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体制转轨背景下中国的就业与失业 1
1.1 总就业与再就业:长期的难题和眼前的矛盾 1
1.2 总量过剩、结构失衡与体制摩擦 4
1.3 转轨时期反失业公共政策难点界定 12
2 资源枯竭型失业与反失业 16
2.1 相关分析范畴的界定 16
2.1.1 资源型产业 16
2.1.2 资源型企业 17
2.1.3 资源型城市 18
2.1.4 资源型企业与资源型城市的形成 20
2.2 矿竭城衰:中国资源枯竭产业的困境 22
2.2.1 中国资源型产业的现状 22
2.2.2 资源枯竭型产业困境成因探析 25
2.3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员工安置 34
2.3.1 资源枯竭型国有企业改制途径 34
2.3.2 荆襄化工集团改制途径选择与员工状况分析 35
2.4 矿山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状况与再就业约束 40
2.4.1 矿山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状况 40
2.4.2 矿山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约束 43
2.5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及其启示 47
2.5.1 德国鲁尔区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47
2.5.2 法国经济结构转型分析 50
2.5.3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经验 53
2.6 资源枯竭型失业就业促进对策 55
2.6.1 扶持矿业与扩大经济存量中的就业空间 55
2.6.2 发展替代产业,重构经济增量中的就业空间 57
2.6.3 招商引资促进就业 59
2.6.4 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能力 60
3 农民工的就业与社会保障 61
3.1 农民工的流动就业与平等就业 61
3.1.1 农民工流动就业格局的阶段划分 61
3.1.2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现状分析 64
3.1.3 农民工流动就业的成因与外部效应 69
3.1.4 “民工潮”背景下的“民工荒”现象 72
3.1.5 “民工荒”成因分析 74
3.2 农民进城就业与教育培训 77
3.2.1 农民进城就业的教育培训现状 77
3.2.2 进城就业农民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78
3.2.3 农民工培训主体的投资行为分析 81
3.2.4 完善进城就业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 83
3.3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与社会保障 84
3.3.1 农民工面临的社会风险 84
3.3.2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制约因素 88
3.3.3 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比较 90
3.4 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 92
3.4.1 统筹城乡就业与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 92
3.4.2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95
4 我国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99
4.1 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概况 99
4.2 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 102
4.2.1 失地农民被征地的基本情况 102
4.2.2 被征地前后农民家庭收入变化情况 104
4.2.3 失地农民土地征用与补偿情况 106
4.2.4 失地农民的安置与就业 110
4.2.5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114
4.2.6 失地农民的社会风险 120
4.3 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研究 120
4.3.1 社会化的职业培训 121
4.3.2 分类实施差异性社会保障 121
4.3.3 保护失地农民合法权益 121
4.3.4 对等谈判能力与法律援助 122
4.3.5 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122
4.3.6 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平等就业机制 123
4.3.7 谋求利益的博弈平衡 123
5 失地农民的机会成本与补偿 124
5.1 失地农民之所“失” 124
5.1.1 失地农民的生活之“失” 125
5.1.2 失地农民的就业之“失” 127
5.1.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之“失” 128
5.2 实地调研反映的突出问题 130
5.2.1 征地矛盾突出与征地纠纷频繁 130
5.2.2 征地政策变化与失地农民的安置差异 131
5.2.3 征地补偿费用过低 132
5.2.4 职业培训缺乏针对性 133
5.3 机会成本的衡量与对失地农民的补偿 134
5.3.1 按失地农民在征地过程中直接损失的机会成本进行补偿 135
5.3.2 将完全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和社保体系进行补偿 136
5.3.3 按土地的实际市场价格进行补偿 138
6 农垦企业员工的就业与再就业 140
6.1 我国农垦企业概况 140
6.2 湖北农垦企业概况及其改革困境分析 142
6.2.1 湖北农垦企业改革进程 142
6.2.2 湖北农垦企业改革面临的困境 145
6.3 湖北省部分农垦企业再就业状况的实地调研 150
6.3.1 研究假设 150
6.3.2 研究方法及数据分析 151
6.3.3 研究结论 161
6.4 国内外部分先进农场运行与管理的经验借鉴 165
6.4.1 国外农场的先进经验借鉴 166
6.4.2 国内农场的先进经验借鉴 170
6.5 湖北农垦企业再就业对策 174
6.5.1 农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结构调整相协调 175
6.5.2 农业产业化 176
6.5.3 加强再就业培训、提高农垦职工素质 179
6.5.4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80
6.5.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81
6.6 总结 182
7 高校毕业生就业与相关体制配套改革 186
7.1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表现 186
7.1.1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总量矛盾 189
7.1.2 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结构矛盾 190
7.2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98
7.2.1 结构性矛盾导致供求错位 198
7.2.2 就业岗位供给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99
7.2.3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 200
7.3 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203
7.3.1 政府层面:转变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就业市场 204
7.3.2 高等院校:努力打造合格人才,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205
7.3.3 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206
8 高校毕业生就业诚信度研究 208
8.1 大学生就业与“诚信”滑坡现象 208
8.2 调查方法 210
8.2.1 调查对象选取 210
8.2.2 资料收集方法 211
8.2.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12
8.3 结果与分析 212
8.3.1 当代大学生(就业)诚信度现状 212
8.3.2 差异分析 224
8.4 讨论 232
8.4.1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的原因分析 232
8.4.2 当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失信解决之道分析 236
8.4.3 小结 238
9 女性阶段性就业 240
9.1 女性就业模式概述 240
9.1.1 女性就业模式的国际比较 240
9.1.2 我国城市女性就业模式变迁 243
9.2 女性阶段性就业及其微观效应分析 246
9.2.1 女性阶段性就业的界定 246
9.2.2 女性阶段性就业与家庭总效用 247
9.2.3 女性阶段性就业:家庭理性与女性理性的冲突 250
9.2.4 女性阶段性就业与女性人力资本 255
9.2.5 女性阶段性就业与职业女性双重角色冲突 257
9.3 女性阶段性就业的宏观效应分析 260
9.3.1 女性阶段性就业与我国就业压力 260
9.3.2 女性阶段性就业与我国两性收入差距 264
9.4 构筑女性阶段性就业的制度障碍及实现途径 268
9.4.1 建立女性阶段性就业制度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68
9.4.2 构建女性阶段性就业制度 273
10 转轨时期职业卫生工作机制 278
10.1 我国职业卫生工作机制概述 279
10.1.1 职业卫生工作与国民人力资本存量的关系 279
10.1.2 职业病的范围界定及其认定 281
10.1.3 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分析 283
10.1.4 我国职业卫生工作机制建设历程回顾 284
10.2 山东省职业卫生工作机制 285
10.2.1 职业危害的总体状况 285
10.2.2 原因剖析 291
10.3 国外职业卫生工作的经验与借鉴 295
10.3.1 部分国家职业卫生工作概况 295
10.3.2 启示与借鉴 298
10.4 职业卫生工作机制设计 298
10.4.1 职业卫生工作中的各方主体角色分析 299
10.4.2 职业卫生工作机制中各方主体的权责利 302
11 转轨时期的失业与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311
11.1 转轨时期的就业与失业 311
11.1.1 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及其统计方法 311
11.1.2 失业率标准 318
11.1.3 失业类型 319
11.1.4 失业的经济社会效应和失业观念的更新 322
11.2 失业保险的类型划分与特征 323
11.3 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与受保人资格认定 326
11.3.1 失业保险的实施范围 326
11.3.2 失业保险受保人资格认定 328
11.4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支付与管理 330
11.4.1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与费率水平 330
11.4.2 失业保险基金的待遇给付 333
11.4.3 失业保险的管理 336
11.5 失业保险制度改革 338
12 公共就业服务支出绩效评估 345
12.1 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45
12.1.1 就业支出的内涵 345
12.1.2 公共就业服务绩效评估的内容 346
12.1.3 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的意义 347
12.2 就业支出绩效评估国际范式与我国现状 349
12.2.1 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的一般框架 349
12.2.2 就业支出绩效评估的国际经验 354
12.2.3 我国就业支出现状 355
12.3 我国就业支出绩效评估框架设计 359
12.3.1 绩效评估体系设计 359
12.3.2 绩效评估运作流程 363
12.3.3 基础数据调研常见问题与审核要点 364
12.4 对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政策的反思与优化 366
12.4.1 就业政策贯彻执行力度差距大 366
12.4.2 地方财政资金配套不足、拨付不及时 368
12.4.3 职业培训补贴政策效果低于预期 370
12.4.4 职业介绍补贴政策可操作性差 371
12.4.5 社会保险补贴落实困难 372
12.4.6 公益性岗位补贴负担重而效益偏低 373
12.4.7 小额担保贷款难以落实 375
12.4.8 信息网络薄弱 376
参考文献 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