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种针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30435086
  • 页数:38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皮肤针、耳针、头皮针、三棱针四大部分,是体针疗法以外的特殊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在操作方法、应用范围、疗效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

第一篇 耳针 3

第一章 耳针疗法概述 3

第一节 什么是耳针疗法 3

第二节 什么是耳穴 3

第三节 耳针疗法的起源与发展 3

第四节 耳针疗法为什么能诊病、治病 4

第二章 耳针疗法的基本知识 5

第一节 耳廓解剖 5

耳廓前面的解剖名称 5

耳廓后面的解剖名称 6

第二节 耳穴刺激区的分布与主治 8

耳穴分布规律 8

耳穴的定位 8

标准化耳穴名称定位及功能主治 8

第三章 耳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21

第一节 耳针疗法常用工具 21

第二节 耳穴诊断 22

第三节 耳针治疗 22

耳穴治疗原则 22

耳穴治疗方法 23

第四章 耳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30

第一节 内科疾病 30

感冒 30

胃炎 31

胃、十二指肠溃疡 32

慢性胆囊炎 32

慢性胰腺炎 33

便秘 34

泄泻 34

恶心呕吐 35

呃逆 36

胁痛 36

咳嗽 37

哮喘 38

胸痛 38

高血压病 39

冠心病 40

低血压 40

心律失常 41

神经衰弱 42

多梦 42

头痛 43

眩晕 44

多汗症 44

糖尿病 45

尿崩症 46

单纯性甲状腺肿 47

甲状腺功能亢进 47

第二节 外科疾病 48

急性扭挫伤 48

落枕 49

肩关节周围炎 49

坐骨神经痛 50

腰椎间盘突出症 51

颈椎病 52

腰肌劳损 52

类风湿关节炎 53

肱骨外上髁炎 54

乳腺增生症 54

乳腺炎 55

足跟痛 56

尿频 56

遗尿 57

尿潴留 57

痔疮 58

膀胱炎 59

第三节 妇科疾病 59

月经不调 59

痛经 60

闭经 61

功能性子宫出血 62

白带增多症 62

盆腔炎 63

更年期综合征 64

外阴瘙痒 64

第四节 五官科疾病 65

内耳眩晕病 65

慢性单纯性中耳炎 66

急性扁桃体炎 67

急性咽喉炎 67

慢性咽炎 68

咽部异物感 69

复发性口腔溃疡 69

牙痛 70

慢性鼻炎 71

过敏性鼻炎 71

急性结膜炎 72

睑腺炎 73

近视 73

戒烟 74

第五节 皮肤科疾病 75

皮肤瘙痒 75

荨麻疹 75

带状疱疹 76

痤疮 77

银屑病 77

神经性皮炎 78

脂溢性皮炎 79

黄褐斑 79

湿疹 80

脱发 81

参考文献 82

第二篇 三棱针 85

第一章 三棱针疗法概述 85

第一节 三棱针的源流和发展 85

第二节 三棱针疗法的作用机制 87

中医认识 87

现代研究 89

第二章 三棱针疗法的常用腧穴 91

第一节 头面部 91

百会 91

印堂 91

素髎 92

龈交 92

承浆 93

攒竹 93

阳白 93

颊车 94

头维 94

太阳 95

耳尖 95

金津、玉液 95

第二节 躯干部 96

膻中 96

天枢 96

大椎 97

腰阳关 97

肺俞 98

膈俞 98

大肠俞 99

第三节 上肢部 99

尺泽 99

列缺 100

少商 100

肩髃 101

曲池 101

合谷 102

曲泽 102

十二井 103

十宣 103

四缝 103

第四节 下肢部 104

足三里 104

三阴交 104

隐白 105

委中 105

照海 106

太冲 106

大敦 107

第五节 阿是穴 107

第三章 三棱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108

第一节 针具 108

第二节 针刺前的准备 108

消毒 108

体位选择 108

第三节 操作方法 109

点刺 109

散刺 109

挑刺 110

缓刺泻血法 110

刺络拔罐法 110

第四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 111

适应证 111

禁忌证 111

第五节 注意事项 111

第四章 三棱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112

第一节 内科疾病 112

头痛 112

高热 113

感冒 115

中暑 117

支气管炎 118

高血压病 118

急性肠炎 120

细菌性痢疾 121

脑梗死 123

癫痫 125

精神分裂症 126

三叉神经痛 128

面神经麻痹 129

坐骨神经痛 131

股外侧皮神经炎 132

红斑性肢痛 133

疟疾 134

第二节 外科疾病 136

急性乳腺炎 136

急性淋巴管炎 137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37

下肢静脉曲张 138

痔疮 139

落枕 140

肩关节周围炎 141

急性腰扭伤 142

肱骨外上髁炎 143

第三节 皮肤科疾病 144

神经性皮炎 144

银屑病 145

扁平疣 146

带状疱疹 147

斑秃 148

毛囊炎 148

痤疮 149

黄褐斑 150

丹毒 151

酒齄鼻 152

荨麻疹 153

第四节 妇科、儿科疾病 155

痛经 155

月经不调 156

乳少 157

崩漏 157

小儿惊风 158

流行性腮腺炎 159

百日咳 161

小儿腹泻 162

小儿营养不良 163

小儿夜啼 164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164

结膜炎 164

麦粒肿 165

角膜炎 166

鼻窦炎 167

急性扁桃体炎 168

第三篇 皮肤针 173

第一章 皮肤针疗法概述 173

第一节 皮肤针疗法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173

第二节 皮肤针疗法的治病原理 174

第二章 皮肤针叩刺部位 176

第一节 循经叩刺 176

任脉 176

督脉 177

足太阳膀胱经 177

手太阳肺经 179

手少阴心经 179

手厥阴心包经 180

手阳明大肠经 181

手太阳小肠经 182

手少阳三焦经 182

足阳明胃经 183

足少阳胆经 184

足太阴脾经 185

足少阴肾经 186

足厥阴肝经 187

第二节 阳性物或阳性反应区叩刺 188

对阳性物的叩打 188

对阳性反应区的叩打 189

第三节 穴位叩刺 189

叩刺常用腧穴主治 189

叩刺常用腧穴定位 190

第四节 常规治疗部位叩刺 197

脊柱两侧 200

头部 200

面部 201

颈顶部 203

前胸后背部 204

腰骶部 207

腹部 209

上肢 210

下肢 213

第三章 皮肤针疗法应用的检查方法 219

第一节 概述 219

第二节 体表与脏腑器官和疾病的相应关系 219

第三节 阳性物和阳性反应 220

阳性物 220

阳性反应 221

其他异常改变 221

第四节 检查体位、顺序和定位 222

检查体位 222

检查顺序 222

脊柱两侧检查的定位 223

第五节 检查方法 223

叩诊 223

摸诊 224

推诊 224

压诊 225

捏诊 225

第六节 检查法的临床实用价值 225

在诊断方面 226

在指导治疗方面 226

第四章 皮肤针疗法的操作方法 227

第一节 皮肤针的结构、消毒和保管 227

结构 227

消毒 227

保管 227

第二节 患者体位与取穴方法 228

坐位 228

卧位 231

第三节 具体操作 232

持针法 232

手法 232

手法练习 233

辅助手法 234

第四节 刺激强度及顺序 235

针刺强度 235

刺激顺序 236

第五节 适应证及禁忌证 236

适应证 236

禁忌证 236

第六节 术中异常反应及其处理 237

晕针 237

过敏反应2 38

其他 238

第七节 各系统疾病治疗部位与疗程 238

各系统疾病治疗部位概述 238

治疗间隔与疗程 240

第八节 注意事项 240

第五章 皮肤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241

第一节 呼吸系统疾病 241

上呼吸道感染 241

急、慢性支气管炎 241

支气管哮喘 242

第二节 消化系统疾病 243

慢性胃炎 243

消化性溃疡 244

肠易激综合征 245

膈肌痉挛 245

习惯性便秘 246

第三节 循环系统疾病 247

高血压病 247

心律失常 248

心脏神经官能症 248

第四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249

尿潴留 249

前列腺炎 250

遗精 251

男性性功能障碍 251

第五节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 252

糖尿病 252

单纯性肥胖 253

甲状腺功能亢进 254

第六节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255

头痛 255

偏头痛 255

三叉神经痛 256

周围性面神经炎 257

面肌痉挛症 258

肋间神经痛 258

坐骨神经痛 259

多发性神经炎 259

老年性痴呆症 260

慢性疲劳综合征 261

神经衰弱 262

失眠 262

中暑 263

癔病 264

第七节 运动系统疾病 265

风湿性关节炎 265

类风湿关节炎 266

肩关节周围炎 267

颈椎病 268

落枕 269

急性腰扭伤 269

慢性腰肌劳损 270

腰椎间盘突出症 271

肱骨外上髁炎 271

桡骨茎突性腱鞘炎 272

屈指肌腱性腱鞘炎 272

腱鞘囊肿 273

急性踝关节扭伤 273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 274

第八节 妇科疾病 275

功能性子宫出血 275

痛经 275

闭经 276

慢性盆腔炎 277

更年期综合征 278

乳汁不足 278

第九节 外科、皮肤科疾病 279

乳腺增生病 279

肋软骨炎 280

股外侧皮神经炎 280

带状疱疹 281

药物性皮炎 282

湿疹 283

激素性皮炎 283

神经性皮炎 284

荨麻疹 285

白癜风 286

扁平疣 287

痤疮 288

斑秃 288

脂溢性脱发 289

第十节 眼科疾病 290

青少年近视 290

老花眼 291

视神经萎缩 292

青光眼 292

急性结膜炎 293

第十一节 耳鼻咽喉科疾病 294

耳鸣耳聋 294

急性鼻炎 295

慢性鼻炎 295

过敏性鼻炎 296

鼻出血 297

急性扁桃体炎 298

急、慢性咽炎 298

第十二节 儿科疾病 299

小儿夜啼 299

小儿畏食症 300

小儿营养不良 300

小儿腹泻 301

遗尿 302

小儿多动症 302

参考文献 304

第四篇 头皮针 307

第一章 头皮针疗法概述献 307

第二章 头皮针治疗部位 308

第一节 头皮针治疗线国际标准化方案 308

制定方案的原则 308

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 308

临床应用 310

第二节 焦顺发头皮针治疗区 313

运动区 314

感觉区 314

舞蹈震颤区 315

血管舒缩区 315

晕听区 315

言语2区 315

言语3区 315

运用区 315

足运感区 316

视区 316

平衡区 317

胃区 317

胸腔区 317

生殖区 317

第三章 头皮针治疗基本原理 318

第一节 经络系统原理 318

头部经络和脑 318

头部经络和脏腑气血 319

头皮针刺激区和头部经络穴位 320

第二节 神经系统原理 320

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320

神经生理学原理 322

第四章 头部经络和腧穴 323

第一节 头部经络循行 323

十二经脉 323

奇经八脉 325

第二节 头部腧穴概述 326

前额部穴位 327

头顶部穴位 328

后枕部 331

颞侧部穴位 335

头部简便取穴法(直线取穴定位法) 337

第五章 头皮针治疗技术 339

进针方法 339

针刺手法 341

针刺感应 341

多针刺法 342

留针和出针 346

头穴电针 347

注意事项 347

第六章 头皮针临床适应证和处方取穴原则 348

临床适应证 348

处方取穴原则 348

第七章 头皮针疗法的临床应用 350

第一节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350

中风偏瘫 350

中风失语 352

癫痫 353

帕金森病 354

舞蹈病 355

面神经麻痹 357

三叉神经痛 358

坐骨神经痛 359

抑郁症 360

颅脑外伤后遗症 360

神经衰弱 361

第二节 内科疾病 362

冠心病 362

高血压病 363

支气管哮喘 364

胃痛 364

腹痛 365

脱肛 366

排尿困难 367

尿频、尿失禁 367

尿路感染 368

第三节 妇科、儿科疾病 369

月经不调 369

痛经 370

更年期综合征 370

小儿脑瘫 371

小儿脑炎后遗症 372

小儿遗尿 373

第四节 骨伤科疾病 373

颈椎病 373

急性腰扭伤 374

慢性腰背痛 375

肩周炎 376

胸胁挫伤 377

足跟痛 377

第五节 皮肤科、五官科疾病 378

皮肤瘙痒症 378

荨麻疹 379

脱发 380

眼肌麻痹 380

耳源性眩晕 381

急、慢性咽炎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