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概念及特点 1
1.1.1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概念 1
1.1.2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特点 1
1.1.3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意义 2
1.2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发展 3
1.2.1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发展过程 3
1.2.2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6
1.3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研究任务及内容 7
1.3.1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研究任务 7
1.3.2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8
1.3.3 药用植物生态学的学习方法 9
第2章 植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10
2.1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0
2.1.1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的概念 10
2.1.2 最小因子定律 11
2.1.3 耐性定律 12
2.1.4 生态因子作用规律 13
2.2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15
2.2.1 生态适应概念 15
2.2.2 趋同适应与生活型 16
2.2.3 趋异适应与生态型 17
2.3 生态位原理 18
2.3.1 生态位的概念 18
2.3.2 生态位原理 19
2.4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20
2.4.1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20
2.4.2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21
2.4.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结构 22
2.4.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 25
2.4.5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3
2.5 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原理 38
2.5.1 生态系统的发育与演化 38
2.5.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0
2.6 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管理 47
2.6.1 生态系统健康 47
2.6.2 生态系统健康的若干原理 47
第3章 药用植物与光因子的生态关系 51
3.1 太阳辐射及其变化规律 51
3.1.1 光及其相关概念 51
3.1.2 光的变化规律 52
3.2 太阳辐射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54
3.2.1 光质对药用植物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54
3.2.2 光强对药用植物的品质与产量的影响 57
3.2.3 光照时间对药用植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60
3.3 药用植物对光的生态适应 61
3.3.1 形态适应 61
3.3.2 生理适应 63
3.3.3 药用植物对光的分子适应 67
第4章 药用植物与温度因子的生态关系 70
4.1 温度及其变化规律 70
4.1.1 温度的概念 70
4.1.2 温度变化规律 71
4.2 温度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74
4.2.1 温度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 74
4.2.2 温度对药用植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77
4.2.3 温度对药用植物质量的影响 81
4.3 药用植物对温度的生态适应 82
4.3.1 药用植物对温度的形态适应 83
4.3.2 药用植物对温度的生理适应 83
4.3.3 药用植物对温度的分子适应 84
4.4 增强药用植物对极端温度适应的措施 86
4.4.1 增强药用植物对低温适应的措施 86
4.4.2 增强药用植物对高温适应的措施 87
第5章 药用植物与水分因子的生态关系 89
5.1 水及其变化规律 89
5.1.1 水分 89
5.1.2 水分的变化规律 90
5.2 水分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93
5.2.1 水分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 93
5.2.2 水分对药用植物产量的影响 94
5.2.3 水分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98
5.3 药用植物对水分的生态适应 99
5.3.1 形态适应 99
5.3.2 药用植物对水分的生理适应 106
5.3.3 药用植物对水分的分子适应 108
第6章 药用植物与土壤因子的生态关系 112
6.1 土壤及其变化规律 112
6.1.1 土壤 112
6.1.2 土壤的变化规律 117
6.2 土壤对药用植物的生态作用 118
6.2.1 土壤对药用植物分布的影响 118
6.2.2 土壤对药用植物产量的影响 119
6.2.3 土壤对药用植物品质的影响 128
6.3 药用植物对土壤的生态适应 132
6.3.1 形态适应 132
6.3.2 生理适应 133
6.3.3 分子适应 135
第7章 药用植物的种群生态 137
7.1 药用植物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37
7.1.1 药用植物种群的概念 137
7.1.2 种群的数量特征 138
7.1.3 种群的结构特征 155
7.1.4 种群的遗传特征 159
7.2 药用植物种群的生态分化与物种形成 163
7.2.1 生态分化 163
7.2.2 物种形成 167
7.2.3 不同野生种、栽培种及其对药材品质的影响 169
7.2.4 过度利用与物种灭绝 170
7.3 药用植物种群数量对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72
7.3.1 种群数量对产量的影响 172
7.3.2 种群数量对品质的影响 175
第8章 药用植物的群落生态 180
8.1 药用植物群落及其基本特征 180
8.1.1 植物群落、药用植物群落的基本概念 180
8.1.2 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81
8.1.3 群落的动态特征 193
8.2 药用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带性 196
8.2.1 水平地带性 200
8.2.2 垂直地带性 201
8.2.3 分布过渡带 203
8.3 药用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 203
8.3.1 竞争 204
8.3.2 他感 204
8.3.3 共生 205
8.3.4 寄生 207
8.3.5 种间结合 208
8.4 人工农林复合系统对药用植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208
8.4.1 林(农)药复合系统及其特征 209
8.4.2 林(农)药复合系统的类型及其结构组成 209
8.4.3 林(农)药复合系统的生产力和药材质量 211
8.4.4 林(农)药复合系统的应用前景和生产模式 214
第9章 药用植物化学生态学与中药材质量 220
9.1 化学生态学的概念与发展 220
9.1.1 化学生态学的产生背景 220
9.1.2 化学生态学与中药材质量研究 221
9.2 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与中药材质量 223
9.2.1 中药材质量的内涵 223
9.2.2 药用植物生态环境的控制是提高中药材质量的关键 225
9.3 药用植物的次生代谢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26
9.3.1 次生代谢产物合成与积累的环境诱导作用 226
9.3.2 环境诱导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积累的作用机制 227
9.3.3 植物生长与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关系 229
9.4 药用植物的地道性与化学生态学特性 230
9.4.1 地道药材的形成因素 231
9.4.2 地道药材与非地道药材的相对性 233
9.4.3 地道药材的化学生态学特性 234
9.5 药用植物的化感作用与根际生物学 238
9.5.1 药用植物化感作用 238
9.5.2 根际生物学 240
9.6 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与野生抚育 242
9.6.1 药用植物引种驯化 242
9.6.2 药用植物的野生抚育 243
第10章 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6
10.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概况 246
10.1.1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 246
10.1.2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概况 251
10.2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256
10.2.1 药用植物野生资源过度消耗 257
10.2.2 药用植物基因资源流失 257
10.2.3 药用植物资源无序开发 258
10.2.4 药用植物资源污染严重 258
10.3 我国药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62
10.3.1 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262
10.3.2 加强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立法支撑 270
第11章 药用植物生态学研究方法 274
11.1 药用植物资源的生态学研究方法 274
11.1.1 药用植物资源保护研究 274
11.1.2 新药用植物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280
11.1.3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 282
11.2 药用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方法 284
11.2.1 肥料营养生理的研究方法 285
11.2.2 化学调控的研究方法 287
11.2.3 光合生理的研究方法 287
11.2.4 水分生理的研究方法 291
11.3 药用植物化学生态学研究方法 291
11.3.1 中药材地道性的指纹图谱分析 292
11.3.2 药用植物化感作用的研究 294
11.3.3 不同环境条件下中药材指标成分的定量分析 295
11.4 药用植物分子生态学研究方法 296
11.4.1 应用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方法 297
11.4.2 应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 298
11.4.3 应用代谢组学技术 299
参考文献 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