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篇一、福建地理与文化生态环境 3
二、福建行政沿革 6
三、福建旧石器文化 10
四、福建新石器文化 14
五、福建青铜时期文化 20
六、“七闽”与闽文化 25
七、闽越族的兴衰 27
八、闽越国的兴衰 31
九、闽越文化 35
十、崇安汉城遗址 39
十一、孙吴政权与福建的开发 43
十二、八姓入闽 46
十三、六朝时期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49
十四、陈元光入闽与开发漳州 52
十五、王审知对福建的贡献 56
十六、闽国的兴亡 60
十七、唐、五代福建社会的起步发展 62
十八、两宋时期福建社会的大发展 66
十九、宋代福建文化的繁荣 70
二十、福建抗元斗争 74
二十一、泉州港的兴衰 78
二十二、宋、元泉州文化的鼎盛 81
二十三、亦思巴奚兵乱闽南 85
二十四、明代福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87
二十五、郑和下西洋与福建 91
二十六、叶宗留与邓茂七起义 95
二十七、明代福建资本主义萌芽 98
二十八、明代福建的抗倭斗争 101
二十九、月港的兴衰 105
三十、郑成功抗清与收复台湾 109
三十一、施琅平定台湾和开发台湾 113
三十二、隆武政权始末 117
三十三、迁界始末 119
三十四、蔡牵海上起事 123
哲学思想篇一、谭峭的虚、化思想 129
二、开创福建理学风气之先的“海滨四先生” 130
三、闽学的先驱——“南剑三先生” 132
四、闽中早期理学流派——“胡氏五贤” 136
五、朱熹的思想及其对福建社会文化的影响 138
六、黄幹与闽学 142
七、蔡元定与闽学 144
八、陈淳与闽学 146
九、蔡沈与闽学 148
十、真德秀与闽学 150
十一、熊禾与闽学 152
十二、陈普与闽学 154
十三、陈真晟与闽学 155
十四、周瑛与闽学 157
十五、蔡清与闽学 158
十六、陈琛与闽学 160
十七、张岳与闽学 162
十八、林希元与闽学 163
十九、林兆恩的三教合一思想 165
二十、李贽的反封建正统思想 168
二十一、李光地与闽学 170
二十二、蓝鼎元与闽学 172
二十三、蔡世远与闽学 174
史志文献篇一、郑樵与《通志》 179
二、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182
三、柯维祺与《宋史新编》 184
四、祝穆与《方舆胜览》 186
五、赵汝适与《诸蕃志》 187
六、曾公亮与《武经总要》 190
七、宋慈与《洗冤集录》 192
八、梁克家与《三山志》 194
九、黄岩孙与《仙溪志》 196
十、李贽与《藏书》、《续藏书》 198
十一、何乔远与《闽书》、《名山藏》 201
十二、王应山与《闽大记》 204
十三、黄仲昭与《八闽通志》 205
十四、陈寿祺与《福建通志》 207
十五、陈梦雷与《古今图书集成》 210
十六、陈第与《东番记》 212
十七、张燮与《东西洋考》 214
十八、谢肇淛与《五杂俎》 216
十九、何秋涛与《朔方备乘》 218
二十、明、清时期的福州府、县志 220
二十一、明、清时期的泉州府、县志 222
二十二、明、清时期的漳州府、县志 224
二十三、明、清时期的兴化府、县志 226
二十四、明、清时期的延平府、县志 227
二十五、明、清时期的邵武府、县志 229
二十六、明、清时期的建宁府、县志 230
二十七、明、清时期的福宁州、县志 232
二十八、明、清时期的汀州府、县志 234
二十九、明、清时期的福建山水志 236
三十、明、清时期的福建寺庙志 238
三十一、明、清时期的福建名胜古迹志 239
三十二、明、清时期的福建水利志 240
三十三、福建金石志 241
三十四、福建著名藏书家 242
方言与民系篇一、闽东方言 247
二、兴化方言 249
三、闽南方言 250
四、闽北方言 252
五、闽客方言 254
六、闽赣方言 255
七、吴棫与《韵补》 257
八、陈第与《毛诗古音考》 259
九、《戚林八音》与《建州八音》 261
十、黄谦与《汇音妙悟》 263
十一、谢秀岚与《雅俗通十五音》 265
十二、福州民系 267
十三、兴化民系 270
十四、闽南民系 273
十五、闽北民系 276
十六、龙岩民系 278
十七、客家民系 281
教育科举篇一、元代以前福建官学的设置 287
二、元代以前福建官学的学生与教师 292
三、元代以前福建官学的教学 295
四、明、清时期福建官学的设置与师生 298
五、明、清时期福建官学的教学 301
六、福建官学的管理 304
七、各种类型的福建私塾 307
八、福建私塾的教学与管理 311
九、福建书院的设置 314
十、福建书院的教学 317
十一、福建书院的管理 321
十二、福建的私学与书堂 324
十三、福建著名书院选介 328
十四、福建的社学和义学 331
十五、唐代福建科举 335
十六、五代福建科举 339
十七、宋代福建科举 341
十八、元朝福建科举 344
十九、明朝福建科举 347
二十、清朝福建科举 351
二十一、明、清福建一甲进士表 355
二十二、唐、宋福建武状元 358
二十三、明、清福建武状元 362
二十四、福建科举佳话 365
二十五、福建状元逸闻 368
文学艺术篇一、唐代闽籍诗人 375
二、杨亿与西昆体 380
三、柳永与慢词 382
四、李纲、张元幹、刘子翚的爱国诗 384
五、刘克庄与“江湖派” 389
六、严羽与《沧浪诗话》 393
七、谢翱和郑思肖的缅怀故国诗 395
八、宋代福建笔记小说 399
九、元诗四大家之一的杨载 401
十、开元末明初新诗风的张以宁和蓝仁、蓝智 403
十一、杨荣与“台阁体” 405
十二、“闽中十子”的诗歌成就 408
十三、高棅与《唐诗品汇》 411
十四、郑善夫与“闽诗派” 413
十五、王慎中与“唐宋派” 416
十六、熊大木与历史演义小说 418
十七、余象斗与《南游记》和《北游记》 420
十八、许遇、叶观国与福建风俗诗 423
十九、清代福建竹枝词 425
二十、江日升与《台湾外记》 426
二十一、里人何求与《闽都别记》 429
二十二、魏秀仁与《花月痕》 432
二十三、福建民间故事 434
二十四、福建民间歌谣 438
二十五、福建民间谚语 442
二十六、莆仙戏 445
二十七、梨园戏 449
二十八、高甲戏 452
二十九、闽剧 455
三十、福建稀有地方剧种 459
三十一、福建民间小戏 467
三十二、福建外来剧种 470
三十三、木偶戏 478
三十四、福建传统剧目 483
三十五、福建著名戏班 485
三十六、福建南音 487
三十七、福州十番 489
三十八、莆仙十音 491
三十九、闽西十班 492
四十、畲族民歌与歌俗 493
四十一、福建宗教音乐 497
四十二、宋代福建著名画家 499
四十三、明代福建院体画家 503
四十四、明代福建浙派画家 507
四十五、明代福建文人画家 509
四十六、曾鲸与波臣派 512
四十七、清代前期闽西画家 514
四十八、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诏安画派” 521
四十九、福建工艺美术 528
五十、福建宫庙壁画 536
宗教信仰篇一、福建道教的兴衰嬗变 543
二、唐、宋、元时期流行于福建的主要道派 546
三、福建古代著名道士 552
四、福建道教的名山 557
五、福建道教著名宫观 561
六、宋代《政和万寿道藏》的刊刻 565
七、道教尊神玉皇大帝 567
八、城市保护神城隍 570
九、祈梦之神何氏九仙 574
十、水神玄天上帝 578
十一、妇女儿童保护神临水夫人 582
十二、农业保护神法主公 587
十三、名扬京城的二徐真人 592
十四、闽南医神保生大帝 594
十五、闽西“三仙”信仰 599
十六、福建佛教的兴衰嬗变 603
十七、佛教各宗派(禅宗除外)在福建的传播和发展 607
十八、禅宗在福建的传播和流派 612
十九、唐、五代福建禅宗高僧 616
二十、福建佛教历史上的刻经事业 620
二十一、宋代福建佛教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623
二十二、福建佛教与茶文化 625
二十三、福建佛教的对外弘法活动 629
二十四、福州地区著名寺院 633
二十五、泉州、莆田地区著名寺院 641
二十六、厦门、漳州地区著名寺院 646
二十七、宁德、南平、三明地区著名寺院 650
二十八、妙应禅师与风水学说 654
二十九、闽北的扣冰古佛信印与蜡烛会 658
三十、三平祖师与灵签 663
三十一、清水祖师与祈雨 668
三十二、闽西客家保护神定光古佛 672
三十三、中国影响最大的佛教俗神观音 676
三十四、从不食人间烟火到爱情之神的泗洲文佛 680
三十五、伊斯兰教在福建的传播与影响 683
三十六、元代泉州也里可温教与天主教 687
三十七、艾儒略与明代福建天主教 690
三十八、第一位中国籍主教——罗文藻 693
三十九、摩尼教在福建的影响与遗迹 695
四十、三一教的创立与演变 698
四十一、金幢教在福建的传播与影响 701
四十二、闽越族的图腾遗存蛇神崇拜 705
四十三、百越族的图腾遗存蛙神崇拜 708
四十四、树神崇拜 711
四十五、生殖崇拜 713
四十六、祈求风调雨顺的风、雨神崇拜 715
四十七、畲族的盘瓠崇拜 719
四十八、祖先崇拜与祭祖活动 725
四十九、随处可见的土地公信仰 728
五十、石头与石敢当崇拜 731
五十一、人见人爱的财神信仰 734
五十二、欢乐之神戏神信仰 736
五十三、五帝信仰与送瘟船 738
五十四、王爷信仰与王爷船漂流台湾 742
五十五、忠义神武的关帝 745
五十六、开漳圣王信仰 748
五十七、以孝成神的广泽尊王 752
五十八、海神妈祖信仰 756
五十九、全城之母练氏夫人信仰 759
六十、惠利夫人信仰 761
六十一、闽东马仙信仰 765
六十二、畲族的林公忠平王信仰 768
六十三、民族英雄尚书公信仰 769
六十四、齐天大圣信仰 772
科学技术篇一、福建著名天文学家与天文学 777
二、福建医学 781
三、福建古代雕版印刷 785
四、建窑黑釉瓷器 789
五、德化白瓷 792
六、德化青花瓷 797
七、福建的造船业 802
八、福建古代制茶技术 805
九、福建古代纺织技术 808
十、福建古代制盐和制糖 812
十一、福建古代矿冶技术 815
十二、福建古代水利工程 818
十三、福建古代农耕技术 821
建筑篇一、闽南民居 827
二、闽东民居 831
三、闽北民居 837
四、闽中民居 841
五、莆仙民居 845
六、客家民居 850
七、畲族民居 857
八、福州三坊七巷 861
九、福建土楼 866
十、福州古城 872
十一、福建城堡 876
十二、福建桥梁建筑 882
十三、福建文庙 889
十四、福建佛教建筑 894
十五、福建道教建筑 898
十六、福建基督教建筑 902
十七、福建伊斯兰教建筑 906
十八、福建古塔建筑 910
十九、福建古墓 918
风俗篇一、农业习俗 927
二、林业习俗 932
三、渔业习俗 935
四、商业习俗 937
五、手工业习俗 939
六、饮食习俗 942
七、饮酒习俗 946
八、品茶习俗 948
九、服饰习俗 949
十、居住习俗 952
十一、出行习俗 958
十二、婚姻习俗 961
十三、生育习俗 966
十四、丧葬习俗 969
十五、春节习俗 975
十六、元宵习俗 977
十七、清明习俗 981
十八、端午习俗 983
十九、七夕习俗 985
二十、中元习俗 987
二十一、中秋习俗 990
二十二、重阳习俗 993
二十三、冬至习俗 995
二十四、祭灶习俗 997
二十五、除夕习俗 1000
二十六、畲族民俗 1003
二十七、疍民习俗 1008
二十八、福建奇风异俗 1009
姓氏与宗族篇一、福建姓氏概况 1015
二、林姓 1019
三、陈姓 1023
四、张姓 1028
五、王姓 1030
六、吴姓 1032
七、黄姓 1034
八、刘姓 1036
九、李姓 1038
十、郑姓 1040
十一、何姓 1043
十二、杨姓 1044
十三、叶姓 1047
十四、高姓 1049
十五、周姓 1051
十六、谢姓 1052
十七、郭姓 1054
十八、许姓 1056
十九、蔡姓 1058
二十、朱姓 1060
二十一、赵姓 1062
二十二、少数民族姓氏 1064
二十三、福建宗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066
二十四、福建族谱 1069
二十五、福建的族田 1072
二十六、福建的族产 1073
二十七、福建的族规 1075
二十八、福建的族权 1078
闽台关系篇一、福建向台湾移民 1085
二、闽台行政建制隶属关系 1089
三、闽台科学技术的交流 1092
四、闽台文学的交流 1096
五、闽台艺术的交流 1099
六、闽台教育的交流 1103
七、闽台佛教的交流 1106
八、闽台道教的交流 1110
九、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 1111
十、闽台风俗习惯的交流 1114
十一、闽台语言的交融 1117
十二、闽台家族的交融 1119
对外关系篇一、福建与阿拉伯的关系 1127
二、福建与东南亚的关系 1131
三、福建与琉球的关系 1135
四、福建与日本的关系 1140
五、福建与欧洲的关系 1144
后记 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