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文化、制度与合法性诉求第一章 文化与制度选择 3
第一节 文化的一般规定 3
一、文化的含义 3
二、文化与文明 5
三、文化的特点 7
第二节 文化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9
一、文化的类型 9
二、自然因素对文化的影响 12
三、生产-生活方式对文化形成的影响 14
第三节 价值观与制度选择 17
一、文化的一般作用 17
二、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 19
三、价值观与制度选择 23
第二章 制度及其合法性诉求 26
第一节 权力与制度 26
一、权力的界定 26
二、权力的产生和来源 29
三、权力与制度 32
第二节 制度的合法性诉求 34
一、制度合法性问题 34
二、合法性诉求与意识形态 37
第三章 合法性诉求的绝对形式——神圣政治 42
第一节 “天人合一” 43
一、说“天” 43
二、“天人合一” 46
三、“天人合德” 49
第二节 “神”、“圣”合一 51
一、由“天人合德”到“神”、“圣”合一 51
二、“神”、“圣”合一与合法性诉求的绝对化 54
三、由“神”到“圣”,到“神圣” 56
第三节 神圣政治的放射性特征和感受性特点 59
一、“神圣政治”的放射性特征 59
二、神圣政治的感受性特点 64
第二篇 神权政治时代第四章 文明起源与神权政治 169
第一节 商、周神权政治的一般特点 69
一、青铜时代的文明 70
二、商、周文明的一般特点 72
第二节 “原逻辑思维”与巫术 77
一、集体表象 77
二、神秘感与“互渗律” 80
三、从占卜到巫术 82
第三节 从“家为巫史”到“绝地天通” 85
一、巫和巫术 85
二、“家为巫史”与“绝地天通” 89
三、巫的文化意义 91
第五章 “有命在天”的绝对神权 95
第一节 商代的权力结构 96
一、商代政权的构成 96
二、王朝的几大政治力量 97
第二节 商代的信仰体系与绝对神权 100
一、商代的信仰体系 101
二、神权在政治中的决定作用 104
第三节 商王朝的灭亡与绝对神权的嬗变 108
一、文献资料中的纣王 108
二、王权与神权的冲突和商王朝的灭亡 109
第六章 “德”配“天命”的相对神权 115
第一节 周代的制度建设 115
一、分封制 116
二、宗法与等级制 118
三、财产制度 121
第二节 合法性重建 122
一、“皇天上帝,改厥元子” 124
二、“修德”“配天” 127
三、“敬德”“保民” 129
第三节 神权的制度化—“三礼” 131
一、礼的实质 132
二、礼的作用 133
三、“三礼”的精神及文化定位 135
第三篇 圣人理想时代第七章 圣人理想的社会基础和文化根源 143
第一节 社会危机与出路探索 143
一、宗法解体与“礼坏乐崩” 143
二、“昊天不惠”与社会危机 146
三、寻求出路: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探索 148
第二节 危机类型与变革的方向 150
一、文明的基础与变革道路 151
二、危机根源与变革方向 155
第三节 救世主的世俗化寻求与文化早熟 159
一、社会危机中的世俗化选择 159
二、世俗化与文化早熟 161
第八章 圣人的原型及演化 167
第一节 “巫”的才能与“圣人”原型 167
一、圣的本义 168
二、“圣”的引申和转义 170
三、人文化过程中“巫”转化为“圣君” 172
第二节 祖先之德与圣人 174
一、生存本能与祖先崇拜 174
二、祖德与天命 177
三、祖“德”的内容 179
第三节 人文化“圣人”的基本内涵与巫觋分化 181
一、人文化圣人的基本内涵 181
二、巫觋的分化 184
第九章 诸子源流与圣人理想 190
第一节 文化流变中的诸子百家 190
一、诸子起源 191
二、士的变迁与诸子 193
第二节 孔子继往圣绝学中的圣人理想 197
一、对礼的人文化诠释 199
二、对神圣的世俗化改造 200
三、圣人的道德化转型 202
第三节 从鬼圣到俗圣 205
一、墨子的鬼圣 206
二、孟子世俗化的圣人理想 209
第四篇 神圣政治的形成第十章 战国后期思想和社会变化的趋势 215
第一节 去道德化趋势 215
一、时代风气和社会态度 215
二、社会进步与道德突破 217
三、社会的去道德化趋势 219
第二节 实力信仰与权力崇拜 221
一、时代的急功近利 221
二、思想的权力崇拜 224
第三节 思想大融合的趋势 227
一、理论的系统化与大融合 228
二、“杂家”理论的大量出现 231
三、思想的总结和反思 233
第十一章 荀子对神圣政治的理论探索 236
第一节 以法入礼 237
一、对“礼”的全面阐述与人文化发展 237
二、从“礼”法并重到法、术、势并重 239
三、由万能的礼到诡秘的术 242
第二节 “明天人”与“制天命” 244
一、“明于天人之分” 244
二、“制天命而用之” 247
第三节 法后王与全能君主 249
一、后王与先王 249
二、圣人观与全能君主 251
第十二章 神圣政治的制度构建 255
第一节 国之大事的转变与神圣制度的早期探索 255
一、文化落后与后发优势 255
二、制度建设的早期探索 258
三、从“祭与戎”到“农战”的转变 260
第二节 以“农战”为中心的制度设计 261
一、制度设计的思想基础 262
二、严厉的抑商政策 265
三、全面的社会控制 266
第三节 救乱去祸与反道德的圣人观 269
一、“救乱”“去祸”的圣人使命 269
二、实力至上与反道德的圣人之道 271
三、法术势一体化的圣人之术 276
第十三章 神圣政治的实践与危机 280
第一节 神话与权力神话 280
一、政治神话产生的基础 280
二、时势造神与自我神化 283
第二节 从皇天、上帝到神圣皇帝 286
一、“皇”、“帝”与“皇帝” 286
二、神圣皇帝 289
第三节 神圣政权的体制结构 291
一、秦王朝统一前各国的体制创新 291
二、“神圣”制度——官僚-魅力型统治的构建 294
第四节 末世之兵与合法性缺失 297
一、末世之兵 297
二、仁义不施 299
三、合法性缺失 301
第十四章 在实践中巩固的神圣政治 304
第一节 “无为而治”与社会危机 304
一、“无为而治”的实质 304
二、“无为而治”下的社会危机 306
第二节 独尊之术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308
一、君权神授的天命论 309
二、阴阳五行说 312
三、“孝治天下” 314
第三节 官僚-魅力型统治的巩固 317
一、官僚-魅力型统治结构的恢复和调整 317
二、官僚-魅力型统治的制度精神 319
第五篇 神圣政治的基础和保障第十五章 神圣政治的财产制度 325
第一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 326
一、马、恩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 326
二、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讨论 330
三、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332
第二节 财产的国家所有制 338
一、财产与财产权 338
二、贯穿全部历史的国家所有制 341
三、土地国有的产生和长期存在的原因 346
第三节 “亚细亚生产方式”与超经济强制 348
一、“超经济强制”的法哲学基础 348
二、超经济强制的表现 352
第十六章 管、放之争中的集权管制 359
第一节 放任与管制两种思想的争论 359
一、因势利导的自由放任思想 359
二、管制思想的理论演绎 363
第二节 集中管制的主要措施 365
一、先秦时期的管制措施 365
二、秦汉的管制政策 369
第三节 管制的结果和影响 373
一、管制政策的效果 373
二、管制政策的历史影响 376
第十七章 教育制度与官员升降机制 382
第一节 “以吏为师”与政教合一制度 382
一、教育体制 382
二、教育的内容与宗旨 384
三、政教合一制度的作用及其影响 386
第二节 网尽天下英雄的人才遴选制度 390
一、人才遴选制度的基本内涵 390
二、人才遴选制度的演变 393
三、天下英雄尽入彀 395
第三节 无情与亲情相配套的升黜机制 397
一、从“孝悌”为本到鸡犬升天 398
二、从鸡犬升天到诛灭九族 401
三、无情与亲情的配套和互补 403
第十八章 维护等级制度的法律精神与“神道设教”的意识形态 405
第一节 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法律精神 405
一、以强化父权作为维护等级制的基础 405
二、对以君主为核心的等级制的维护 407
第二节 “神道设教”的意识形态 411
一、天神信仰的意识形态化 411
二、“神道设教”的产生与功能 412
三、神道设教的强化与权力宗教 417
第三节 神圣政治的价值系统 422
一、尊君抑臣 422
二、尊老和重土 425
三、愚民与密政 427
参考资料 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