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法律和制度建设》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夏善晨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9787801289391
  • 页数:243 页
图书介绍:本书通过对信用法律制度的渊源、中国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历程、现代信用法律体系比较研究,特别是对美国和欧洲国家在信用法律体系的设计和操作上的制度设计进行比较,以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探索中国社会信用法律和制度的建设。

第一编 理论研究:信用法律和制度建设第1章 信用的起源 3

1.1 信用的意思 3

1.2 信用的人格性 4

1.3 信用的伦理性 7

1.4 信用权 8

1.5 信用信息性 12

1.6 信用的历史演变 15

第2章 现代信用管理的法律制度 20

2.1 美国的信用法律制度及其沿革 20

2.2 美国信用法律制度的基本评价 29

2.3 欧洲主要国家的信用相关法律 30

2.4 欧洲的信用法律制度的基本评价 32

2.5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用管理法律 34

2.6 其他国家和地区信用法律制度的基本评价 35

第3章 现代信用的主要表现领域 37

3.1 政府信用 37

3.2 信用征信 39

3.3 信用评级 40

3.4 信用管理 42

3.5 信用服务 44

3.6 保理服务 46

3.7 信用咨询 47

3.8 信用衍生服务 48

3.9 第三方信用服务平台 48

3.10 第三方企业征信平台 49

3.11 信用管理培训和软件 50

第4章 诚信与信用的关系 52

4.1 诚信与信用的关系 52

4.2 诚信与信用的特征 54

4.3 诚信与信用在法律意义上的区别 57

第5章 信用法律制度的属性 61

5.1 信用法律制度具有社会法的属性 61

5.2 信用法律制度是法律也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规制 64

5.3 信用法律制度是以“实然”而做出“应然”的制度安排 65

5.4 信用法律制度的特征和在法律部门中的归类 67

第6章 信用法律的制度化和构建 75

6.1 信用制度与经济安全 75

6.2 信用制度对信用信息使用的合法性予以规范,对于社会的管理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78

6.3 信用法律制度的安排和构建 84

第7章 向市场经济的转化要重视信用法律制度的建设 87

7.1 市场经济必然走向信用经济 87

7.2 中国政府倡导的诚信体系建设的政策是信用经济普遍意义上的要求 91

7.3 中国社会对信用及其功能的一般理解 94

7.4 中国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96

7.5 中国信用立法研究的现状和评价 98

第8章 信用制度与国际竞争力 107

8.1 国际竞争力和信用的关系 107

8.2 建立信用体系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 111

8.3 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区域化经济发展的关系 118

第二编 实证研究:社会信用体系在防治商业贿赂中的作用第9章 社会信用体系在防范治理商业贿赂中的作用 125

9.1 信用是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原动力之 125

9.2 防范商业贿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127

9.3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防范治理商业贿赂 129

第10章 商业贿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阻碍 131

10.1 商业贿赂的界定和主要表现手段 131

10.2 我国商业贿赂的成因分析 134

10.3 国外和香港地区防范商业贿赂法律措施的借鉴 136

10.4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反商业贿赂的启示 146

第11章 以社会信用体系的构筑防范和治理商业贿赂行为 148

11.1 商业贿赂行为的蔓延所带来的本质危害和防范治理的策略 148

11.2 运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制度法,防范商业贿赂 160

11.3 运用社会信用体系中的约束机制,防范国家公职人员的商业贿赂行为 165

第12章 防治商业贿赂的信用体系建设——举措和建议 169

12.1 确立四项机制,建立防治商业贿赂的信用管理总体框架 169

12.2 运用信用信息的传导机制,催生社会信用产品 172

12.3 以政府信用为主导的原则,建立国家工作人员信用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175

12.4 以企业信用为基本,建立防范商业贿赂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基本框架 177

12.5 加强防范和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建立 180

第13章 防范和治理商业贿赂的信用体系的阶段性举措 189

13.1 2007年—2008年初,基本建成反商业贿赂信息平台 189

13.2 2008年—2009年初,重点建设和完善信息部门与纪检、司法等部门的信息对流 191

13.3 2009年—2010年初步建成由公民参与社会信用体系,从源头上防治商业贿赂 192

附录1 199

附录2 231

后记 236

参考文献 240

致谢 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