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一、中国生物防治概况 1
二、农业害虫的生物防治 4
三、农作物病害及杂草的生物防治 9
四、国外天敌引种 10
五、高新技术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11
六、生物防治发展展望 12
参考文献 14
第一篇 生物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17
第一章 环境因子对昆虫个体发育的影响 17
第一节 昆虫的发育与温度的关系 17
第二节 湿度和水分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19
第三节 光对昆虫活动与生长发育的影响 20
第四节 环境因子对昆虫的综合作用 21
第二章 种群与种群系统 23
第一节 种群的定义与特征 23
第二节 种群增长模型 23
一、无限的种群增长模型 24
二、有限的种群增长模型 24
三、时滞的逻辑斯谛模型 25
四、崔—Lawson单种群增长模型 25
第三节 种群系统与种群动态模型 26
一、种群系统 26
二、种群动态模型 27
第三章 生物群落与生态系统 32
第一节 群落的定义及其特征的概述 32
第二节 群落内的种间相互关系 34
一、群落中物种之间关系的基本形式 35
二、食物链与食物网 35
第三节 捕食者—猎物系统的理论和应用 35
一、捕食者—猎物系统的经典数学模型 36
二、连续型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37
三、离散型模型的发展和应用 41
四、捕食作用的评价 42
五、讨论:捕食作用与害虫生物防治 43
第四节 种间竞争 44
一、生态位 44
二、种间竞争的数学模型 45
三、种间竞争与天敌引进 45
第五节 保护利用天敌的群落生态学基础 47
一、天敌群落的建立与种库的关系 47
二、天敌群落的多样性与害虫发生的关系 48
三、群落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49
第六节 作物—害虫—天敌系统 50
一、以作物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50
二、以害虫为中心的研究方法 52
三、讨论 53
附录:三种寄生蜂的相互竞争研究 54
一、模型的建立 54
二、岭南黄蚜小蜂—印巴黄蚜小蜂—红圆蚧系统的动态分析 56
三、盾蚧长缨蚜小蜂—岭南黄蚜小蜂—印巴黄蚜小蜂—红圆蚧系统的动态分析 58
参考文献 60
第二篇 寄生性天敌的研究与利用第一章 赤眼蜂的研究、繁殖与应用 67
第一节 赤眼蜂的形态 69
第二节 赤眼蜂的分类及分布 72
一、赤眼蜂属种的鉴定 72
二、中国赤眼蜂种的分布 79
三、赤眼蜂属的种下分化和分类新技术的研究 81
第三节 赤眼蜂的生物学 82
一、赤眼蜂的个体发育和生活史 82
二、赤眼蜂的生殖 85
三、赤眼蜂的寄主范围 87
第四节 赤眼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02
一、寄主卵与赤眼蜂的关系 102
二、越冬寄主基数与赤眼蜂的关系 102
三、赤眼蜂的种间和种内竞争 102
四、温湿度对赤眼蜂的影响 103
五、农药对赤眼蜂的影响 105
第五节 赤眼蜂的人工繁殖 106
一、繁殖赤眼蜂的寄主卵 106
二、繁蜂技术 109
三、赤眼蜂的贮存技术及后处理 111
四、采用米蛾卵繁殖赤眼蜂 111
第六节 赤眼蜂的田间释放及效果评价 112
一、田间释放技术 112
二、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的效果评价 113
第七节 赤眼蜂人工寄主卵的研究与应用 115
一、人工饲料的研究 115
二、人工卵壳及人工寄主卵 118
三、人工寄主卵繁殖赤眼蜂的效果 120
四、人工卵蜂的田间应用 122
五、人工寄主卵繁殖其他卵寄生蜂的研究进展 123
第二章 平腹小蜂的研究、繁殖与应用 124
第一节 平腹小蜂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124
一、平腹小蜂的生活习性 125
二、平腹小蜂的发育、生活力与温度的关系 126
三、平腹小蜂的发育、生活力与湿度的关系 129
四、光对平腹小蜂活动的影响 130
五、影响平腹小蜂性比的主要因素 130
第二节 平腹小蜂的人工繁殖 131
一、大笼繁蜂 132
二、采集和繁殖蜂种 132
三、寄主卵的处理 132
四、平腹小蜂发育的控制 132
第三节 大田释放平腹小蜂的方法和效果调查 133
一、平腹小蜂的释放适期和释放量 134
二、平腹小蜂的释放方法 134
三、放蜂试验区的选择和效果调查 134
第三章 农作物害虫其他寄生天敌的研究与应用 136
第一节 金小蜂 136
一、黑青小蜂 136
二、蝶蛹金小蜂 137
第二节 姬小蜂(寡节小蜂) 139
一、螟卵啮小蜂 139
二、桑木虱啮小蜂 140
第三节 扁股小蜂 140
第四节 蚜小蜂 140
一、苹果绵蚜蚜小蜂 141
二、矢尖蚧蚜小蜂 141
第五节 跳小蜂 142
一、蜡蚧扁角(短尾)跳小蜂 142
二、金纹细蛾跳小蜂 142
三、多胚跳小蜂 142
第六节 缨小蜂 143
第七节 姬蜂 144
一、桑蟥聚瘤姬蜂 144
二、棉铃虫齿唇姬蜂 145
三、大螟钝唇姬蜂 145
第八节 茧蜂 145
一、纵卷叶螟绒茧蜂 146
二、二化螟绒茧蜂 147
三、茶尺蠖绒茧蜂 147
四、螟虫长体茧蜂 148
五、麦蛾茧蜂 149
六、紫胶白虫茧蜂 149
第九节 蚜茧蜂 150
一、烟蚜茧蜂 150
二、阿尔蚜茧蜂 151
三、燕麦蚜茧蜂 151
四、菜少脉蚜茧蜂 151
第十节 缘腹卵蜂(黑卵蜂) 152
一、野蚕黑卵蜂 152
二、桑蟥黑卵蜂 153
三、粘虫黑卵蜂 154
四、飞蝗黑卵蜂 154
第十一节 广腹细蜂 154
第十二节 螯蜂 155
一、稻虱红螯蜂 155
二、黄腿螯蜂 155
三、斑衣蜡蝉螯蜂 156
第十三节 寄蝇 156
一、稻苞虫赛寄蝇 156
二、天幕毛虫抱寄蝇 157
第十四节 头蝇 157
第四章 以寄生天敌防治森林害虫 158
第一节 松毛虫寄生天敌的研究和利用 159
一、寄生天敌类群 159
二、自然控制作用 159
三、保护和助增 161
四、人工大量繁殖释放 162
第二节 主要寄生性天敌类群的研究和利用 164
一、赤眼蜂 164
二、平腹小蜂 165
三、黑卵蜂 166
四、肿腿蜂 167
五、寄蝇 168
六、其他寄生天敌 169
参考文献 172
第三篇 捕食性天敌的研究与利用第一章 瓢虫的大量繁殖与保护利用 189
第一节 瓢虫的生物学特性 189
一、七星瓢虫 189
二、龟纹瓢虫 190
三、异色瓢虫 191
四、多异瓢虫 192
五、黑襟毛瓢虫 192
六、深点食螨瓢虫 193
七、大红瓢虫 193
第二节 瓢虫控害的关键 194
一、有效控制蚜害的瓢蚜比值指标 194
二、保护和利用麦田瓢虫 194
三、棉田科学用药,控制早期棉蚜 195
第三节 瓢虫的人工饲养 195
一、以人工饲养的昆虫为代饲料 195
二、以猪肝或猪肾为主要成分的人工半合成饲料 196
第四节 瓢虫的田间应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199
一、利用七星瓢虫防治棉蚜 199
二、利用大红瓢虫和腹管食螨瓢虫防治柑桔害虫 201
第二章 草蛉的人工饲养与应用 203
第一节 我国常见草蛉种类及识别 204
一、我国农林常见蛉种名录 204
二、常见草蛉种类检索表 204
第二节 我国农林常见草蛉的分布和发生情况 205
一、农林常见蛉种在我国的分布 205
二、我国农林常见草蛉的发生情况 206
第三节 草蛉的饲料 208
一、草蛉的天然饲料 208
二、草蛉的人工半合成饲料 209
三、人工模拟昆虫卵及人工制卵机 212
第四节 草蛉的人工饲养、繁殖与释放技术 213
一、幼虫的饲养管理 213
二、成虫的饲养管理 215
三、成虫越冬和冬季饲养管理 216
四、草蛉释放的方法 218
第五节 我国利用草蛉防治农林害虫的概况 218
一、利用草蛉防治棉花害虫 218
二、利用草蛉防治果树害虫 219
三、利用草蛉防治蔬菜害虫 220
四、利用草蛉防治旱粮及其他作物害虫 221
第六节 草蛉的保护和招引 222
一、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222
二、改善农田栖境 223
三、关于草蛉的天敌 224
第三章 捕食螨的保护和利用 225
第一节 捕食螨的生物学、生态学、室内繁殖及人工释放 227
一、捕食螨的生物学、生态学 227
二、室内繁殖方法 229
三、捕食螨的散放及效果 231
第二节 捕食螨的田间繁殖与保护利用 232
一、改善作物生态环境,有利于捕食螨生存 232
二、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233
第三节 捕食螨抗药性品系的培育和利用 235
一、捕食螨抗性品系的培育途径 235
二、我国捕食螨抗性品系的培育与利用 236
第四节 捕食螨利用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前景 236
第四章 蚂蚁及其他捕食性天敌的研究与应用 238
第一节 蚂蚁的研究与应用 238
一、黄猄蚁防治柑桔害虫 238
二、红蚂蚁防治甘蔗螟虫 242
三、利用多种蚂蚁防治松毛虫 245
四、利用蚂蚁防治害虫的前景与展望 246
第二节 其他捕食性天敌昆虫的研究与利用 247
一、半翅目捕食性天敌 248
二、鞘翅目捕食性天敌 249
三、双翅目捕食性天敌 249
四、其他目捕食性天敌 249
第五章 农田蜘蛛的保护和利用 251
第一节 蜘蛛的形态特征 252
一、头胸部 252
二、腹部 253
第二节 蜘蛛的生物学特性 254
一、生活史与世代 254
二、繁殖 254
三、食性 255
第三节 蜘蛛的分类 255
一、亚目特征与分科检索表 255
二、主要类群和种类 257
第四节 农田蜘蛛的保护措施 270
一、越冬蜘蛛的保护 270
二、冬播作物田内蜘蛛的保护 271
三、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271
四、调整作物布局,注意农事操作 272
第六章 利用脊椎动物防治害虫 274
第一节 食虫鸟类保护与利用 274
一、食虫益鸟的种类 274
二、食虫益鸟保护与利用 276
三、利用家禽治虫 281
第二节 两栖动物保护与利用 282
一、两栖动物对害虫的控制作用 282
二、两栖动物的保护 285
第三节 利用鱼类治虫 287
一、稻田养鱼治虫 287
二、食蚊鱼类治虫 289
参考文献 292
第四篇 天敌的引进 305
第一章 天敌引进的历史及规章制度 305
第一节 我国引进天敌的历史与现状 305
第二节 引进天敌的程序与规章 308
一、引进天敌的程序 308
二、引进天敌的规章 309
第三节 关于天敌引进工作的几点建议 313
第二章 天敌昆虫的引进 315
第一节 引进孟氏隐唇瓢虫和澳洲瓢虫防治介壳虫 315
一、利用孟氏隐唇瓢虫防治柑桔粉蚧 315
二、利用澳洲瓢虫防治吹绵蚧 323
第二节 利用日光蜂防治苹果绵蚜 324
一、生物学特性 325
二、引放效果 325
第三节 引进丽蚜小蜂防治温室白粉虱 327
一、丽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327
二、规范化简易繁蜂和商品化批量生产技术 328
三、以丽蚜小蜂为主综合防治温室白粉虱 329
第四节 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 329
一、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的生物学特性 331
二、种蜂输引、检疫及室内繁殖 335
三、林间繁蜂与助迁 335
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的效果 336
五、问题与讨论 338
第三章 捕食螨的引进 339
第一节 智利小植绥螨 339
一、温湿度对智利小植绥螨个体发育的影响 340
二、不同猎物对智利小植绥螨生育的影响 343
三、农药对智利小植绥螨定居和繁殖的影响 343
第二节 西方盲走螨 344
一、相对湿度、雨量和气温的影响 345
二、猎物对西方盲走螨的影响 346
三、西方盲走螨对农药的抗性 347
第三节 虚伪钝绥螨 347
一、对温度的要求 348
二、对湿度的适应能力 348
三、虚伪钝绥螨的食性 349
第四章 昆虫病原体的引进 351
第一节 昆虫病原线虫的引进 351
第二节 蝗虫微孢子虫的引进及应用 352
一、蝗虫微孢子虫的形态特征与发育 352
二、蝗虫微孢子虫与寄主的关系 353
三、蝗虫微孢子虫引入草地生态系后的疾病流行 354
四、蝗虫微孢子虫的大量增殖技术 355
五、田间应用技术和防治效果 355
六、讨论与展望 356
第三节 引进大菜粉蝶颗粒体病毒防治菜粉蝶 357
一、PbGV的毒力及对菜粉蝶的取食和发育的影响 357
二、PbGV的大量增殖、制剂的制备及其保护剂 358
三、PbGV的安全性及田间试验 361
参考文献 362
第五篇 昆虫病原体的研究与利用第一章 昆虫病原细菌 369
第一节 苏云金芽孢杆菌 369
一、我国苏云金杆菌的资源调查及分类研究 370
二、苏云金杆菌的培养及其生物学 370
三、δ-内毒素的致病机理及其分子生物学 371
四、苏云金杆菌制剂的生产 374
五、苏云金杆菌的安全性试验 376
六、在防治害虫中的应用 377
第二节 乳状病病原菌 381
一、乳状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 382
二、利用乳状菌防治害虫 383
第三节 球形芽孢杆菌 383
一、球形芽孢杆菌的形态特性及分类 384
二、球形芽孢杆菌对蚊幼虫的致病性及致病机理 384
三、球形芽孢杆菌的安全性及在防治蚊幼虫上的应用 385
第四节 应用于害虫防治的放线菌及其代谢产物——杀虫素 386
一、杀蚜素 386
二、南昌霉素 387
三、韶关霉素 389
四、浏阳霉素 389
五、84-1杀虫素 390
第二章 昆虫病原真菌 391
第一节 虫生真菌的主要类群 392
第二节 虫生真菌的生物学特性 393
一、虫生真菌的寄生条件 393
二、虫生真菌的专化性 396
三、虫生真菌的侵染途径和致病作用 397
第三节 虫生真菌的流行病 398
第四节 虫生真菌的选育和遗传育种 400
第五节 安全性问题 403
一、白僵菌对人及高等动物的安全性 403
二、白僵菌过敏反应实质及防护 405
三、白僵菌对益虫及天敌的安全性 405
第六节 真菌制剂的生产 406
一、液固两相快速产孢新工艺 407
二、汤姆生多毛菌工业生产 408
三、弗氏三孢霉的生产工艺 409
第七节 真菌杀虫剂剂型 410
第八节 真菌杀虫剂的应用 413
一、白僵菌 413
二、绿僵菌 416
三、拟青霉 418
四、座壳孢菌 419
五、多毛菌 420
第三章 昆虫病毒 421
第一节 中国发现的昆虫病毒主要类群 422
一、昆虫病毒的主要类群 422
二、中国发现的昆虫病毒 422
三、用于中国生物防治的昆虫病毒 422
第二节 核多角体病毒 425
一、核多角体病毒的形态及病理特征 425
二、核多角体病毒杀虫剂的生产 426
三、生产实例 427
四、核多角体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434
五、核多角体病毒的重组及基因工程病毒杀虫剂 436
第三节 颗粒体病毒 437
一、颗粒体病毒的形态及病理特征 437
二、颗粒体病毒杀虫剂的生产 438
三、颗粒体病毒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440
第四节 质多角体病毒 441
一、松毛虫CPV的形态及病理特征 441
二、松毛虫CPV的增殖及制剂生产 442
三、松毛虫CPV的应用 444
第五节 昆虫组织培养及利用 445
一、建立细胞系 445
二、细胞培养增殖病毒 445
第六节 安全性 447
第四章 昆虫病原线虫 451
第一节 昆虫病原线虫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 452
一、形态特征 452
二、生物学特性 455
第二节 大量繁殖 456
第三节 防治试验 458
一、土居性害虫的防治 459
二、钻蛀性害虫的防治试验 461
三、叶面害虫的防治试验 462
四、线虫与化学农药的混用问题 463
第五章 昆虫流行病的研究 464
第一节 影响昆虫流行病的关键因素 465
一、传播 465
二、宿主种群 467
三、病原体 469
四、环境 472
第二节 微生物防治实践与流行病学 473
一、应用技术 473
二、防治对策 474
参考文献 475
第六篇 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 497
第一章 利用有益生物防治植物病害 497
第一节 拮抗微生物的选择和利用 498
一、5406抗生菌 498
二、增产菌 502
三、其他芽孢杆菌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507
四、荧光假单孢菌用于植物病害生物防治 510
五、根癌农杆菌的生物防治 512
六、木霉菌 513
第二节 重复寄生菌 514
第三节 植物诱导抗病性 515
一、对病毒病的诱导抗性 516
二、对真菌病原物的诱导抗病性 517
三、对细菌病害的诱导抗性 519
第四节 生物技术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519
第二章 农用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 521
第一节 灭瘟素 522
一、产生菌鉴定 522
二、灭瘟素的理化特性 523
三、抗菌活性 523
四、毒性试验 524
五、灭瘟素的生产 524
六、灭瘟素的应用 525
第二节 春雷霉素 525
一、产生菌鉴定 526
二、春雷霉素的理化特性 526
三、抗菌活性 527
四、毒性试验 527
五、春雷霉素的生产 527
六、春雷霉素的应用 528
第三节 多抗霉素 528
一、产生菌鉴定 529
二、多抗霉素的理化特性 529
三、抗菌活性 531
四、毒性试验 531
五、多抗霉素的生产 531
六、多抗霉素的应用 535
七、存在的问题 535
第四节 井冈霉素 535
一、产生菌鉴定 535
二、井冈霉素的提取和理化性质 537
三、井冈霉素的生物活性及毒性 539
四、井冈霉素的生产 540
五、井冈霉素的应用 541
第五节 公主岭霉素 542
一、产生菌鉴定 542
二、抗生素的提取和理化性质 543
三、公主岭霉素的生产 546
四、公主岭霉素的毒性 548
五、公主岭霉素的应用 548
第六节 农抗120 550
一、产生菌鉴定 550
二、抗生素的理化性质 550
三、抗菌活性 550
四、农抗120的毒性 551
五、农抗120防治植物病害的作用机理 551
六、农抗120的应用 552
第七节 多效霉素 554
一、产生菌鉴定 554
二、抗生素的理化性质 555
三、菌种选育 555
四、多效霉素的生产 555
五、毒性研究 556
六、多效霉素田间应用效果 556
第八节 武夷菌素 556
一、产生菌鉴定 557
二、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别 557
三、产生菌诱变选育 558
四、武夷菌素的生产 558
五、毒性研究 559
六、武夷菌素的应用 559
第九节 其他农用抗生素 560
一、庆丰霉素 560
二、中生菌素 561
三、农抗101 562
四、农抗11874 562
五、农抗878 563
六、杀枯肽 563
七、内疗素 564
八、农抗86-1 564
第十节 问题与展望 565
一、发展复配制剂 565
二、加强农抗对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和应用 565
三、加强农用抗生素的菌种选育工作 565
四、因病虫草对象不同确定使用方式 566
五、组织起来,协同攻关 566
六、采用高新技术,创造新的农用抗生素 566
参考文献 567
第七篇 杂草的生物防治 573
第一章 概念 573
第一节 世界杂草生物防治的成就 573
第二节 我国杂草生物防治的进展 575
第二章 杂草生物防治的传统方法与理论 576
第一节 确定适于生物防治的目标杂草 576
第二节 杂草生物防治作用物的搜集及最有效天敌的筛选 577
第三节 安全性测定 578
第四节 有效生防作用物的引进、释放及种群的建立与监测 578
第五节 效果评价 579
第三章 我国主要杂草生物防治研究 580
第一节 紫茎泽兰 580
一、生物学及为害特性 580
二、生物防治 581
三、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582
第二节 空心莲子草 582
一、生物学及为害特性 583
二、生物防治 583
三、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584
第三节 豚草 584
一、生物学及为害特性 584
二、生物防治 585
三、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586
第四节 菟丝子 586
一、生物学及为害特性 587
二、生物防治 587
三、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588
第五节 香附子 588
一、生物学及为害特性 588
二、生物防治 588
三、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589
第六节 瓜列当 589
第七节 稻田养鱼治草 590
第八节 其他杂草的生物防治 591
第九节 我国杂草生防的国际合作研究 592
第四章 我国杂草生物防治的前景 593
第一节 杂草生防研究的程序和机构 593
第二节 研究的策略与重点 594
一、强化现有研究项目 594
二、开辟新的研究对象 594
三、以传统杂草生防为主要研究方向 594
四、生防作用物的选择 594
第三节 开展国际合作研究 595
第四节 杂草生防的区划调查 595
第五节 尽快建立杂草生防专家咨询机构,制定研究及管理监督程序 595
第六节 结语 596
参考文献 597
第八篇 生物防治相关技术的发展第一章 信息素与保幼激素的应用 601
第一节 昆虫信息素 601
一、昆虫信息素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602
二、昆虫信息素的化学研究 602
三、昆虫信息素的剂型研究 605
四、昆虫信息素的应用 606
五、展望 611
第二节 保幼激素 612
一、昆虫保幼激素的一般特性 612
二、保幼激素在蚕丝增产上的应用 614
三、保幼激素在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614
第二章 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616
第一节 灭幼脲 616
一、主要品种的理化性质和毒性 616
二、灭幼脲的作用机制 617
三、灭幼脲在农林害虫防治中的研究和应用 618
四、灭幼脲对害虫天敌的影响 621
第二节 扑虱灵 622
一、扑虱灵是昆虫生长调节剂的突出代表 622
二、扑虱灵对稻飞虱生长发育的调节干扰作用 624
三、扑虱灵对稻田稻飞虱及其天敌种群的调控作用 625
四、扑虱灵的应用促进我国水稻综防技术的实施 626
第三章 昆虫辐射不育的研究与应用 629
第一节 昆虫的辐射敏感性 631
第二节 不育机理的研究 631
一、射线对卵胚胎发育的影响 631
二、射线对精子数量、活力和传递的影响 632
三、核辐射对鳞翅目昆虫染色体的影响 632
第三节 辐照技术的研究 633
一、照射源 633
二、剂量率 633
三、照射剂量 633
四、照射方法 634
五、照射时期的选择 634
第四节 昆虫的标记与释放技术 634
第五节 昆虫的饲养技术 635
第六节 田间释放不育虫示范试验 636
一、释放亚不育玉米螟的防治效果 636
二、利用辐射不育防治柑桔大实蝇 636
参考文献 638
学名索引 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