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景别 1
第一节 画面的景别 1
第二节 景别的意义 3
一、景别是一种外在的语言形式 3
二、景别是镜头画面空间的表达形式 4
三、景别体现场景(环境)中人物的具体构成关系和构成风格 5
四、景别是一种镜头风格和导演风格 5
第三节 画面景别的划分 6
一、景别的划分 6
二、景别的种类 7
第四节 全景系列景别·近景系列景别 22
一、全景系列景别 23
二、近景系列景别 25
第五节 画面中决定景别的主要条件和影响景别改变的因素 27
一、决定景别的主要条件 27
二、影响景别改变的主要因素 31
第六节 景别的造型功能和作用 35
一、摄影景别的造型功能 35
二、摄影景别的作用 38
第七节 景别处理中要注意的问题 41
一、景别与画面被摄主体(对象)体积、范围和画面表达的信息容量 41
二、景别对叙事内容和叙事重点的表现与表达 42
三、追求画面视觉变化,强调视觉表现效果 43
四、对不同画面景别的时间长度的考虑和控制 44
五、景别对画面曝光的影响 47
六、根据全片画面景别的总体趋势,考虑造型元素的处理 47
七、充分考虑景别的变化方式 48
八、每一场戏的景别对位与呼应 50
九、景别的运用,对场景空间、影片空间风格有描述性和暗示性,要考虑景别对空间的关注 51
十、充分考虑到景别自身变化的方式及其排列规律 52
第二章 镜头 54
第一节 镜头所指 54
第二节 构成镜头主体的人物位置和形体关系 56
一、人物位置排列的形式 57
二、人物形体关系的六种形式 59
第三节 镜头的三种典型类型 61
一、关系镜头 62
二、动作镜头 63
三、渲染镜头 64
第四节 镜头存在的三种典型场景 65
一、有对话无动作 66
二、有对话有动作 67
三、无对话有动作 68
第五节 镜头的基本构成 69
第六节 镜头设计及拍摄中所要注意的问题 74
第七节 镜头的越轴 76
一、越轴处理的八种基本形式 77
二、越轴中应注意的八个问题 84
第三章 光线 87
第一节 光线的功能 87
第二节 光线的观念 88
第三节 重点与感觉 90
第四节 曝光美学效应 92
第五节 亮度与反差 93
第六节 场景气氛 95
第七节 人物造型 96
第八节 视觉基调 97
第九节 光线处理应用技巧 99
一、全片的光线风格应明确 99
二、光线(照明)分寸的掌握 100
三、环境光线、人物光线的照明方式 100
四、场景光线的控制 101
五、人物的动与不动 102
六、真实性 假定性 102
七、主光的形式 103
八、轮廓光(逆光)的合理性 103
九、景别与光线 104
十、光线的区域性和人物运动的体现性 105
十一、每一场景的光线形态区别 105
第十节 光线的风格 106
第十一节 整体设计 107
第四章 连贯 109
第一节 画面人物位置的连贯 110
第二节 画面角度的连贯 115
一、非叙事镜头 115
二、叙事镜头 116
第三节 画面景别的连贯 117
一、非叙事镜头 117
二、叙事镜头 119
第四节 画面动作的连贯 119
一、动作幅度的连贯 120
二、动作点的连贯 120
第五节 画面主体方向的连贯 123
一、叙事方向 123
二、逻辑方向 124
三、出入画关系 125
第六节 画面视线的连贯 128
一、人物视线四定关系 128
二、画面视线连贯的三原则 128
三、镜头借视线 130
第七节 画面光线的连贯 133
第五章 构图 134
第一节 摄影构图 134
一、构图的意义 134
二、构图的目的 135
第二节 画面构图的特点 136
一、画面的运动特性 137
二、画面的整体效果性 137
三、画面的时空限制性 138
四、画面的多视点、多角度 138
五、画面的幅式比例固定性 139
六、画面处理的现场性 139
第三节 构图风格 140
一、纪实构图风格 140
二、戏剧构图风格 141
三、综合构图风格 141
第四节 画面构图视觉元素分析 142
一、几何中心 142
二、视觉中心 143
三、构图产生的四种主要形式 144
四、地平线位置 145
五、透视关系 147
六、画面幅式 148
七、人物位置 148
八、背景关系 153
九、前景处理 155
第五节 静态构图 157
一、静态构图 157
二、存在的意义 158
三、静态构图的处理 159
第六节 动态构图 162
一、动态构图 162
二、存在的意义 163
三、动态构图的处理 165
第七节 摄影构图中要注意的问题 166
一、风格形式设想 166
二、主体位置安排 167
三、人物构成 167
四、多人物构图布局 168
五、空镜头 168
六、两种不同效果的处理 168
七、构图连贯 169
八、构图简洁 169
九、框架效应 170
十、人物构图样式 170
十一、地平线风格 170
十二、视觉引导线 171
十三、构图校正 171
十四、构图空间预留 171
十五、构图角度 172
十六、构图虚实关系 172
十七、构图平衡 172
十八、构图处理中的六种基本画面形式 173
十九、构图调整 175
二十、构图对比 175
第六章 角度 177
第一节 角度 178
一、角度的意义 178
二、角度决定的三种关系 179
第二节 角度的功能 180
一、角度有五种基本功能 180
二、功能分析 182
第三节 角度处理 185
一、平角度(平摄、平拍) 185
二、仰角度 186
三、俯角度 188
第四节 决定画面角度的因素 190
一、风格 191
二、场景 192
三、人物 194
第五节 摄影角度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97
第七章 色彩 201
第一节 色彩 201
一、对色彩的认识 201
二、绘画色彩与电影色彩 202
三、色彩心理效应的三属性 203
第二节 影片色彩的特征与画面关系 204
一、色别 204
二、色彩纯度 205
三、色彩明度 206
四、色彩基调与色调 207
五、色彩反差 208
六、色彩的同时对比与相继对比 209
七、电影色彩 210
第三节 色彩象征 211
一、色彩象征的意义 211
二、色彩象征的类型 212
第四节 色彩中的主观色调 215
一、场景主观色彩的运用 216
二、情绪主观色彩的运用 217
三、艺术主观色彩的运用 218
四、剧中人物主观色彩感受 219
五、主观色彩形成的六种方法 220
第五节 色彩运用处理 221
一、确立色彩基调 222
二、强调和突出色彩的对比 223
三、明确反差关系并重视其在影片中的运用 225
第八章 画面主要视觉元素分析 227
第一节 视觉元素分析的方法及特点 227
第二节 景别坐标分析 229
一、坐标确立 229
二、曲线分析 231
第三节 场景色彩带和色彩坐标分析 234
一、色彩带分析 235
二、色彩坐标分析 235
三、曲线分析 237
第四节 镜头运动变化坐标分析 238
一、坐标确立 238
二、曲线分析 239
第五节 角度坐标分析 240
一、坐标确立 240
二、曲线分析 241
第六节 场景变化坐标分析 242
一、坐标确立 242
二、曲线分析 243
第七节 场景影调变化坐标分析 244
第八节 场景声音元素坐标分析 245
第九章 运动 248
第一节 摄影机运动 248
一、风格显现 248
二、运动的层面 249
三、运动的意义 250
第二节 运动的目的 251
一、表现人物 251
二、情绪强化与强调 252
三、导演风格(手段)的显现 253
四、节奏的形成 254
五、视觉冲击 255
六、运动效果 256
七、叙事 表意 257
八、视觉转换 258
九、画面变化 259
第三节 运动形式分析 260
一、推 260
二、拉 263
三、摇 266
四、移 268
五、升降 272
第四节 运动的应用与作用 273
一、推镜头画面 273
二、拉镜头画面 275
三、摇镜头画面 277
四、移镜头画面 279
五、升降镜头画面 280
第五节 运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282
一、外部形式对画面的意义 282
二、理由与原因 283
三、选择的方式 283
四、控制速度 284
五、形式重复 285
六、人物关系 方向关系 286
七、构图处理 287
八、启幅 落幅 287
第十章 音乐电视(MTV)画面创作 289
第一节 创意 290
一、创意的核心 290
二、创意的重点 290
三、创意的任务 290
四、创意中的七实七虚 292
第二节 空间 292
一、空间形式 292
二、空间的三种样式 293
第三节 色彩 295
一、色彩意义 295
二、色彩分类 296
三、色彩运用 296
四、暖色调处理的四种方法 297
第四节 运动 298
一、运动的三个层面 298
二、运动的作用 299
三、运动的六种形式 300
第五节 技巧 301
一、技巧因素 301
二、特技技巧的四个出发点 301
第六节 断想 304
一、定位 304
二、词曲作为基础 304
三、音乐电视的“四感” 304
四、诗意三原则 305
五、创作中三形象的统一 305
六、主要类型样式 305
七、剪接中的问题 306
八、断想 306
附录一:参考片目 308
附录二:思考题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