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1
1.1 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1
1.2 文献综述 5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0
1.4 内容安排 13
2 水资源管理发展历程与现实考察 16
2.1 我国水资源管理的历史变迁 16
2.2 现状描述 22
2.2.1 我国水资源现状 23
2.2.2 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 27
2.3 问题与趋势 31
2.3.1 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31
2.3.2 水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35
3 管制的性质、管制的形成与管制放松 38
3.1 管制的基本理论 38
3.1.1 管制的含义 38
3.1.2 管制的类型 43
3.1.3 管制的公共利益理论与部门利益理论 49
3.2 管制形成的制度分析 52
3.2.1 公共领域的形成 52
3.2.2 设租与寻租 55
3.2.3 我国管制的特殊成因 58
3.3 管制的经济分析 62
3.3.1 政府管制的成本 62
3.3.2 政府管制的收益 68
3.3.3 衡量管制经济绩效及其评价 71
3.4 管制放松及产权市场化机理 75
3.4.1 管制放松的制度分析 75
3.4.2 管制放松路径与产权市场化 80
3.4.3 公共资源的产权市场化机理及其空间 83
4 资源特性、产权安排与管制方式 89
4.1 资源特性与产权安排 89
4.1.1 物品属性与度量成本 89
4.1.2 技术进步与物品属性 92
4.1.3 资源特性与产权安排 94
4.2 资源特性与管制 98
4.2.1 自然垄断性与管制 98
4.2.2 公共物品性与管制 104
4.2.3 外部性与管制 107
4.3 政府、市场与社区管理:作用范围与边界 111
4.3.1 市场、社区与政府:特征描述 111
4.3.2 产权管理中市场、社区与政府的作用范围 115
4.4 资源特性、产权安排与管制方式 120
4.4.1 SCP范式的回顾与评述 120
4.4.2 “资源特性—制度安排—行为特征—经济绩效”分析模式 124
5 水资源特性的制度分析 131
5.1 水资源特性: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的分析 131
5.1.1 公共物品理论 131
5.1.2 水资源特性:公共资源 134
5.1.3 公共资源的困境:公地悲剧与反公地悲剧 138
5.2 产权与水权 143
5.2.1 产权的含义、属性与分类 144
5.2.2 水权的含义 150
5.2.3 水权特性 152
5.2.4 我国的水权制度 155
5.3 水权制度的功能 159
5.3.1 科斯定理与产权 159
5.3.2 交易费用、产权与资源配置 164
5.3.3 水权制度的基本功能 169
6 水权管理模式与经济绩效 175
6.1 水权管理模式与管理效率 175
6.1.1 资源配置的效率标准评价 175
6.1.2 管理目标的选择 177
6.1.3 水资源管理的基本模式 180
6.1.4 不同产权管理模式下效率比较 183
6.2 不同产权管理模式的绩效比较 188
6.2.1 国有产权管理模式 188
6.2.2 私人产权管理模式 193
6.2.3 社区产权管理模式 196
6.3 案例分析(Ⅰ):浙江“东阳—义乌”水权交易 203
6.3.1 浙江“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背景及其主要内容 203
6.3.2 浙江“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动因分析 205
6.3.3 浙江“东阳—义乌”水权交易的启示与政策含义 207
6.4 案例分析(Ⅱ):从一个“包江”案例看水资源的产权管理 210
6.4.1 浙江永嘉的江河承包案例 210
6.4.2 江河承包案例的制度分析 211
7 水资源产权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设计 218
7.1 国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简介 218
7.1.1 美国水资源管理制度 218
7.1.2 澳大利亚水资源管理制度 222
7.1.3 日本水资源管理制度 225
7.2 水权的初始界定 227
7.2.1 水权界定的制度分析 227
7.2.2 水权初始界定的原则 232
7.3 水权管理的制度创新 237
7.3.1 可交易的用水许可证制度 237
7.3.2 水权管理的听证制度 241
7.3.3 水权管理的水价制度 246
7.4 水权市场管理 252
7.4.1 水权市场概述 252
7.4.2 水权市场的管制与放松管制 258
7.4.3 水权市场化的个案分析 263
7.5 水资源产权管理模式的构建 268
8 结论与讨论 272
8.1 主要结论 272
8.2 讨论 275
8.2.1 可能的贡献与创新 275
8.2.2 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276
参考文献 278
后记 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