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法学是什么样的学问 1
一、法学是历史和国情的范畴 1
二、法学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2
三、法学以法为主要研究对象 3
四、法学的体系和学科界分 6
五、法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体系 8
第二节 法理学的学科问题 10
一、法理学的含义和冠名 10
二、法理学和法哲学 11
三、作为独立学科的法理学 12
四、法理学的对象和范围 14
五、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位置 16
第三节 法理学的构成及资源性要素 18
一、法理学的三大构成要素 18
二、法理学构成的实际境况 20
三、法理学渊源中的资源性要素 22
四、法理学要素:理论学说 23
五、法理学要素:流派思潮 25
六、法理学要素:人物作品 27
第四节 中西方法理学历史鸟瞰 29
一、中国先秦时期的法理学 30
二、中国后秦时期的法理学 31
三、希腊罗马时代:西方法理学源头 31
四、欧洲中世纪:神权观和注释人文学派 33
五、革命时代:启蒙和古典自然法学派 34
六、转变和发展:19世纪三大法学流派 35
七、当代西方法理学掠影 38
第二章 法的概念 39
第一节 法的概念界说 39
一、法的概念定义 39
二、理解法的概念的视角和方法 39
三、真实的法和理想的法 41
四、具体的法和一般的法 41
五、完整的法和局部的法 42
六、本质的法和形式的法 43
第二节 法的特征 43
一、法是为主体提供行为标准的社会规范 43
二、法是以国家政权意志形式存在的社会规范 44
三、法是作为司法机关办案主要依据的社会规范 47
四、法是普遍的、明确的和肯定的社会规范 48
五、法是以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规范 50
第三节 法的本质 51
一、法的现象和法的本质 51
二、关于法的本质的若干论说 52
三、中国学界现时有关法的本质的若干观点 53
四、法的本质所在 55
第四节 法的要素 57
一、法的要素释义 57
二、规则 58
三、原则 62
四、概念 65
第三章 法的价值 67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基本问题 67
一、法的价值界说 67
二、法的价值何在 68
三、法的价值特性 70
四、法的价值观 72
五、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论法的价值 74
第二节 法律秩序 77
一、人类面前的两种秩序 77
二、法律秩序诠释 77
三、法律秩序价值的位阶 79
四、法律秩序价值的类别和体现 80
五、法律秩序的价值实现及条件 81
六、法律秩序的价值尺度和实现方法 82
第三节 法律利益 84
一、作为生活资源的利益 84
二、法律利益与法律权利 85
三、法律利益的成因和实现 86
四、法律利益调处的标准和原则 87
第四节 法律正义 89
一、作为高层次伦理规范的正义 89
二、正义的统辖范围及其类别 91
三、正义的基本属性和本质 93
四、法、正义、法律正义辨误 95
五、法律正义和正义 96
六、法律正义和法 97
七、法律正义的成因 99
八、法律正义实现的方式和途径 100
九、法律正义的实现与法治建设 102
第四章 法的起源和发展 104
第一节 法的起源 104
一、法的起源观 104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规范 105
三、法的起源的原因、标志和规律 107
四、法与原始社会规范的异同 109
第二节 法的历史发展 110
一、法的历史类型 110
二、古代法:奴隶制法 112
三、古代法:封建制法 115
四、资本主义法 121
第三节 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 126
一、法系的概念 126
二、民法法系 127
三、普通法法系 128
四、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比较 129
五、民法法系和普通法法系的融合 132
第四节 法的继承和法的移植 132
一、法的继承 132
二、法的移植 133
第五章 法和社会 136
第一节 法和经济 136
一、法和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 136
二、法和经济的一般关系 137
三、法和经济体制改革 139
四、法和市场经济建设 142
第二节 法和政治 144
一、法和政治的一般关系 144
二、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 146
三、依法执政和政治文明 149
第三节 法和国家 150
一、国家的概念 150
二、法和国家的相互关系 151
第四节 法和政策 153
一、政策的概念 153
二、法和政策的一致性和区别 153
三、法和党的政策的相互作用 154
四、从依靠政策向既重视政策更重视法治转变 155
第五节 法和道德 156
一、道德的概念 156
二、法和道德的一致性和区别 157
三、法和道德的相互作用 159
第六节 法和科技 161
一、法和科技的一般关系 161
二、当代中国法和科技 162
第六章 立法 165
第一节 立法的概念 165
一、立法释义 165
二、立法的特征 166
三、立法的外延 168
四、立法与法的制定和法的创制 169
第二节 立法体制 170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和构成 170
二、当今世界主要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171
三、中国现行立法权限划分体制 172
第三节 立法过程和立法程序 173
一、立法过程 173
二、立法程序 175
第四节 立法的原则 177
一、立法原则界说 177
二、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 179
第七章 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 184
第一节 法的渊源 184
一、法的渊源释义 184
二、法的渊源的范围和种类:资源、进路和动因 185
三、法的渊源的价值及其实现 187
四、当代中国主要法的渊源 188
第二节 法的形式 190
一、法的形式概述 190
二、法的形式和法的渊源的界分 191
三、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193
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196
第八章 法的体系和法的分类 199
第一节 法的体系 199
一、法的体系释义 199
二、法的体系的客观性 200
三、法的体系和法的部门 201
四、中国法的体系的宏观框架 202
第二节 法的分类 208
一、法的分类界说 208
二、法的一般分类 208
三、法的特殊分类 210
第九章 法的实施 212
第一节 法的效力 212
一、法的效力释义 212
二、法的效力范围 213
三、法的效力冲突和协调 216
第二节 法的适用 218
一、法的适用的含义和特征 218
二、法的适用的要求 219
三、法的适用的原则 220
四、法的适用的阶段 223
五、当代中国的司法体制 224
第三节 法的遵守 225
一、法的遵守的含义和意义 225
二、法的遵守的主体 226
三、法的遵守的条件和途径 226
第四节 法的解释 228
一、法的解释的含义、特征和意义 228
二、法的解释的种类:法定解释和非法定解释 230
三、法的解释的方法:学理解释、任意解释和其他解释 230
四、中国法的解释体制 232
第五节 法律责任 234
一、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前提 234
二、法律责任:违法所承担的后果 235
三、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237
第十章 法律关系 241
第一节 法律关系概述 241
一、法律关系的价值和研究 241
二、法律关系是特殊的社会关系 243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 247
一、一般法律关系和具体法律关系 248
二、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 248
三、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 249
四、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型法律关系 250
五、法律关系的其他类别划分 250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251
一、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251
二、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和范围 252
三、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能力 253
四、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能力 254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 256
一、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概念 256
二、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种类 259
三、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261
第五节 法律关系的客体 263
一、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263
二、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263
第十一章 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 266
第一节 法律意识 266
一、法律意识概述 266
二、法和法律意识的相互作用 267
三、法律意识的培养 269
第二节 法律文化 270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 270
二、法律文化对法的作用 272
三、当代中国法律文化建设 274
第十二章 法治和法制 276
第一节 法治和法制释义 276
一、法治释义 276
二、法制的概念 277
三、法治和法制的区别和联系 279
第二节 法治的原则和条件 280
一、法治的基本原则 280
二、法治的基本条件 283
第三节 法制和民主 285
一、民主的概念 285
二、法制与民主的一般关系 286
三、法制的民主化和民主的法制化 288
第四节 建设中国法治国家 289
一、丢弃人治,走向法治 289
二、建设现代法治国家,发展现代法制 290
三、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法治前瞻 292
第十三章 法的作用、法与宗教、法与人权 294
第一节 法的作用 294
一、法的作用的定义 294
二、法的作用的分类 294
三、法的局限性 295
第二节 法与宗教 295
一、法与宗教概述 295
二、法与宗教的相互影响 295
第三节 法与人权 296
一、人权的概念与层次 296
二、法与人权的一般关系 296
三、人权的法律保护实践 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