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 新世纪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黄玉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1564337
  • 页数:317 页
图书介绍: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基础学科,是联系基础医学的极其重要的桥梁课程。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发生的形态结构、机能代谢改变,及其引起的临床表现和结局,病理学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及重要进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临床课程、参加临床实践、防病冶病和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材不同于参考书,教材必须具备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并要体现权威性、时代性、继承性、完整性和简明性。本书教材适用于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七年制病理教学使用,也可作为研究生、病理医师和进修生的参考教材,各际校可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内容。

绪论 1

一、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三、病理学的基本内容 1

四、病理学的研究方法 2

第一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5

一、健康 5

二、疾病 5

第二节 病因学 6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6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7

第三节 发病学 7

一、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 7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 9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10

一、疾病的经过 10

二、疾病的转归 11

第二章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13

第一节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应 13

一、萎缩 13

二、肥大 14

三、增生 14

四、化生 15

第二节 细胞和组织的损伤 15

一、原因 15

二、发生机制 15

三、形态学变化 16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23

一、再生 23

二、肉芽组织 26

三、创伤愈合 27

第三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31

第一节 充血 31

一、动脉性充血 31

二、静脉性充血 32

第二节 出血 34

一、原因和类型 35

二、病理变化 35

三、后果 35

第三节 血栓形成 35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及机制 36

二、血栓形成的过程和形态 38

三、血栓的结局 39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39

第四节 栓塞 40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 40

二、栓塞的类型及对机体的影响 40

第五节 梗死 42

一、梗死的原因和条件 42

二、梗死的类型及病理变化 43

三、梗死的影响和结局 45

第四章 炎症 46

第一节 概述 46

一、炎症的概念 46

二、炎症的原因 46

第二节 炎症局部的基本病理变化 47

一、变质 47

二、渗出 47

三、增生 55

第三节 炎症的类型 55

一、变质性炎 55

二、渗出性炎 56

三、增生性炎 58

第四节 炎症的临床表现和结局 59

一、炎症的临床表现 59

二、炎症的结局 60

第五章 肿瘤 62

第一节 肿瘤的概念 62

第二节 肿瘤的命名和分类 63

一、肿瘤的命名 63

二、肿瘤的分类 63

第三节 肿瘤的基本特征 65

一、肿瘤的一般形态 65

二、肿瘤的组织结构 65

三、肿瘤的异型性 66

第四节 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68

一、肿瘤的生长 68

二、肿瘤的扩散 69

三、肿瘤生长的生物学 70

四、恶性肿瘤浸润和转移的机制 72

第五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3

一、良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3

二、恶性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74

第六节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75

第七节 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75

第八节 常见肿瘤举例 76

一、上皮组织肿瘤 76

二、间叶组织肿瘤 79

三、淋巴造血组织肿瘤 82

四、其他组织肿瘤 84

第九节 肿瘤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85

一、肿瘤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85

二、环境致癌因素 87

三、肿瘤发生的内因及其作用机制 89

第六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92

第一节 水、钠代谢障碍 92

一、正常水、钠代谢 92

二、水、钠代谢障碍 93

第二节 钾代谢障碍 97

一、正常钾代谢 97

二、钾代谢障碍 97

第七章 水肿 101

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101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101

二、机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 102

第二节 水肿类型及其特点 103

一、心性水肿 103

二、肾性水肿 104

三、肝性水肿 105

四、肺水肿 105

五、脑水肿 106

第三节 水肿的特征和对机体的影响 106

一、水肿的表现特征 106

二、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107

第八章 酸碱平衡紊乱 108

第一节 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108

一、血液的缓冲作用 108

二、肺的调节作用 109

三、肾的调节作用 109

四、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调节作用 110

第二节 反映体内酸碱平衡变化的指标及其意义 110

一、酸碱度(pH) 110

二、动脉血CO2分压 110

三、血浆CO2结合力 111

四、标准碳酸氢盐与实际碳酸氢盐 111

五、缓冲碱 111

六、碱剩余 111

七、阴离子间隙 111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112

一、代谢性酸中毒 112

二、呼吸性酸中毒 115

三、代谢性碱中毒 116

四、呼吸性碱中毒 118

第九章 缺氧 120

第一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120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121

一、低张性缺氧 121

二、血液性缺氧 122

三、循环性缺氧 122

四、组织性缺氧 123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24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124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124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125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126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126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27

一、年龄 127

二、机体的代谢和功能状态 127

三、机体的代偿适应能力 127

第十章 发热 128

第一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28

一、发热激活物 128

二、内生致热原 129

三、发热时体温调节机制 130

第二节 发热的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132

一、体温上升期 133

二、高温持续期 133

三、体温下降期 133

第三节 发热时机体的代谢与功能的变化 133

一、代谢变化 133

二、功能变化 134

第十一章 应激与疾病 135

第一节 应激原与应激分期 135

一、应激原 135

二、应激的分期 135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发生机制 136

一、应激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36

二、应激的细胞体液反应 138

第三节 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39

一、中枢神经系统 139

二、免疫系统 140

三、心血管系统 140

四、消化系统 140

五、血液系统 140

六、泌尿生殖系统 140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141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 141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142

第十二章 休克 143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143

一、休克的病因 143

二、休克的分类 144

第二节 休克的分期与发病机制 145

一、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早期,代偿期) 145

二、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期,可逆性失代偿期) 147

三、休克难治期(休克晚期,不可逆期) 148

第三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改变和器官功能障碍 151

一、休克时细胞的代谢变化和结构损害 151

二、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151

第十三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54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154

一、病因 154

二、发病机制 154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56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56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56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56

四、微循环障碍 156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和分型 156

一、分期 156

二、分型 157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功能代谢变化和临床表现 157

一、出血 157

二、休克 158

三、器官功能衰竭 158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59

第十四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60

第一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160

一、原因 160

二、影响因素 160

第二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161

一、自由基的损伤作用 161

二、钙超载 163

三、微血管损伤和白细胞的作用 164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65

一、心脏的变化 165

二、脑的变化 165

三、其他组织器官的变化 165

四、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细胞凋亡 166

第十五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167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67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67

二、病理变化 169

第二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171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症 171

二、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172

第三节 高血压病 174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74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176

第四节 风湿病 179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79

二、基本病理变化 180

三、各器官病理变化 181

四、慢性心瓣膜病 183

第五节 感染性心内膜炎 185

一、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85

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85

第六节 心肌炎和心肌病 186

一、心肌炎 186

二、心肌病 187

第七节 心力衰竭 188

一、心力衰竭的病因和分类 188

二、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190

三、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192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194

第十六章 呼吸系统疾病 197

第一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197

一、慢性支气管炎 197

二、肺气肿 199

第二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0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00

二、病理变化 201

三、临床病理联系 201

四、结局及并发症 201

第三节 肺炎 201

一、大叶性肺炎 202

二、小叶性肺炎 204

三、间质性肺炎 205

第四节 呼吸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207

一、鼻咽癌 207

二、肺癌 209

第五节 呼吸衰竭 21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12

二、机体主要的功能代谢变化 215

第十七章 消化系统疾病 218

第一节 胃炎 218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 218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 218

三、慢性肥厚性胃炎 219

四、疣状胃炎 219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20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20

二、病理变化 220

三、结局及合并症 222

第三节 病毒性肝炎 222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222

二、基本病理变化 223

三、临床病理类型 225

第四节 肝硬化 227

一、门脉性肝硬化 227

二、其他类型肝硬化 231

第五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232

一、食管癌 232

二、胃癌 233

三、大肠癌 235

四、原发性肝癌 236

第六节 肝功能衰竭 238

一、肝功能衰竭的分类及病因 238

二、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238

三、肝性脑病 240

第十八章 泌尿及生殖系统疾病 245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245

一、肾小球组织结构 245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 247

三、病理变化 249

四、常见病理学类型 250

第二节 肾盂肾炎 256

一、病因、感染途径与发病机制 256

二、类型 256

第三节 肾功能衰竭 258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258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 260

三、尿毒症 264

第四节 生殖系统常见疾病 266

一、慢性子宫颈炎及子宫颈癌 266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及子宫内膜癌 268

三、乳腺增生性病变及乳腺癌 269

四、前列腺增生症及前列腺癌 271

第十九章 常见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疾病 273

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273

一、感染性疾病 273

二、变性疾病 278

三、神经系统常见并发症 281

第二节 内分泌系统疾病 282

一、糖尿病 282

二、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284

三、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286

第二十章 常见传染病及寄生虫病 287

第一节 结核病 287

一、概述 287

二、肺结核病 290

三、血源性结核病 294

四、肺外器官结核病 295

第二节 伤寒 297

一、病因、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 297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297

三、结局与并发症 299

第三节 细菌性痢疾 300

一、病因、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 300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300

第四节 阿米巴病 301

一、肠阿米巴病 301

二、肠外阿米巴病 302

第五节 血吸虫病 303

一、病因、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 303

二、病理变化与主要脏器病变 303

第六节 钩端螺旋体病 306

一、病因、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 306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306

第七节 流行性出血热 307

一、病因、传播途径与发病机制 307

二、病理变化与临床病理联系 307

第八节 性传播性疾病 308

一、淋病 308

二、尖锐湿疣 308

三、梅毒 309

四、艾滋病 311

第九节 深部真菌病 312

一、念珠菌病 313

二、曲菌病 313

三、毛霉菌病 314

四、隐球菌病 314

五、放线菌病 314

主要参考文献 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