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心理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晓斌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308053997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写作心理学之专门著作,分为心理学之理论研究,写作心理学的实验与探索,以理论参实证,于继承加创新,极具学术性与写作教学的实践意义。

上篇 写作教学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3

第一章 中国写作教学研究概论 3

一、中国古代写作研究的演变与特征 4

(一)写作研究的创立 4

(二)写作教学的完善与研究的兴起 6

二、中国近现代写作教学研究的演变 9

(一)汉语叙述方式转型对写作教学研究的影响 9

(二)现代写作教学研究的开端 11

三、新中国成立后写作教学研究的发展 13

(一)写作教学程序研究 14

(二)写作心理研究 15

(三)现状分析与思考 19

第二章 写作心理学研究的观念、模型与方法 22

一、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模型 22

(一)写作规范 23

(二)写作模型 24

二、写作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模型 24

(一)Hayes&Flower模型(1980) 24

(二)Bereiter&Scardamaliar的发展模型(1987) 26

(三)Levelt的说话模型(1989) 29

(四)Pool&Wijk的作品模型(1989) 30

三、写作心理学模型的改进 30

(一)“个体与环境双重”模型(Hayes,1996) 31

(二)Kellogg模型(1996) 35

四、写作模型之间的差异 37

(一)结构差异性 38

(二)功能差异性 40

五、专家写作者与模型的发展 42

(一)专家写作者 42

(二)写作模型的发展 42

第三章 写作的认知研究概述 43

一、写作的认知加工研究:一种隐喻 44

(一)写作者隐喻 45

(二)写作认知模型的进展 47

二、写作教学研究的演变 48

(一)从“注重结果”向“注重过程”转变 49

(二)写作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52

第四章 写作过程的认知负荷研究 54

一、认知负荷理论 57

(一)认知负荷理论的主要观点 57

(二)提高认知加工效率的关键 58

二、认知负荷的结构和表征 59

(一)认知负荷的结构模型 59

(二)影响认知负荷的因素 61

三、认知负荷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 61

(一)自由目标效应 62

(二)样例效应 63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 64

(一)主要研究方法 64

(二)技术应用 65

五、写作认知负荷研究的进展 66

(一)元认知的框架 66

(二)知识分类的框架 67

下篇 写作教学心理学的实验与探索 71

第五章 写作认知负荷的实验研究 71

一、写作认知负荷研究的理论框架 72

(一)理论分析框架 72

(二)影响写作认知负荷的因素 73

二、研究的主要假设 73

三、工作记忆中文本产生与书写活动的实验研究 74

(一)研究方法 75

(二)结果与分析 78

(三)讨论 80

(四)结论 81

四、“自由目标效应”和“样例效应”的实验研究 81

(一)写作“自由目标效应”的实验研究 84

(二)写作“样例效应”的实验研究 86

(三)讨论与结论 87

五、不同工作任务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89

(一)写作材料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90

(二)写作体裁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95

(三)写作类型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98

六、知识状态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100

(一)话语知识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101

(二)主题知识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104

七、综合讨论与结论 106

(一)工作记忆与文本产生、书写关系的实验研究 106

(二)写作任务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107

(三)知识状态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109

(四)“自由目标效应”和“样例效应”对写作影响的实验研究 110

八、主要结论与启示 110

(一)主要结论 110

(二)启示 111

九、主要贡献与不足 112

(一)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112

(二)本研究的不足 112

[附录] 实验 113

第六章 读写结合研究 125

一、阅读过程中的语言理解 125

(一)阅读理解的几种主要模式 127

(二)阅读理解的研究进展 130

二、写作过程中的语言生成 133

(一)口语生成过程 134

(二)书面语生成过程 135

(三)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136

三、阅读与写作关系的研究 139

(一)阅读与写作的共享知识分类研究 140

(二)阅读与写作的相关性研究 142

(三)阅读与写作的差异 143

(四)阅读与写作整合发展的阶段论 145

四、阅读对写作的迁移作用 148

(一)迁移研究的进展 149

(二)阅读向写作迁移的研究 150

(三)“模仿”是读写结合的重要途径 154

第七章 思维培养与有效写作策略 159

一、写作思维过程 159

(一)写作思维分类 160

(二)写作思维过程研究 161

(三)中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165

二、有效的写作教学 166

(一)什么是有效的写作教学 167

(二)针对有效写作教学的设计 168

三、有效写作的思维培养 169

(一)写作思维培养的原则 170

(二)写作思维培养的方法 171

四、写作策略 173

(一)教学策略 174

(二)写作策略 175

五、写作策略知识与写作心理结构 176

(一)写作策略知识 176

(二)写作策略知识对写作心理结构的影响 177

六、写作策略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 177

(一)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概念和规则 177

(二)精心选择和运用例文 178

(三)引导学生进行变式练习 178

七、有效的写作教学策略 178

(一)影响写作过程的因素 179

(二)影响写作教学策略的因素 181

(三)有效写作教学策略 181

八、有效的写作教学范例 184

(一)“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模式 186

(二)分步训练模式 188

(三)素描训练模式 189

(四)分格训练模式 191

(五)“先放后收”训练模式 192

(六)读写结合训练模式 193

(七)情境写作教学模式 194

(八)“非指导性”写作教学模式 197

第八章 写作心理能力 201

一、语文能力的获得与发展 201

(一)能力与知识的关系 201

(二)语文能力 202

二、写作心理能力的结构要素 203

(一)写作心理能力的结构要素 204

(二)写作心理能力的分类 205

三、写作心理能力发展的阶段性 207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207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210

四、写作心理能力的个体差异 213

(一)写作知识结构的差异 214

(二)性格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218

(三)中小学生写作发展的年龄阶段差异 220

(四)性别差异对写作的影响 221

五、写作心理能力的培养 223

(一)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知识 225

(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技能训练 226

(三)适时地进行写作策略训练 226

第九章 情绪—情感与写作教学 228

一、情绪—情感的心理学基础 228

(一)情绪与情感关系 229

(二)情感目标分类 230

二、情绪—情感对写作的意义和影响 231

(一)情绪—情感对写作的意义 231

(二)情绪—情感对写作的影响 233

三、写作教学中情绪—情感的诱发 234

(一)诱发因素 234

(二)写作教学中的情绪调节 234

四、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 235

(一)创造最佳的写作情境 236

(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238

(三)案例:杨一青的写作心境创设 239

五、真情实感与写作 240

(一)写作中的真情实感 240

(二)教学中如何进行真情实感写作 241

第十章 写作测评 243

一、写作测评的历史 243

(一)20世纪前的写作测评 244

(二)20世纪后的写作测评 245

二、写作测评的基本要求 246

(一)写作测评的效度 247

(二)写作测评的信度 247

(三)写作测评的区分度 248

(四)写作测评的实用性 248

三、写作测评的基本方法 249

(一)黄元龄的写作测评法分类 249

(二)尼特柯写作测评分类 249

(三)单题长文测评 251

(四)多题分项测评 252

(五)综合测评 253

四、写作测评误差的控制 254

(一)偏好效应 254

(二)动机效应 254

(三)晕轮效应 255

(四)位置效应 255

(五)趋中效应 255

(六)情绪效应 255

五、写作量表的编制程序 256

(一)写作参照量表的编制 256

(二)七级写作参照量表的编制 257

(三)分项测评量表的编制 258

(四)写作评定标准体系的编制 260

六、写作测评量表的使用 261

(一)测验的目的与功用 262

(二)测验的实施方法 262

(三)测验评分标准和方法 263

(四)常模资料 265

(五)测验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 267

第十一章 写作障碍与矫正 270

一、学习障碍的概念 270

(一)学习障碍的概念形成 270

(二)学习障碍的分类 271

(三)学习障碍学生的心理特征 272

二、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研究 273

(一)写作心理障碍的特征 274

(二)写作心理障碍的研究 275

三、学生写作心理障碍的特征和原因 275

(一)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276

(二)对写作的厌倦心理 276

(三)对写作的依赖心理 276

(四)对写作的趋同心理 277

四、教学中写作心理障碍的预防与克服 278

(一)提早起步,培养写作兴趣 278

(二)适应社会,注重实用 280

(三)寻求契机,融洽情感 281

(四)贴近生活,触发写作灵性 282

(五)完善体系,科学训练 282

第十二章 网络写作教学 284

一、网络写作对传统写作的挑战 285

(一)网络写作对传统稿纸的颠覆 285

(二)网络对写作主体的解构 287

二、网络写作的特征和样式 288

(一)在线性与互动性 289

(二)网状叙述 289

(三)自由表达 290

(四)语言多样化 290

(五)非功利性 291

(六)匿名性与真实性共存 291

三、网络写作的思维特征 292

(一)思维的发散性更强 292

(二)思维的分割组合性减弱 293

(三)思维展示方式的超文本化 294

四、网络写作的教学模式 294

(一)Web同步写作教学模式 295

(二)Email异步写作教学模式 296

(三)WebQuest探索模式 297

五、网络写作的指导策略 298

(一)引导学习形成良好的网络写作习惯 298

(二)以大语文观指导网络写作 299

(三)引导学生面对网友 299

主要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