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新中国探索“三农”问题的历程第一章 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0— 1957
一、土地改革 农村的新生 3
二、乡村基层政权建设 11
三、关于农民两种倾向的认识和合作化的阶级路线 16
四、农业税与农民负担问题 24
五、统购统销和农村商业 27
六、对农业问题的探索 33
七、城乡关系和工农业关系 38
第二章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 1965
一、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跃进” 45
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
三、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的调整 58
四、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和社办工业 70
五、城镇人口向农村流动 75
六、农业科技工作的开展 81
七、“农业学大寨”运动 85
第三章 “文化大革命”和两年徘徊时期(1966— 1978
一、“左”倾错误对农业、农民、农村的冲击 91
二、农业在纠“左”和调整中发展 95
三、城镇人口又一次大规模向农村流动 101
四、农村文教卫生事业建设 107
第四章 农村改革启动时期(1978— 1984
一、加快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 113
二、农业生产责任制和农业合作制的新发展 121
三、撤社建乡 128
四、农村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132
五、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143
第五章 市场化改革的探索时期(1984— 1991
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152
二、走中国特色的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 162
三、大力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174
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83
第六章 全面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1992— 2001
一、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与农业基本经营制度 192
二、对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205
三、关于农民增收与减负 213
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22
五、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33
六、农村基层民主建设 242
第七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2— 2007
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 252
二、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258
三、农业和农村市场化取向的改革 264
四、农村税费改革 268
五、统筹城乡发展 275
六、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280
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86
第二编 历史经验的总结第一章 衡量“三农”政策是非得失的标准是是否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一、1949—1957年“三农”政策推动农村生产力初步发展 295
二、1957—1978年“三农”政策造成农村生产力曲折缓慢发展 302
三、1978年以后“三农”政策使农村生产力快速发展 305
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318
第二章 坚持以人为本一、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325
二、是否以农民为本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 327
三、提高农民能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335
第三章 在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一、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历史形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解决 352
二、中国的“三农”问题是因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原因而强化的,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353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三农”问题 354
第四章 坚持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一、中国共产党对农业基础地位认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61
二、忽视农业基础地位的表现、后果和原因 371
三、新阶段深化对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的认识 379
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384
第五章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一、城乡关系的曲折发展 390
二、城乡差距的现状 400
三、城乡差距成因分析 418
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424
第六章 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必要性 433
二、农业规模化经营基本状况和制约规模化经营的因素 439
三、规模化经营的途径及发展趋势 442
四、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原则及实践中注意的问题 448
第七章 促进农村基层政权民主化建设一、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民主化的时代意义 454
二、我国农村基层政权民主化实践与问题 457
三、促进农村基层政权民主化建设 467
第八章 推动农业国际化进程一、农业国际化及其特征 476
二、WTO与中国农业 480
三、我国农业国际化面临的障碍及农业保护政策的调整 489
四、推动农业国际化进程 497
第九章 坚持科教兴农 建设现代农业一、科技进步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503
二、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510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513
四、培养新型农民,服务科技兴农 516
参考文献 522
后记 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