
401 还是让受助对象少说些感谢的话——8月28日 534
402 “座谈”报道就要谈出声音来——8月29日 535
403 注意说话者的身份——8月30日 536
404 图像编辑注意时空顺序——8月31日 537
2005年9月 539
405 采访提问宜婉转——9月2日 539
406 注意镜头和采访的代表性——9月4日 540
407 采访不要留疑问——9月8日 540
408 紧急反应要靠前后方密切配合——9月10日 541
409 突出人的精神——9月11日 542
410 内部传播中的意义理解偏差——9月12日 543
411 精彩采访共欣赏——9月13日 545
412 调动采访对象的“肢体语言”——9月14日 546
413 责编的政治敏感——9月17日 548
414 深度报道不能缺少分析——9月18日 549
415 “直播现场”靠近——9月27日 550
416 依托人物展开报道——9月28日 551
2005年10月 552
417 策划和即时发现同样重要——10月1日 552
418 发挥新闻媒体的消息主渠道作用——10月2日 553
419 长假三天 头条咋办——10月3日 554
420 “市民热线”的调查感——10月9日 555
421 注意用词的变化和丰富性——10月10日 555
422 适当“留白”——10月14日 556
423 谨防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10月17日 557
424 不妨写写镜头清单——10月19日 558
425 跳出农业报道的局限性——10月21日 560
426 发现与捕捉——10月27日 561
427 主题报道的现场化和人物化——10月30日 561
2005年11月 563
428 这个“好”字不宜用——11月5日 563
429 政府怎会贴“广告”——11月7日 564
430 口播和记者现场的分工——11月8日 564
431 这个“市”的帽子不能随便戴——11月11日 566
432 “座谈会”、“现场会” 标题最好要回避——11月12日 567
433 《小蘑菇如何做出大产业》解析——11月13日 567
434 缺点让采访对象自己说——11月15日 573
435 加强政策的解读——11月16日 574
436 头二条有变化了——11月20日 575
437 当采访对象不善言谈——11月26日 576
2005年12月 578
438 跨越思维的障碍——12月1日 578
439 字幕活用——12月3日 581
440 学会讲故事——12月5日 582
441 从哪里挖掘新意——12月6日 583
442 背景音乐的使用——12月15日 584
443 批评报道要了解背景——12月16日 585
后记 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