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城域网与MSTP技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佟卓,谢宇晶,尹斯星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11219031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介绍了宽带城域网。

第1章 宽带城域网概述 1

1.1 宽带城域网简介 1

1.2 宽带城域网内涵 2

1.3 宽带城域网的发展 3

1.4 宽带城域网的层次结构 4

1.5 宽带城域网的业务模式及用户需求 6

1.6 宽带城域网的服务质量 9

1.6.1 城域网主要的技术体制要求 9

1.6.2 QoS 9

1.6.3 队列和流量的整形机制 10

1.6.4 QoS信令控制机制 10

1.6.5 宽带城域网QoS的设计和实现 12

1.7 宽带城域网技术简介 13

1.7.1 宽带城域网的数据交换技术 13

1.7.2 宽带城域网的数据传输技术 17

1.7.3 宽带城域网的数据接入技术 19

1.7.4 主要认证技术 25

第2章 ATM技术 30

2.1 ATM技术概述 30

2.1.1 引言 30

2.1.2 ATM信元 31

2.1.3 B-ISDN参考模型 33

2.1.4 ATM标准 37

2.1.5 ATM地址格式 39

2.2 ATM交换原理 39

2.2.1 ATM交换的特点 40

2.2.2 VP/VC交换 40

2.2.3 ATM交换原理 42

2.2.4 基本排队机制 43

2.2.5 共享存储器交换机的模型 44

2.3 ATM通信量管理 48

2.3.1 服务质量 48

2.3.2 通信量的整形和控制 49

2.3.3 拥塞控制 49

2.4 ATM与IP结合的技术 50

2.4.1 简介 51

2.4.2 LANE 52

2.4.3 CLIP 54

2.4.4 MPOA 55

2.4.5 IP交换 56

2.4.6 标签交换 57

第3章 宽带城域网有线接入技术 59

3.1 接入网基本概念分析 59

3.1.1 接入网的定义 59

3.1.2 接入网的接口 59

3.1.3 接入网的功能模块 60

3.2 接入网的发展历史 61

3.3 宽带接入技术 62

3.3.1 DSL接入 62

3.3.2 基于HFC的Cable Modem接入 63

3.3.3 以太网接入 63

3.3.4 光纤接入 64

3.3.5 无线接入 65

3.3.6 电力线载波接入 65

3.3.7 宽带城域网接入技术的比较 65

3.4 ADSL/ADSL2/ADSL2+技术的产生 67

3.5 ADSL/ADSL2/ADSL2+技术的原理 70

3.5.1 ADSL/ADSL2/ADSL2+技术的编码调制 70

3.5.2 DMT调制在ADSL/ADSL2/ADSL2+技术中的应用 73

3.6 ADSL2/ADSL2+与ADSL的比较 76

3.6.1 ADSL2/ADSL2+传输速率的提高和传输距离的增大 76

3.6.2 ADSL2/ADSL2+提供更好的线路诊断方法 78

3.6.3 ADSL2/ADSL2+的节能管理 79

3.6.4 ADSL2/ADSL2+的无缝速率自适应功能 80

3.6.5 数据绑定提供更高的速率 81

3.6.6 支持DSL通道上的语音传输 81

3.6.7 ADSL2+相对ADSL2的功能扩展 82

3.7 ADSL2/ADSL2+的应用前景 84

第4章 Wi-Fi、WiMAX和3G 85

4.1 无线局域网 85

4.1.1 无线局域网的优势 87

4.1.2 IEEE 802.11标准 88

4.1.3 IEEE 802.11的网络拓扑结构 90

4.1.4 IEEE 802.11的协议参考模型 91

4.1.5 物理层协议的功能及传输技术 92

4.1.6 MAC层功能 94

4.1.7 IEEE 802.11 MAC的主要技术 96

4.2 WiMAX 99

4.2.1 WiMAX的历史与现状 99

4.2.2 WiMAX的技术标准 99

4.2.3 WiMAX物理层的关键技术 101

4.2.4 MAC层特性 103

4.2.5 促进WiMAX发展的关键技术 104

4.2.6 WiMAX和IEEE 802.11、IEEE 802.20的联系和区别 105

4.2.7 WiMAX的应用前景 108

4.3 3G 108

4.3.1 3G概述 108

4.3.2 第三代移动通信主流技术标准的比较 109

4.3.3 TD-SCDMA在3G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13

4.3.4 第三代移动通信相关技术及过渡策略 117

4.4 我国宽带无线技术的发展走势分析 126

第5章 城域波分复用光传送网 129

5.1 WDM技术的发展 129

5.2 WDM技术的特点 130

5.3 城域WDM系统的要求 132

5.4 光纤的基本特性 133

5.5 WDM技术原理 134

5.6 WDM、DWDM与CWDM 136

5.6.1 早期应用 137

5.6.2 城域核心网用DWDM 137

5.6.3 城域接入网用CWDM 138

5.7 城域网DWDM 138

5.7.1 DWDM技术走势 139

5.7.2 DWDM的优越性 140

5.7.3 DWDM的应用形式 142

5.7.4 DWDM的系统组成 142

5.7.5 DWDM城域网的组网方式 143

5.7.6 DWDM环网保护 145

5.8 CWDM 148

5.8.1 CWDM的关键技术 149

5.8.2 CWDM技术的适用场合 151

5.8.3 CWDM技术的各种应用方式 151

5.8.4 CWDM的技术优势 156

5.9 DWDM与CWDM的比较 157

5.9.1 波长间距的比较 157

5.9.2 成本的比较 158

5.9.3 功耗的比较 158

5.9.4 接口的比较 158

5.10 两种技术共用 158

第6章 MSTP 160

6.1 SDH原理简介 160

6.1.1 SDH的优点 160

6.1.2 SDH的速率及帧结构 160

6.1.3 SDH的复用结构及复用方法 161

6.1.4 SDH的开销功能 162

6.1.5 SDH传送网的保护与恢复 165

6.1.6 基于SDH技术网络结构的分析 167

6.2 MSTP的产生 169

6.3 MSTP的概念 171

6.4 MSTP的结构及系统原理 172

6.5 MSTP的特点 174

6.6 MSTP的技术基础 175

6.7 MSTP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177

6.7.1 MSTP和数据设备的关系 177

6.7.2 MSTP的互连互通问题 178

6.8 与其他方案的对比 178

6.9 MSTP的发展前景 179

第7章 基于MPLS技术的宽带城域网 184

7.1 MPLS的基本原理 184

7.1.1 MPLS的网络结构 184

7.1.2 标签报文的转发 184

7.1.3 标签的语意 185

7.1.4 标签的粒度 186

7.1.5 标签空间 186

7.1.6 标签堆栈 187

7.1.7 标签映射 189

7.1.8 标签赋值 189

7.1.9 标签的封装 191

7.1.10 标签的分配和分发 192

7.1.11 标签分配的控制方式 192

7.1.12 标签保持方式 193

7.1.13 标签转换 193

7.2 标签分配协议 194

7.2.1 LDP 194

7.2.2 CR-LDP 195

7.2.3 RSVP-TE 195

7.3 标签交换路径 196

7.3.1 标签交换路径的概念 196

7.3.2 LSP中倒数第二跳标签弹出栈 197

7.3.3 LSP建立的控制模式 197

7.3.4 LSP路由选择 198

7.3.5 BGP边界路由器间的LSP隧道 199

7.3.6 基于约束的LSP 201

7.3.7 利用RSVP建立隧道式LSP 202

7.4 MPLS与路由协议的关系 204

7.5 MPLS聚合与流合并 204

7.6 MPLS的环路控制 207

7.6.1 环路处理的必要性 207

7.6.2 环路处理方法 208

7.7 MPLS的技术优势 211

7.8 基于MPLS的QoS 212

7.9 基于MPLS的VPN 214

7.9.1 MPLS VPN概述 214

7.9.2 MPLS VPN技术分析 215

7.9.3 L2 MPLS VPN与L3 MPLSVPN的比较 219

第8章 宽带城域网环网技术 222

8.1 早期环网技术简介 222

8.1.1 令牌环网 222

8.1.2 FDDI技术 222

8.1.3 EoS技术 223

8.2 弹性分组环技术的产生 223

8.3 RPR网络特点 224

8.4 空间复用协议技术 226

8.4.1 SRP的背景 226

8.4.2 SRP的数据包格式 226

8.4.3 SRP的数据包处理流程 231

8.5 RPR带宽分配公平算法 240

8.6 RPR关键技术 242

8.6.1 RPR的结构及MAC层功能 242

8.6.2 RPR的协议栈 242

8.6.3 RPR的帧结构 242

8.6.4 自动拓扑发现 244

8.7 RPR的流量分类 245

8.8 RPR的发送机制原理 245

8.9 RPR的带宽预留机制 250

8.10 基于MPLS的RPR的QoS方案 250

8.11 RPR的保护方式介绍 251

8.11.1 源节点定向方式 251

8.11.2 环回方式 251

8.11.3 两种保护方式的比较 252

8.11.4 基于业务的保护方式 253

第9章 MSR技术 259

9.1 MSR的产生 259

9.2 MSR的技术特点和功能 260

9.3 MSR协议概述 263

9.4 MSR系统节点的组成与基本要素 264

9.5 MSR的成帧器与通用帧格式 265

9.6 MSR的拓扑结构 267

9.7 MSR的应用和组网 268

9.8 采用MSR的新型宽带城域网技术 270

第10章 吉位以太网技术 273

10.1 局域网标准体系结构 274

10.2 以太网 275

10.2.1 以太网的发展过程 275

10.2.2 以太网标准(IEEE 802.3)的结构 276

10.2.3 以太网集线器 277

10.3 1000BASE-X 278

10.3.1 MAC帧的统一格式 278

10.3.2 吉位以太网PHY层结构 279

10.3.3 RS子层和GMII 280

10.3.4 1000BASE-X的物理编码子层 280

10.3.5 TBI和PMA 286

10.3.6 1000BASE-X的MDI子层 286

10.4 1000BASE-T 287

10.4.1 1000BASE-T的发展过程 287

10.4.2 1000BASE-T的发送电路功能框架 289

10.4.3 随机数发生器 289

10.4.4 Trellis编码调制 291

10.4.5 1000BASE-T的接收电路 293

10.4.6 回波抵消器和近端串扰消除器 294

10.4.7 均衡器和VITERBI译码器 295

10.4.8 最大似然比序列估计和VITERBI算法 296

10.4.9 能消除码间串扰的VITERBI译码器 298

10.4.10 1000BASE-T的译码电路 300

参考文献 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