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人本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3
第一章 人本思想的发端 3
一、中国古代人本思想 3
(一)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3
(二)中国古代文化教育中的人本思想 4
(三)中国古代人本思想的逻辑发展 6
二、西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及其发展历程 7
(一)萌芽时期(中世纪以前) 8
(二)形成时期(从14世纪末到18世纪末) 10
(三)实践和发展时期(18世纪末期以来) 15
三、中西方人本思想比较 22
(一)关注对象 22
(二)目标追求 23
(三)价值理念 24
(四)历史作用 25
(五)相互联系 26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9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剖析 29
(一)揭示“天赋人权论”的理论误区 30
(二)揭露资产阶级人本思想的实质 32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人本思想解读 33
(一)《论犹太人问题》中的人本思想 33
(二)“异化劳动”理论中的人本思想 34
(三)《共产党宣言》中的人本思想 35
(四)《资本论》中的人本思想 36
(五)《哥达纲领批判》对人本思想的分析和论证 41
(六)未来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人本思想 42
三、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根本特性 44
(一)人类的形成和发展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 44
(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实践联系起来的 46
(三)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通过实践表现出来的 47
(四)“现实的人”是实践的主体 49
四、马克思、恩格斯人本思想与人权的内在联系 50
(一)人权发展与共产主义的同一性 50
(二)社会发展与人权建设的关系 50
(三)一个争论的问题:共产主义社会还有没有人权 51
五、马克思人本观与现代人的本质特性 51
第三章 列宁的人本思想及苏联社会主义人本实践一、列宁的人本思想 57
(一)人民掌握政权是实现人民民主的根本前提 58
(二)保障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是苏维埃的首要任务 61
(三)大力提高公民的文化水平 62
二、列宁人本思想的发展 67
(一)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 67
(二)列宁人本思想实践的深入 72
三、苏联社会主义人本思想实践中的偏差 80
(一)“战时共产主义”引发的人本问诘 80
(二)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人本思考 81
(三)苏联模式映照下的人本错位 87
第二篇 中国共产党的人本思想 93
第四章 毛泽东的人本思想及其实践 93
一、毛泽东的人本思想 93
(一)人民动力观:“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94
(二)人民本位观:让“人民当家作主” 98
(三)人民利益观:一切为了群众 101
(四)晚年的人本构想:把人民奉为主人者人民才会与你同甘共苦 103
二、毛泽东人本思想的实践 106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人本实践 106
(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人本实践 114
三、毛泽东人本思想实践中的偏差 123
第五章 邓小平人本思想及其实践 132
一、邓小平的人本思想的特征:人民性 132
(一)人民是社会活动的价值主体 132
(二)人民是社会活动的评判主体 133
二、邓小平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 135
(一)超越贫穷的人本观: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穷 135
(二)共同富裕的人本观: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共同富裕 136
(三)民主法制理论中的人本思想 140
(四)“三个有利于”标准蕴涵的人本思想 143
三、邓小平人本思想实践 147
(一)民主政治中的人本实践 147
(二)体制转型中的人本实践 149
(三)解决知识分子问题所体现的人本关怀 153
(四)经济建设中的人本实践 155
第六章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人本思想 160
一、以人为本:历史底蕴的深厚积淀和升华 160
(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160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理论延伸 162
(三)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172
(四)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 175
二、以人为本:治党、治国、治军的基本理念 177
(一)以人为本是治党之理 177
(二)以人为本是治国之基 182
(三)以人为本是治军之道 185
三、以人为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方略 191
(一)经济建设的重要指针 191
(二)民主政治的重要标尺 192
(三)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 193
(四)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194
(五)实际工作的重要原则 194
第三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以人为本第七章 改革中的以人为本一、从国际共运史上社会主义改革浪潮看以人为本 201
(一)世界社会主义改革回眸 201
(二)世界社会主义改革的人本价值取向 204
二、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保改革的人本方向 207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改革的人本方向 207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改革的人本方向 209
三、全方位多维度把握当前的社会矛盾,在改革中落实以人为本 212
(一)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把握的若干原则 212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现阶段我国的利益矛盾 214
四、从人本角度出发,认真解决当前改革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218
(一)“三农”问题 218
(二)国有企业改革问题 232
五、从改革的目标出发,在不同层面上落实以人为本 236
(一)在改革的任务上,要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向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和谐发展转变 237
(二)在改革的经济成果上,要从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向公平正义、共同富裕转变 237
(三)在政府的社会功能上,要从“经济服务型”向“人本治理型”转变 239
(四)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向维护效率、实现社会公正转变 239
(五)从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向城乡一元制度结构转变 240
(六)从经济体制改革向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在内的结构性改革转变 242
六、在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要防止实际工作中的偏差 243
(一)既要防止认识不足,又要防止宣传过头 243
(二)既不能离开物质条件,也不能唯物质条件而论 243
(三)既要承认具体利益的差异,又要强调共同的价值观 244
(四)既要重视个人利益,又要反对个人利益至上 245
(五)既要毫不动摇、始终如一,又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 245
七、坚持群众路线,加快推进改革 246
(一)坚持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改革的根本出发点,解决好“为谁改革”的问题 246
(二)坚持把“一切依靠群众”作为改革的根本立足点,解决好“靠谁改革”的问题 250
(三)坚持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改革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解决好“怎样改革”的问题 253
八、以创新精神推进当前改革 256
(一)当前自主创新的价值取向 256
(二)当前自主创新的路径选择 258
第八章 发展中的以人为本 262
一、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262
(一)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262
(二)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应有之义 264
(三)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 266
二、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 267
(一)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67
(二)科学发展观的统领地位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决定的 269
(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部工作 270
三、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要处理好四个重要关系 276
(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76
(二)政治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86
(三)文化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92
(四)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294
四、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295
(一)坚持以人为本,不断转变发展观念 295
(二)坚持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三农”问题 295
(三)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的统一 297
(四)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关爱生命 298
(五)坚持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发展指标 298
(六)坚持以人为本,完善财政体制 299
第九章 稳定中的以人为本 302
一、正确认识维护社会稳定与坚持以人为本的关系 302
(一)在稳定中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302
(二)在稳定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 303
(三)在稳定中坚持以人为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 305
(四)在稳定中坚持以人为本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 306
二、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分析 309
(一)利益矛盾 309
(二)腐败现象 312
(三)社会不公 316
(四)公共安全 319
(五)敌对势力 323
(六)其他的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324
三、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的理性分析 325
(一)社会不公、贫富分化具有客观必然性 325
(二)社会不公、贫富分化具有价值的非合理性 327
(三)社会不公、贫富差距妨碍和破坏社会稳定 330
(四)“大政策”与“两个大局”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 331
四、在人本实践中解决效率与公平问题 333
(一)初次分配中体现效率 333
(二)再次分配中体现公平 334
(三)在整个分配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 336
五、在稳定中坚持以人为本,要找准工作的着眼点 337
(一)着眼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38
(二)着眼于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339
(三)着眼于重在创新、重在建设 339
(四)着眼于说服教育、依法管理 340
六、正确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41
(一)新时期社会矛盾的性质 342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 343
(三)正确把握处理当前矛盾的方法和原则 344
(四)新时期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对策 346
七、以人为本,建立社会稳定工作机制 349
(一)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 349
(二)建立健全社会安全防控机制 349
(三)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机制,落实社会稳定工作的责任制 350
(四)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协调功能 351
(五)重视社会预警体系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352
(六)制订切实有效的公共安全机制 353
(七)建立惩治腐败的良性机制 356
(八)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358
参考文献 360
后记 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