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生存环境 1
引言 1
第一节 开封和朱仙镇 4
一 朱仙镇 4
二 开封 6
第二节 两条河流 7
第三节 两座庙宇 9
第四节 年画一条街 13
第五节 年画社 19
第六节 研究会 29
第七节 年画艺人与年画作坊 35
一 老刘与年画室 36
二 林嘉与艺术馆 36
三 周光远与“盛源” 39
四 老金与年画社和研究会 39
五 建国与“福胜老店” 40
六 德利与“义祥老店” 42
七 东山与“兴隆老店” 44
八 西山与“兴隆老店” 45
九 阿宏与“宏大老店” 47
十 亮子与“盛德老店” 47
十一其他从业者 50
第八节 传统的力量 53
小结 54
第二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 56
第一节 年画工艺知识 56
一 处理板 56
二 贴稿 59
三 割纸 61
四 刻板 62
五 破颜色 64
六 刷印 68
七 晾马子 72
八 年画摆放 74
九 版的摆放 74
十 打马子 75
十一 贴年画 77
十二 装裱 78
十三 传承保护 78
第二节 工具与材料知识 80
一 处理板 80
二 割纸 82
三 刻板 82
四 颜色炮制 83
五 刷印 83
六 晾马子 88
七 销售 89
八 装裱装订 89
第三节 年画行业知识 90
一 制作方面 90
二 销售方面 94
三 题材与体裁 95
四 口诀方面 97
五 方言方面 98
六 其他方面 98
小结 100
第三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变迁 108
第一节 制作工艺的变迁 108
第二节 题材与体裁的变迁 110
第三节 销售方面的变迁 114
一 古今销售概况 115
二 消费者的变迁 130
三 销售时间的变迁 137
四 销售形式的变迁 138
五 销售手段的变迁 139
六 销售价格的变迁 140
小结 141
第四章 木版年画产地的建构 144
第一节 朱仙镇的建构 145
第二节 木版年画的建构 151
一 开封市的年画 151
二 朱仙镇的年画 166
第三节 制作工艺的建构 172
第四节 年画特点的建构 175
第五节 年画色彩的建构 179
一 颜色炮制 182
二 色彩种类 183
三 色调 184
四 禁忌 185
五 其他 186
第六节 古版的建构 187
第七节 申报书的建构 191
第八节 传承人的建构 192
第九节 字号的建构 197
小结 199
第五章 木版年画产地的人际关系 201
第一节 艺人之间 202
一 老刘与老金 203
二 老刘与东山 203
三 老刘与林嘉 203
四 东山与建国 204
五 东山与西山 204
六 东山与林嘉 205
七 林嘉与建国 205
八 建国与阿宏 205
九 其他艺人 206
第二节 艺人与媒体 207
第三节 艺人与研究者 209
一 一个希望 209
二 名人效应 209
三 交易事件 211
第四节 研究者之间 213
第五节 几场争斗 214
一 年画社之争 214
二 名称之争 215
三 字号之争 219
四 专利之争 221
五 正宗之争 221
小结 227
第六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及当地人的生活 230
第一节 年画与谋生 230
第二节 年画与婚姻 232
第三节 年画与家庭 234
第四节 年画与养生 236
第五节 年画与面子 239
第六节 艺人口述史 240
一 老刘的年画情缘 241
二 老刘的身体记忆 250
三 德利的口述史 271
小结 302
第七章 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305
第一节 作为商品的木版年画 305
一 木版年画的商品性特征 305
二 木版年画的旅游市场开发 307
第二节 作为“非遗”的木版年画 309
一 被“非遗” 309
二 传承与发展 310
三 问题与对策 312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木版年画的机遇和挑战 314
一 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 315
二 开封旅游业的兴旺有利于木版年画发展 315
三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基层政府和民众提出更高要求 317
四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木版年画所在社区文化生态的影响 318
五 新型城镇化建设给手工制作技艺带来的影响 318
附录 访谈录音选辑 321
参考文献 350
后记 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