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历史背景 3
第一章 郑玄之生活背景及其著述 3
一、平民出身 3
二、志在读书 4
三、游学全国 5
四、学成回乡,先注纬书与三礼 7
五、注《论语》、《毛诗》、《尚书》 14
六、避地徐州注《孝经》 20
七、临终注《易》 23
八、其他著述 26
第二章 由经有数家、家有数说到括囊大典、贯通六艺——郑玄通学形成之前瞻 31
一、关于今文经、古文经的问题 32
二、关于今文经师法、家法的衍变 34
三、古文经学的兴起 37
四、通学导向的形成及其流布 40
第二篇 研究史 51
第三章 论郑学地位的跌落 51
第四章 清代郑学概述 63
一、郑玄及其经学地位重新抬升 63
二、汉学中的尊郑派 68
三、汉学中的客观研究派 73
四、郑著佚文之辑录 79
五、郑玄年谱之撰著 96
六、清儒对待郑玄信纬的态度 98
七、晚清今文家笔下的郑玄 102
八、结语 105
第五章 近百年郑学研究述略 107
一、民国时期的郑学 107
二、新中国成立后大陆郑学研究略述 110
三、近年台湾地区及日本关于郑学的研究 113
四、小结 117
第三篇 郑玄通学新探 121
第六章 妖妄的“六艺”观来自谶纬 121
一、六艺图所生 123
二、图谶学兴起的背景 125
三、郑玄笃信图谶 129
四、图谶信仰基础上的六艺观 134
五、余论 139
第七章 郑玄三礼体系的形成及其内容 141
一、汉代“礼经”之缺陷 142
二、《礼记》补“礼经”之未备 146
三、《周礼》成为后起之秀及其原因 154
四、郑玄以《周礼》为宗整合三礼 165
第八章 “整百家之不齐”——析郑康成如何平衡群经异说 175
一、调停融通异说 177
(一)关于“天号” 177
(二)关于“麟”的解说 178
(三)圣人“感生”问题 180
(四)关于爵制 180
(五)关于诸侯朝见天子之礼 182
(六)关于古诸侯数 184
(七)关于诸侯封国之大小 185
(八)关于明堂庙寝之制 185
(九)关于哭师于何处 186
(十)关于“四时田”与“三时田” 186
(十一)关于殡葬之礼 186
(十二)关于殡葬之月数 187
(十三)关于《榖梁》称“氏”之笔法 188
(十四)关于《左氏》称鲁隐公“摄”的笔法 189
(十五)关于《左氏》称名称“子”之笔法 190
(十六)关于“日”与“不日”之笔法 190
(十七)关于《左氏》所述合礼与否之评判 191
二、调停融通异说时出现的漏洞 193
(一)关于“刑不上大夫” 193
(二)关于天子田猎时当建何旗帜 194
(三)解“五祀”说法不一 195
(四)《论语注》与《毛诗笺》意见不一 195
(五)《礼记注》与《毛诗笺》意见不一 196
(六)关于诸侯城池大小制度说法不一 197
(七)对古代各少数民族的说法不一 197
三、最以《周礼》为宗 198
(一)关于“会葬”制度 198
(二)关于“六宗” 199
(三)关于天子之车驾制度 200
(四)关于服役年龄 201
(五)关于“鹳鹆” 202
(六)《尔雅》不足难《周礼》 204
(七)关于稷神 204
(八)何谓“类”祭 205
(九)关于先王以何为祭主 206
(十)天子能否“聘”诸侯 206
(十一)关于子孙复先辈之仇的时限 206
(十二)关于天子有无“爵” 207
(十三)关于灶神与祝融之神的关系 207
(十四)关于田税之多少 209
四、结语 211
第九章 传世《孝经》郑注的再考察 213
一、传世《孝经郑注》自来有疑 213
二、唐明皇御注《孝经》 216
三、清人将错就错 221
四、一证似可了公案 226
第四篇 郑、王之争 231
第十章 现存郑玄、王肃经注比勘六种 231
一、《周易注》 232
二、《尚书注》 237
(一)《尧典》 237
(二)《舜典》 239
(三)《皋陶谟》 241
(四)《益稷》 242
(五)《禹贡》 243
(六)《盘庚上》 244
(七)《盘庚中》 245
(八)《盘庚下》 245
(九)《牧誓》 245
(十)《洪范》 246
(十一)《金滕》 246
(十二)《大诰》 246
(十三)《康诰》 247
(十四)《洛诰》 248
(十五)《无逸》 248
(十六)《君奭》 248
(十七)《多方》 249
(十八)《吕刑》 249
三、《毛诗注》 249
(一)《周南关雎诂训传第一》 249
(二)《召南鹊巢诂训传第二》 251
(三)《邶柏舟诂训传第三》 251
(四)《鄘柏舟诂训传第四》 255
(五)《卫淇奥诂训传第五》 255
(六)《王黍离诂训传第六》 257
(七)《郑缁衣诂训传第七》 257
(八)《齐鸡鸣诂训传第八》 258
(九)《魏葛屦诂训传第九》 260
(十)《唐蟋蟀诂训传第十》 260
(十一)《秦车邻诂训传第十一》 263
(十二)《陈宛丘诂训传第十二》 265
(十三)《豳七月诂训传第十五》 267
(十四)《鹿鸣之什诂训传第十六》 272
(十五)《南有嘉鱼之什诂训传第十七》 274
(十六)《鸿雁之什诂训传第十八》 275
(十七)《节南山之什诂训传第十九》 275
(十八)《谷风之什诂训传第二十》 278
(十九)《甫田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一》 280
(二十)《鱼藻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二》 282
(二十一)《文王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三》 285
(二十二)《生民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四》 294
(二十三)《荡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五》 298
(二十四)《清庙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六》 306
(二十五)《臣工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七》 309
(二十六)《闵予小子之什诂训传第二十八》 310
(二十七)《駉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九》 315
(二十八)《那之什诂训传第三十》 318
四、《丧服经传注》 323
五、《礼记注》 331
(一)《曲礼上第一》 331
(二)《曲礼下第二》 334
(三)《檀弓上第三》 334
(四)《檀弓下第四》 336
(五)《王制第五》 337
(六)《月令第六》 339
(七)《曾子问第七》 340
(八)《礼器第十》 340
(九)《郊特牲第十一》 341
(十)《内则第十二》 342
(十一)《玉藻第十三》 342
(十二)《丧服小记第十五》 343
(十三)《大传第十五》 344
(十四)《少仪第十七》 344
(十五)《乐记第十九》 344
(十六)《杂记上第二十》 357
(十七)《杂记下第二十一》 358
(十八)《丧大记第二十二》 359
(十九)《祭法第二十三》 360
(二十)《祭义第二十四》 360
(二十一)《哀公问第二十七》 361
(二十二)《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361
(二十三)《坊记第三十》 361
(二十四)《服问第三十六》 362
(二十五)《投壶第四十》 362
(二十六)《儒行第四十一》 362
六、《论语注》 363
(一)《里仁第四》 363
(二)《公冶长第五》 363
(三)《雍也第六》 364
(四)《述而第七》 364
(五)《太伯第八》 365
(六)《子罕第九》 365
(七)《乡党第十》 366
(八)《子路第十三》 367
(九)《微子第十八》 367
第十一章 郑、王之争的文化史分析 368
一、王肃生平与著述梗概 368
二、郑、王礼制名物解释分歧之要点归纳 372
(一)政治制度 372
(二)丧礼 372
(三)庙制 373
(四)对天、帝的理解 374
(五)祭礼 376
(六)嫁娶之礼 380
(七)古诸侯数 381
(八)孔子弟子籍贯 381
三、郑、王之争的文化史分析 382
主要参考文献 390
跋 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