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1
Ⅰ 从理念到学理:整合文化理论 2
导语 2
文化与文明 3
论文化的差异与独特性 7
“和”与“中”:中华文化的基本取向 20
黑格尔眼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24
罗素与中国文化 26
文明差异与文明冲突——塞缪尔&亨廷顿文明观论析 29
中西法文化之差异:陈独秀法治观探源 32
调和之美:李大钊的中西文化观 38
美育与文化:蔡元培的育人之道 44
文化与生活方式:关于文化的遐想 47
关于文化的现实关怀的思考 49
关于努力建设先进文化的若干思考 52
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66
着力加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 73
“通识教育”与研究生培养 81
感悟民营企业家的人文关怀 87
Ⅱ 更新认知逻辑:解读文化取向与概念 94
导语 94
科学认知理论,理性看待创新 95
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揭开思想史的神秘面纱 104
中共党史学的历史文化取向 109
以中国历史文化为取向,审视现实中党的执政能力 125
文化取向与北京通史陈列 136
关于“公共观念”的思考 140
关于“以德治国”之断想 142
关于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之断想 146
关于“政治”的话语规范化问题 154
自治理念与社区自治的评价体系 157
从对“正义”的理解谈起:东西方思维逻辑的差异 162
关于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165
李大钊的新旧文化观 167
民彝与政治:李大钊的自由观释义 173
学理与新文明:李大钊独特的社会主义观 183
李大钊对Democracy的认识 191
关于李大钊政党观的思考 193
自主之权与民治主义:陈独秀民主观论析 198
Ⅲ 理性与自觉:建构深刻的文化反思 206
导语 206
反思文化差异 207
跨文化认知中的文化差异 213
透视民间宗教 216
范式·取向&概念——关于中国史学、中国文化研究的若干反思 220
批判·调和&审美:对文化传承取向的反思 228
理性·评论&文化 231
对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的新解读——从张君劢反思中国文化所想到的 233
“史魂”:社会史的写法问题 237
山外看山识中国——就美国的中国研究答客问 244
论美国汉学史研究 250
思索费正清的文化疑问 260
从学术史看汉学、中国学应有的学科定位 262
解析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 280
“问题与主义”: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的凸显之案 291
李大钊研究答客问 302
胡适的“思想训练” 306
从抗日战争时期的学术个案看全民族的思想启蒙——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作 308
“胡适思想批判”谈片 321
关于建国初期的“教育革命”问题 323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断想 326
中国当代教育改革之思考 330
科学研究与精品课程 332
后SARS时代的文化反思 335
科学地展现历史——谈《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 352
也谈“王茂荫问题” 355
因“世纪握手”而触发的理性思考 359
理性的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所思 363
公民理性与思想启蒙:从文化反思看培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 366
Ⅳ 具体验证抽象:文化个案分析 374
导语 374
蔡元培与康德哲学 375
论李大钊的新史观 398
李大钊法制思想述论 412
“第一次握手”:国共合作的缔造者之一——李大钊 42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述论 430
张闻天对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性思考 440
理性和修养:刘少奇党的建设思想之特征解析 452
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作 463
邓小平思想与后“冷战”解构主义思维 474
侯外庐学术思维取向论析——为纪念侯外庐诞辰100周年而作 477
从贺麟的著述审视抗战中的新文化建设 491
别开生面的中共党史研究力作——读龚育之的《党史札记》 495
实证与理论的理性结合——读龚育之的《党史札记二集》有感 499
理性的不懈追求——张静如与“中共党史学基础理论”研究 503
评《李大钊早期思想与近代中国》 514
附录 518
关于读书 518
博士研究生(“国外现代中国学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史”研究方向)阅读书目 519
后记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