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之理 中国民生问题的调查与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同昌著
  • 出 版 社:青岛:青岛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43642204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作者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历经数年调查研究从农村和城市社区构建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探讨了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

第一部分:关注——社会转型中的弱势群体 1

1 弱势群体:诉求与社会稳定问题 1

1.1 当今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与构成 1

1.1.1 社会弱势群体的界定 1

1.1.2 新时期社会弱势群体的构成 2

1.2 对弱势群体保护存在的问题 4

1.2.1 保障人数日益增加,各级财政负担加重 4

1.2.2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将给农村低保工作带来新课题 4

1.2.3 界定低保对象和计算家庭收入难以掌握 4

1.2.4 低保人员有病不医者大量存在 4

1.3 弱势群体的重要诉求特征 5

1.4 完善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稳定的建议 5

1.4.1 尽快建立综合性的城市社会救助系统 5

1.4.2 全面推进社会保险制度建设 6

1.4.3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 8

1.4.4 目前需要提高弱势群体生活质量的几点措施 10

2 失地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与社会保障体系建构 10

2.1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就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11

2.1.1 农村耕地减少,新的“三无人员”出现 11

2.1.2 失地农民未能纳入城市一体化的管理体系 12

2.1.3 失地农民在市场经济中不能成为市场主体而成为社会的负担 12

2.1.4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养老难的问题开始凸现 13

2.2 建立农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与设想 14

2.2.1 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14

2.2.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15

2.2.3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内容 15

2.3 建立农村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几项建议 17

2.3.1 正确认识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 17

2.3.2 完善就业服务措施 17

2.3.3 改革完善现行的有关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 17

2.3.4 推行“实物换保障” 18

2.3.5 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先导 18

2.3.6 落实家庭养老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 19

3 残疾人:就业现状调查与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19

3.1 研究背景与方法 19

3.2 残疾人的基本情况 20

3.2.1 性别、年龄分布以及健康状况 20

3.2.2 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和生活来源 21

3.2.3 工资状况及收入 22

3.3 影响残疾人就业的原因分析 23

3.3.1 从“就业愿望”看就业 24

3.3.2 从“教育程度”看就业 25

3.3.3 从“身体条件”看就业 25

3.3.4 从“无障碍”看就业 26

3.3.5 从“就业方向、渠道”看就业 26

3.3.6 从“岗前培训”看就业 26

3.3.7 从“社会歧视”和“文明程度”看就业 27

3.4 结论与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机制构想 27

3.4.1 结论 27

3.4.2 建立残疾人就业平等参与的保障机制 28

3.5 关于完善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的对策 29

3.5.1 充分认识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文明价值 29

3.5.2 利用政策杠杆撬动用人单位招收残疾人的积极性 29

3.5.3 细分社会职业岗位 30

3.5.4 发展社区康复,促进残疾人自我价值的实现 30

3.5.5 急需关注的几个政策问题 31

4 外来务工人员: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 33

4.1 青岛市外来劳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33

4.2 外来劳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4

4.3 共性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 35

4.3.1 对外来劳动人口体制管理上的局限问题 35

4.3.2 计划经济的管理思路与市场条件实现管理的冲突 35

4.3.3 非法用工问题 36

4.4 社会调查中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7

4.4.1 历史地审视外来务工人员的“潮涌”现象 37

4.4.2 平等就业与政策性歧视问题 38

4.4.3 城市偏见与有序流动的障碍问题 38

5 老年人:人口老龄化问题 39

5.1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 39

5.2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特点 40

5.2.1 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40

5.2.2 老年人口女性比例高 41

5.2.3 地区分布不平衡 41

5.2.4 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 41

5.3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 41

5.3.1 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老化,直接影响经济发展 41

5.3.2 人口老龄化引起老年人抚养系数升高,加重社会负担 42

5.3.3 人口老龄化加重家庭负担 43

5.3.4 人口老龄化必然引起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44

5.4 2003后青岛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分析 45

5.4.1 青岛市未来人口高度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45

5.4.2 老年人口以3.2%的速度递增,高龄化加剧 46

5.4.3 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应列入重要议程 46

5.4.4 实现健康老龄化 46

6 “空巢”现象:独居老人调查与社会支持的对策 46

6.1 研究背景及方法 47

6.1.1 研究背景 47

6.1.2 研究方法与过程 47

6.2 “空巢”老年人的基本情况扫描 49

6.2.1 性别与居住方式 49

6.2.2 收入情况与水平 50

6.2.3 健康状况和与子女的关系 51

6.3 “空巢”现象的成因、问题与需求 52

6.3.1 “空巢”原因 52

6.3.2 家庭照料与生活需求 53

6.3.3 养老方式的需求与选择 55

6.4 社会支持的对策与建议 56

6.4.1 加强人文关怀,关注“空巢”老人的生活 56

6.4.2 多渠道增加对“空巢”老人的照料来源 57

6.4.3 完善服务设施和制度,提高照料质量 57

6.4.4 高度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 58

6.4.5 特别关心“空巢”女性老人 58

6.4.6 加强对高龄老人的关注 58

7 特困对象: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群体 59

7.1 最低生活保障线下困难群体的现状 59

7.1.1 低保人员构成情况 60

7.1.2 城乡低保对象和范围 60

7.1.3 保障标准 60

7.1.4 保障资金分担情况 61

7.2 政策扶持与社会救助的情况 61

7.2.1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情况 61

7.2.2 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情况 63

7.3 存在问题 64

7.3.1 保障人数日益增加,各级财政负担加重 64

7.3.2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将给农村低保工作带来新课题 65

7.3.3 界定低保对象和计算家庭收入难以掌握 65

7.3.4 低保人员有病不医者大量存在 65

7.3.5 机构建设上需进一步加强 66

7.4 对策与建议 66

7.4.1 将社会救助和低保工作纳入法制化 66

7.4.2 农村低保工作要采取切实措施,进一步加以完善 66

7.4.3 建立各级财政低保资金转移支付制度 67

7.4.4 尽快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67

7.4.5 进一步建立健全针对弱势群体的工作组织机构 67

7.4.6 探索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和申请救助家庭资产评估制度 68

7.4.7 发展慈善事业 68

7.4.8 建立高效、规范的城镇反贫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68

8 生活质量:青岛市李沧区的老年人个案调查 69

8.1 老年人生活质量及其指标的评价体系 69

8.2 李沧区老年人的基本构成状况 70

8.2.1 年龄 71

8.2.2 文化程度 71

8.2.3 婚姻 71

8.2.4 家庭人口规模 71

8.2.5 家庭类型 71

8.2.6 家庭代数 71

8.3 李沧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状况 71

8.3.1 收入来源 71

8.3.2 收入水平 72

8.3.3 赡养情况 72

8.3.4 日常生活状况 73

8.3.5 健康状况 73

8.3.6 医疗状况 73

8.3.7 生活照料状况 73

8.3.8 家庭关系 73

8.3.9 社区文体活动状况 73

8.3.10 居住环境 74

8.4 对李沧区老年人生活质量调查的分析与评价 75

8.4.1 老年人经济收入不断增加 75

8.4.2 老年人住房条件大大改善 75

8.4.3 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服务逐步改善 75

8.4.4 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内容日趋丰富 75

8.4.5 老年人晚年生活幸福、参与社会意识增强 75

8.5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建议 76

8.5.1 政府的主导作用 76

8.5.2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老龄事业的发展 76

8.5.3 家庭是老年人生活的最直接的环境 76

8.5.4 老年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年人自己 76

8.5.5 加强李沧区养老机构建设的构想 77

8.5.6 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老年人生活质量问题 77

附录:关于李沧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调查问卷 77

第二部分:聚焦——积极推进中的社会保障 79

1 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全面健康发展的稳定器 79

1.1 解决社会保障热点问题的几条基本原则 80

1.1.1 社会保障水平要与经济水平承受能力相适应 80

1.1.2 社会保障应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原则 80

1.1.3 社会保障制度要法制化,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80

1.1.4 适应我国二元经济的现状,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81

1.2 关于养老保险问题 81

1.2.1 养老金的欠账问题 81

1.2.2 采取适当的制度安排,使养老金保值增值 81

1.2.3 进一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 81

1.2.4 要建立稳定的社保基金筹资体系 82

1.2.5 要加强对社保基金支付能力的监督 82

1.3 就业与再就业的问题 83

1.3.1 完善三条保障线制度,确保下岗、失业职工基本生活 83

1.3.2 加快建立下岗职工就业新机制 83

1.3.3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84

1.4 关于医疗保障问题 84

1.4.1 深化医疗机构改革 84

1.4.2 健全机制、完善措施、发挥好医疗机构的作用 84

1.4.3 分流精简人员,合理调整医疗机构布局 85

1.4.4 卫生行政部门应转变职能 85

1.4.5 解决好药品的定价与销售问题 85

2 农村养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研究 86

2.1 青岛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基本成绩 87

2.1.1 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87

2.1.2 农保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87

2.1.3 搭建一条农民转为市民的桥梁 88

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89

2.3 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坚持的原则 91

2.3.1 城乡制度一体化的原则 91

2.3.2 职责一致的原则 92

2.3.3 基金收支平衡的原则 92

2.3.4 政府支持引导的原则 93

2.4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三种可选思路 93

2.4.1 “土地换保障” 93

2.4.2 “产品换保障” 94

2.4.3 “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换保障” 94

2.5 关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险的几点对策建议 95

2.5.1 将来谁为农民养老已是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95

2.5.2 在农村逐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96

2.5.3 建立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缴费确定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96

2.5.4 实行政事分开、监经分立,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必由之路 96

2.5.5 积极探索建立适合小城镇特点的养老保险制度 97

2.5.6 着力解决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问题 97

2.5.7 建立对城乡一体化方向的保护机制 97

3 养老保险:企业养老金收支预测及对策分析 98

3.1 应用价值及研究方法 98

3.2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现状分析 99

3.2.1 社会保险覆盖面情况 100

3.2.2 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情况 101

3.2.3 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情况 101

3.2.4 养老保险基金运行中的主要问题 101

3.3 2003~2030年养老保险基金收支预测分析 102

3.3.1 基金征缴情况预测 102

3.3.2 基金支付情况预测 106

3.4 测算结果分析及对策研究 110

3.4.1 测算结果分析 110

3.4.2 解决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问题的对策研究 115

4 传统生育观念转变: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入手 117

4.1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群众生育观念转变的根本 117

4.2 社会保障制度及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118

4.3 当前青岛市社会保障需研究和解决的几个突出问题 119

4.3.1 欠费严重,征缴难度大 119

4.3.2 养老保险覆盖面不足,扩面任务艰巨 120

4.3.3 机关事业单位和农村社会保险仍处在进展不畅的局面 120

4.3.4 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 120

4.3.5 资金筹集渠道少、积累不足 121

4.4 对策与建议 121

4.4.1 坚持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121

4.4.2 关于养老保障问题 122

5 慈善救助:从整合社会资源到调节收入差距 124

5.1 慈善公益事业现状分析 125

5.1.1 慈善公益组织的基本情况 125

5.1.2 采取多种渠道募集善款,为救助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126

5.1.3 慈善公益事业在社会救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27

5.1.4 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不断提高慈善公益事业水平 128

5.2 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28

5.2.1 慈善公益事业的整体实力较弱 128

5.2.2 慈善公益组织明显的行政性压抑了本来应有的社会性 129

5.2.3 慈善意识的培育和资源动员的不足影响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130

5.2.4 慈善环境和相应规章条例急需调整 130

5.3 慈善公益事业发展与创新的现实机遇 131

5.3.1 目前,具备了大力发展慈善公益事业的基本条件 131

5.3.2 企业和海外捐赠的潜力巨大 131

5.3.3 慈善已成为第三次分配重要载体 132

5.4 发展目标与对策建议 132

5.4.1 发展目标 133

5.4.2 对策建议 133

6 劳动与就业:青岛市劳动力资源与利用分析 136

6.1 研究背景 136

6.2 劳动力资源概况及特征 137

6.2.1 劳动力资源丰富,增长较快 137

6.2.2 劳动力年龄结构不断上升,趋向老龄化 138

6.2.3 劳动力城乡分布变化明显 138

6.2.4 劳动力文化程度提高 139

6.2.5 劳动力流动加快 140

6.2.6 实施人才战略,大量引进外地人才 140

6.2.7 外来劳动力资源的年龄构成偏向年轻化,但年龄提高 140

6.2.8 对劳动力资源的预测 141

6.3 劳动就业状况及特征 141

6.3.1 就业规模扩大、比例提高、就业特征变化较大 141

6.3.2 在业劳动力的年龄构成上升 143

6.3.3 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提高较快 143

6.3.4 行业分布结构变化明显 144

6.3.5 职业分布技术含量提高 145

6.3.6 城乡分布向城镇集中 145

6.3.7 外来劳动力就业特征明显 146

6.4 劳动力供需平衡关系的研究 147

6.4.1 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研究 147

6.4.2 人口发展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148

6.4.3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148

6.4.4 劳动力的空间流动对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149

6.5 劳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49

6.6 影响青岛市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因素 150

6.7 对“十一五”时期青岛市劳动就业形势的宏观把握 151

6.7.1 总量的测算 151

6.7.2 结构的测算 151

6.7.3 对青岛市产业结构的分析 152

6.8 扩大就业的思考和对策 154

6.8.1 把劳动就业问题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154

6.8.2 健全劳务市场体系 154

6.8.3 提高劳动力文化素质 154

6.8.4 加快城乡一体化、非农化进程 155

6.8.5 加强集体经济,向规模化、多元化农业发展 155

6.8.6 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较多的行业 155

6.8.7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大力促进非公有经济发展 156

6.8.8 适度发展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 156

6.8.9 加快劳动力素质结构的调整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156

6.8.10 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特别是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 157

7 社会保障税:21世纪共同关注的话题 157

7.1 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目标 157

7.2 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所取得的成就 158

7.3 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困难 158

7.4 开征社会保障税的必然 160

8 消除贫困:中国人口发展的重要战略 161

8.1 贫困人口,从2.5亿到2900万 161

8.2 贫困形势依然严峻 162

8.3 理性思考扶贫工作 163

8.4 搞好扶贫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163

8.4.1 搞好扶贫开发是由我们党的宗旨所决定的 164

8.4.2 搞好扶贫开发对促进社会稳定与协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64

8.4.3 扶贫开发能有效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165

第三部分:转变——新形势下的政府职能 167

1 决策与服务:公共管理体制的核心 167

1.1 确立服务的目标和自觉地追求服务的境界 168

1.2 公共管理体系所拥有的服务价值及其服务精神 168

1.3 居民参与是国家决策的智力主体和民主决策的基础 169

1.4 民主机制的行使促进政府与公民的双赢 171

2 政府采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 171

2.1 政府采购与公共财政 172

2.2 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意义重大 173

2.3 目前我国政府采购的现状和问题 174

2.4 入世后政府采购的角色 175

2.5 加快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对策选择 176

2.5.1 利用国内政府采购培养和提高本国企业的经济竞争力 176

2.5.2 对政府采购的竞争性进行立法 176

2.5.3 确立我国政府采购模式与机构设置 177

2.5.4 政府采购方式的确定 177

2.5.5 建立政府采购信息公布系统 178

2.5.6 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监督 178

2.5.7 开展人员培训 179

3 村民自治:分析村民参与的障碍与对策 179

3.1 村民参与是村民自治的前提和关键 180

3.2 村民自治在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81

3.3 农民参政意识淡漠和参与不足的原因 182

3.3.1 客观因素诱使 182

3.3.2 法律程序缺失 182

3.3.3 农村民主政治发展远未成为一席盛宴,对农民缺少吸引力 183

3.4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村民参与的对策 184

3.4.1 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 184

3.4.2 培养和强化村民的民主意识 185

3.4.3 增加村民对村民自治的亲和力和信赖度 186

4 民间组织:青岛市民间组织个案研究 187

4.1 青岛市民间组织发展现状 187

4.1.1 2005年青岛市各类民间组织发展迅速 187

4.1.2 积极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189

4.1.3 促进和深化社区建设 189

4.1.4 不断提高民间组织自身建设水平 190

4.1.5 加强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 190

4.1.6 完善政策法规,优化民间组织发展环境 191

4.2 民间组织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91

4.3 当前民间组织培育发展面临的机遇 193

4.3.1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和深化为民间组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93

4.3.2 社会中介组织系统的历史使命 193

4.3.3 提高其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194

4.3.4 加快民间组织培育和发展步伐 194

4.4 发展青岛市民间组织的应对策略 194

4.4.1 真正实现社会管理职能社会化 194

4.4.2 建立和完善民间组织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194

4.4.3 制定民间组织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规划 195

4.4.4 制定和完善民间组织优惠政策 195

4.4.5 抓好民间组织管理机制、整合机制及自律机制的创新 195

4.5 2006年青岛市民间组织发展展望 195

4.5.1 发展目标 195

4.5.2 发展重点 196

4.5.3 主要措施 196

5 模式创新:浮山后社区模式的考查 197

5.1 研究背景与浮山后社区模式的由来 198

5.1.1 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198

5.1.2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几种不同类型的管理模式 199

5.1.3 全国第一个社区委员会诞生——浮山后管理模式出现 200

5.2 浮山后模式中的制度创新与初步成效 202

5.2.1 四套工作体系的创立 202

5.2.2 初步成效 206

5.3 浮山后模式对社区建设中几个难点的探索与突破 208

5.3.1 提供了“小政府、大自治”管理模式 208

5.3.2 政府社会化职能转向居民自治成为可能 209

5.3.3 为新型房地产开发型社区创设了一条社区管理的新路 210

5.3.4 居民自治与党的核心领导关系的创新 210

5.4 评价与讨论 210

5.4.1 关于社区自治的时序问题 211

5.4.2 关于居民自治的生态问题 211

5.4.3 关于浮山后社区的规划与发展的问题 212

5.4.4 关于居民参与不足的问题 212

5.4.5 关于研究进一步加强机制创新的问题 212

6 社区建设:青岛市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践 213

6.1 社区是青岛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必然选择 213

6.2 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实践与分析 214

6.2.1 确立社区的中心地位,为社会福利社会化打下基础 214

6.2.2 建立领导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服务网络 214

6.2.3 以养老为突破口,增强社区开展福利工作的能力 215

6.2.4 增强社区凝聚力,提高社区福利服务的社会效益 216

6.3 以社区为依托,建立社会化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16

6.3.1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资源配置方式 216

6.3.2 创设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217

6.3.3 出台政策,积极扶持 218

6.3.4 加强法规建设,确保社会福利社会化健康发展 218

6.4 问题与探索 219

6.4.1 加强对社会福利社会化重要意义的认识 219

6.4.2 抓住机遇,深化社会福利事业的改革 220

6.4.3 将社区福利服务,逐步延伸到农村城镇 220

6.4.4 进一步提高社区福利服务的技术含量,增大中介、信息服务比重 220

6.4.5 社区福利服务进一步趋向市场化 221

7 物业管理:青岛市物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221

7.1 青岛市物业管理概况 221

7.1.1 基本情况 221

7.1.2 发展历程 223

7.2 当前青岛市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25

7.2.1 当前青岛市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25

7.2.2 原因分析 227

7.3 青岛市物业管理的发展对策和趋势展望 228

7.3.1 以优秀物业管理企业为龙头 228

7.3.2 加强政府引导,逐步完善青岛市物业管理法规体系 228

7.3.3 加强对前期物业管理招投标市场的监管 228

7.3.4 建立“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的管理体制 229

7.3.5 加强法规政策教育,提高物业管理企业的整体素质 229

7.3.6 加强对业主委员会选举(成立、换届)的监督和指导 229

7.3.7 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协会“桥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建设 230

8 人口活力:沿海开放城市可持续发展之源 230

8.1 青岛市人口发展的趋势与矛盾 230

8.1.1 人口增长持续进行,人口形势不容乐观 230

8.1.2 老龄化加速,抚养比加大,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 231

8.1.3 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加,就业压力增大 231

8.1.4 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动人口增加 231

8.2 建立激发人口活力调控机制的构想 232

8.2.1 构建人口柔性流动机制 232

8.2.2 构建人口学习创新机制 232

8.2.3 构建人口社会保障机制 233

8.3 人口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233

8.3.1 从“控制中发展”到“发展中控制” 233

8.3.2 实施人口柔性化流动、迁移政策 234

8.3.3 积极推进青岛城市人口合理再分布 234

8.3.4 做好充分准备适应老龄社会到来 235

8.3.5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青岛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235

第四部分:参与——科学发展中的多元治理 237

1 社会公平: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 237

1.1 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38

1.2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238

1.3 社会再分配的重点是关注弱势群体 239

1.4 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40

1.5 实现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241

2 精神和生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42

2.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 242

2.2 让核心价值体系弥补社会裂痕 244

2.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245

2.4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246

3 公益组织与服务:公益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248

3.1 研究背景 248

3.2 市南区公益协会的成立和运行机制 249

3.2.1 成立 249

3.2.2 三级架构 250

3.2.3 三大运行机制 250

3.2.4 作用 251

3.3 市南区公益协会模式解析 251

3.3.1 建立一个枢纽 252

3.3.2 依托两支队伍 252

3.3.3 开辟三条筹措渠道 252

3.3.4 实现四项目标 253

3.4 市南公益协会与公益事业的机制创新 255

3.5 借鉴NGO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市南公益协会进行完善与创新的构想 256

3.5.1 充分认识培育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256

3.5.2 构筑公益性民间组织的网络体系 257

3.5.3 探索有利于公益性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258

3.5.4 以公益性民间组织活动多样化带动公益事业向社会化发展 258

3.6 市南公益协会发展的启示及其建议 259

3.6.1 政府从事公益事业的启示 259

3.6.2 建议 260

4 荣辱观:社会发展的重要维度 261

4.1 荣辱观是社会道德的价值导向 261

4.2 今天,为什么还要提出荣辱观 262

4.3 荣辱观与道德力量的约束 263

4.4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 264

5 孝道文化:代际和谐与中华传统美德 265

5.1 中华孝道文化的演进与审视 265

5.1.1 源远流长的孝道文化 265

5.1.2 历史上,孝道曾被制度化 267

5.1.3 抛弃封建社会孝道中的糟粕 268

5.2 代际和谐与孝道文化的传承 269

5.2.1 现代社会为什么还要提倡孝道? 269

5.2.2 当今社会家庭中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孝道? 270

5.2.3 怎样建立起现代社会的新孝道? 271

5.3 代际和谐与“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意义和价值思考 273

5.3.1 共享原则:一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73

5.3.2 共享的核心:将老年人融入社会 274

5.3.3 实现共享是全社会的责任 275

6 反腐倡廉:必须坚持理论和制度创新 277

6.1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内在要求 277

6.2 党内存在着新的腐败现象,需要理论创新进行解答 277

6.3 当前反腐败斗争中理论与制度创新的战略选择 278

6.3.1 加强反腐败的文化建构 278

6.3.2 规范权力运行机制 279

6.3.3 坚持实施好述廉制度 279

6.3.4 坚持反腐败中的责任追究制 280

7 市民社会:公民意识中的和谐社会理念 280

7.1 个人生活原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281

7.2 公民意识的核心是公民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282

7.3 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基础 282

7.4 妥善协调利益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283

7.5 从人际和谐到社会和谐的达成 284

8 青年问题:未来中国发展的希望 285

8.1 主旋律与多色彩 286

8.2 当代青年价值取向 286

8.2.1 日常生活价值观念 286

8.2.2 社会价值观念 287

8.2.3 人生价值观念 287

8.3 当代青年与时代精神 288

8.3.1 关于继承 288

8.3.2 关于借鉴 288

8.3.3 关于弘扬 289

8.4 大众传媒与追求时尚 289

8.5 理想与现实 290

8.6 明天的希望 290

9 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归宿 291

9.1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 291

9.2 人的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 293

9.3 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 294

9.4 弘扬民族精神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 295

参考资料 297

后记:我的十年与记忆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