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可持续发展》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勇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22005860
  • 页数:18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为主要研究基点,透过空间聚集现象的原因和形成机理,深入探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第一章 经济聚集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

一、聚集效应的双重性 1

1.分工与专业化促进生产方式变革的结果 1

2.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 1

3.城市生产扩大和集中的不可持续效应 1

4.聚集经济的合理与适度 2

二、消费需求结构变化的终极影响 2

1.二元经济发展模型与消费需求结构 2

2.工业品无节制需求与生产无限度扩张 2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适度生产规模 2

1.市场规模边界与交易费用 2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交易费用 3

3.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理性” 3

第二章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4

一、传统框架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局限 4

二、偏好多样化的需求结构 5

1.消费效用函数 5

2.差异化工业品的间接需求 5

3.多样化偏好与可持续问题源头 6

三、规模报酬递增与生产无限扩大 7

1.古诺均衡与伯特兰均衡 7

2.D-S框架下的固定加成率 7

3.内部与外部规模收益 7

4.需求与供给对规模报酬递增相互作用 8

第三章 核心-边缘模型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9

一、微观主体的最优决策及影响 9

二、区域分异、聚集及影响 11

1.短期均衡方程 11

2.相对实际工资与空间分布模式 12

3.区域分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 13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惯性 13

1.核心-边缘模型的关键性特征 13

2.循环积累因果关系与聚集的自我强化 14

3.抑制工业品多样化的偏好 14

4.限制工业品的差别化 14

5.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路径依赖” 15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变性与门槛效应 15

1.非线性的空间聚集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变性 15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突变性特征的启示 15

第四章 经济活动区位选择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16

一、区位问题及其重要意义 16

二、区位利益的双重性与生产活动区位的选择 16

1.区位利益的双重外部性 17

2.区位外部负效应的内部化 17

3.厂商的最优区位理论与合理资源价格体系 18

三、真实效用水平与家庭居住区位的选择决策 18

1.居民效用水平的“真实化” 18

2.以真实效用水平作为居民区位选择决策的依据 18

四、公共设施区位选择的引导作用 19

第五章 城市空间形成与可持续发展 20

一、企业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 20

1.企业组织一体化的集中和扩张 20

2.企业组织纵向分解及影响 20

二、企业之间联系成本的变化 21

1.企业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 21

2.联系成本影响下的企业聚散 21

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联系成本 21

三、信息化革命的双重影响 22

1.产品快速换代与物质资源急剧消耗 22

2.多样化产品刺激无限制需求 22

3.技术进步与资源高效利用 22

4.信息化导向的经济集中与可持续问题处理弹性 22

5.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 22

四、两种城市化过程与反溢出效应 22

1.聚集途径的城市化过程 23

2.分散途径的城市化过程 23

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反溢出效应 23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平衡 23

1.经济增长不平衡与可持续发展不平衡 23

2.可持续发展的“极化空间效应” 24

3.可持续发展的“分享空间效应” 24

第六章 二元空间结构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5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二元空间结构 25

1.非均衡增长规律与“核心-边缘”基础结构 25

2.二元空间结构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5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扩散与分化 26

1.二元空间结构演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态势 26

2.不同演化阶段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6

三、高技术产业区域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正溢出作用 27

1.专业化空间区域 27

2.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影响 27

3.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空间过程 27

4.新的产业区与新的空间外部效应 28

四、农业区域空间结构与城乡互动 28

第七章 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规模 29

一、城市规模的帕累托分布 29

二、“等级-规模”模式与影响 30

1.齐夫城市规模等级定律 30

2.杨吾扬“等级-规模”模式 30

三、城市规模与效益 30

1.城市人口规模与国民收入模型 31

2.城市规模的临界点 31

四、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合理化 31

1.解释性空间结构模型 31

2.城市体系发展的整体模型 32

3.城市体系的完善模式 32

第八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 33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特征 33

1.城市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 33

2.城市产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 33

3.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关联度 34

4.城市产业结构的双赢演变能力 34

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 35

1.市场优势与市场绿色需求结构水平 35

2.比较优势与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 35

3.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规模与主导产业规模 36

4.主导产业的关联度 36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非主导产业发展 37

1.后向关联产业 37

2.前向关联产业 37

3.旁侧关联产业 37

4.适度超前的基础产业发展 37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 38

1.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标准选择主导产业 38

2.建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系统 38

3.配套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联产业 38

4.推动适度超前的基础产业发展 38

5.积极扶持潜在的可持续发展主导产业 38

五、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产业结构演变 39

1.库兹涅茨产业结构演变研究的启示 39

2.工业结构的高度化与影响 40

3.产业结构的信息化与影响 41

4.产业相对收入差异分析与启示 42

第九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结构系统 45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结构系统的特征 45

1.非线性的结构 45

2.非平衡态的稳定结构 45

3.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 45

4.非平衡相变与系统的自组织和自适应 45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的形成 46

1.开放与吸收负熵流 46

2.非平衡态与可持续发展源泉 47

3.非线性与可持续发展节奏 47

4.非线性机制与自我完善 48

5.涨落与可持续发展契机 49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协同 49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 50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 50

第十章 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发展 53

一、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涵义 53

1.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表述 53

2.依据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表述 54

3.依据可持续发展定义的表述 54

二、城市双赢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5

1.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效应 55

2.人力资本投入的促进 56

3.产业结构的双刃性 57

4.基础设施的重要影响 58

5.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实现途径 58

三、城市的双赢经济增长 59

1.城市双赢经济增长的要素 60

2.城市双赢经济增长的模式 63

3.技术进步对城市双赢经济增长的作用 67

第十一章 城市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70

一、信息经济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 70

1.城市向信息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过渡 71

2.信息产业与其他非信息产业的互动 71

3.城市特色的跨越与创新战略 71

4.扩大信息产业的外部效应 71

5.注重信息经济的平衡发展 71

二、经济与环境双赢的发展效益 71

1.以无形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72

2.带动城市社会发展转向协调 72

3.配合经济过程实现生态化改造 72

三、减物质化的经济行为准则 72

1.新型工业化的内在要求 72

2.促进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72

四、信息与生态双重的技术基础 73

1.新型工业化的技术创新导向 73

2.绿色化和生态化的原则 73

五、不同层面上的全面工作 73

1.培育信息和生态型的新型产业 73

2.企业的减耗增效发展 73

3.辐射到广泛的社会领域 73

4.新型城市化的重要经济基础 73

第十二章 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 74

一、循环经济的三大关系 74

1.循环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 74

2.循环经济与消费模式转变 75

3.循环经济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5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框架体系 75

1.循环经济的税费政策 75

2.循环经济的价格政策 76

3.循环经济的市场手段 79

4.循环经济的科技政策 80

5.循环经济的消费政策 80

6.循环经济的其他政策 81

7.循环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 81

三、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问题 82

1.配套法律法规上的缺陷 82

2.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 82

四、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实践 82

1.城市产业领域的实践 82

2.北京的循环经济发展 84

3.国际经验的借鉴 85

五、建立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 85

第十三章 城乡的可持续发展 86

一、城乡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86

1.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迁移与缓冲区 86

2.人口聚集的正向作用 87

3.产业发展的环境空间约束减弱 87

4.产业结构并不优化 87

5.面临更多乡村可持续发展问题 87

6.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87

二、城市核心区与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的协调并进 87

三、土地生态保护与生产功能的协调利用 88

1.协调规划 88

2.突出地域生态特色 88

3.与城市生态保护用地综合布局 88

四、在空间形态上体现可持续发展要求 88

1.城乡边缘区扩展的形态方式 88

2.优先采用镶嵌式形态扩展方式 89

五、城乡边缘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完善 89

六、乡村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互动性 89

1.乡村是城市资源和投入的重要来源 89

2.城市和乡村互为市场 89

七、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89

1.现代工业式农业对环境与生态的破坏 90

2.替代农业的地域与技术局限性 90

3.传统型乡村经济对资源与环境的粗放利用 91

八、可持续农业 91

1.可持续农业系统 91

2.可持续农业的发展目标 92

九、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93

1.传统型乡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93

2.现代型乡村资源环境的合理保护利用 94

3.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战略 94

4.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战略 95

第十四章 城市密集区的可持续发展 96

一、区域分工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96

1.要素禀赋的空间不平衡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96

2.区域分工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促进 96

二、城市密集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博弈 97

1.博弈分析概述 97

2.城市密集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博弈特征 98

3.城市政府与中央政府的纳什均衡 99

4.“智猪游戏”与大城市的积极作用 102

5.城市博弈中的帕累托优势 103

6.严格劣势策略与区域协调(局外)机构 103

7.相对优势策略与合作大局 104

8.可持续发展的“双输”困局与避免 105

9.行为纳什均衡与协调战略 105

10.可持续发展的激励与权衡 106

11.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与路径依赖 107

12.合作大局下的先动优势 107

13.博弈分析的结论与启示 108

三、我国三大城市密集区的环境保护 109

1.三大城市密集区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109

2.三大城市密集区的环境保护对策 110

3.三大城市密集区环境保护的协调 114

第十五章 生态城市发展 119

一、生态城市 119

1.生态城市的概念 119

2.生态城市的发展模式 119

二、生态城市发展的若干战略 121

1.城市开放度与生态城市发展 121

2.创建动态稳定的城市生态系统 121

3.把握生态城市建设的关键契机,实现跨越发展 121

4.城市产业结构的生态化 122

5.生态城市的自组织 124

第十六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126

一、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26

二、城市的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127

1.可持续发展的一般涵义 127

2.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区别 128

三、衡量城市经济增长的指标 128

四、衡量城市经济发展的指标 129

1.世界银行的发展指标系统 129

2.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综合指标系统 129

3.莫里斯的物质生活质量指数 129

4.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指数 130

五、城市双赢发展的系统与目标 130

1.城市资源与环境子系统 131

2.城市生产子系统 131

3.城市市场子系统 131

4.城市消费子系统 132

5.城市管理和协调子系统 132

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132

1.可持续性的判断 132

2.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的选择 132

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指标 133

4.21世纪议程的衡量指标集 135

5.欧洲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35

6.南京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35

第十七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137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特征 137

1.聚集性的问题 137

2.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问题 137

3.开放性的问题 138

4.城市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138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分析 139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 139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139

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活的灵魂 140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 141

1.环境影响公式 141

2.生态足迹 141

3.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142

四、城市未来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前景方案 143

1.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前景 143

2.技术推进模式下的前景 143

3.全面变革模式下的前景 144

4.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未来的必然选择 144

五、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 145

1.快速而理性的发展 145

2.实事求是地辩证实施 145

3.体制和观念的整体变革 146

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框架 146

1.和谐的发展三角形 146

2.成熟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47

3.减资源型的经济体系 147

4.绿色导向的科技能力 148

5.充分的社会共识 148

七、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 149

1.充分开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149

2.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稳定 149

3.非线性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思维 150

4.强化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战略契机的把握 151

5.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效应与内在动力 151

6.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自组织与能力建设 151

第十八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153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 153

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建设 153

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设 154

3.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154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方面 155

1.城市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与利用 155

2.利用有限资源追求城市生产收益的最大化 155

3.城市市场机制的完善 155

4.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消费效用最大化 155

5.城市管理和协调 156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途径 156

1.技术进步和生产率提高 156

2.消费者对环境质量需求增长 156

3.减轻经济增长的人口压力 156

4.减少经济增长的不公平性 156

5.保持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保护的同步性 156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行动规划 156

1.21世纪议程的进展 156

2.以经济发展带动可持续发展 157

3.科学设定协同的行动领域 157

4.共同参与的工作方式 158

5.突出总体思想和能力建设的框架结构 158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融入城市发展计划 158

1.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城市发展 158

2.发展计划领域的全面性和交叉性 159

3.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城市指标体系 159

六、城市生活方式的变革 159

1.生活方式中的不可持续本质根源 159

2.简约而适度的消费模式 160

3.目标丰富的生活质量观 161

七、城市企业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因素 161

1.约束负面外部效应下的利润最大化 161

2.企业发展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协同 161

3.推进城市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 162

4.支持可持续发展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 162

5.促进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产业化 162

第十九章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 163

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 163

二、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外部约束条件 164

1.城市政府行为的合理化 164

2.健全有效的市场体制 166

3.成熟的现代企业 167

三、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系统的完善 167

1.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体系 167

2.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程序 168

3.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方法 169

四、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的影响因素 170

1.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复杂性 170

2.政策自身的不足 170

3.其他方面因素的影响 171

4.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损耗 171

五、政策实施的原则和方法 171

1.实施原则 171

2.实施方法 172

六、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选择 173

1.政策选择的标准 173

2.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选择模式 174

七、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实施的模式 177

1.互动实施模式 177

2.政策博弈模式 178

3.实施系统模式 178

八、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的综合运用 178

1.政策综合运用的原则 178

2.综合运用的政策方面 179

3.政策综合运用的策略 184

参考文献 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