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说 1
第一节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 1
第二节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9
第二章 唐五代北京地区用韵研究 15
第一节 唐五代北京地区韵系与特殊韵字研究 19
阴声韵 19
歌戈部 31
家麻部 31
鱼模(含近体诗虞模)部 31
近体诗鱼居部 31
皆来(含近体诗灰咍)部 31
近体诗佳皆部 31
齐祭(含近体诗齐西)部 31
支微(含近体诗支脂)部 31
近体诗微衣部 31
萧宵部 31
肴交部 31
豪高部 31
尤侯部 31
阳声韵 31
谈盐(含近体诗谈覃)部 43
侵寻部 43
寒桓部 43
删山部 43
先仙部 43
真谆部 43
文欣(含近体诗文分)部 43
元魂部 43
江阳(含近体诗阳唐)部 43
近体诗江双部 43
庚青(含近体诗庚清)部 43
近体诗青形部 43
登蒸部 43
东钟(含近体诗东红)部 43
近体诗冬钟部 43
入声韵 43
屋烛部 49
曷屑部 49
质物部 49
药铎部 49
觉学部 49
陌昔部 49
德职部 49
缉邑部 49
合答部 49
叶帖部 49
第二节 唐五代北京地区不同韵部之间通押研究 49
阴声韵各部 49
歌戈部与鱼模部 57
歌戈部与家麻部 57
支微部与鱼模部 57
止摄与蟹摄 57
尤侯部唇音字与鱼模部 57
阳声韵各部 57
臻、深、梗三摄互叶 61
庚青部与蒸登部 61
真文部、魂痕部、寒桓部、山删部与先仙部 61
东钟部与庚清部 61
侵寻部、庚青部、真文部与东钟部 61
入声韵各部 61
觉药部与屋烛部 64
曷屑部与质物部 64
质物部与陌昔部 64
陌昔部与职德部 64
屋烛部与德职部 64
第三节 唐五代北京地区用韵异调相押讨论 64
上去通押与浊上变去 64
平上通押 68
第三章 辽代北京地区用韵研究 70
第一节 辽代北京地区韵系与特殊韵字研究 72
阴声韵 72
歌戈部 76
家麻部 76
皆来部 76
支微部 76
鱼模部 76
萧豪部 76
尤侯部 76
阳声韵 76
谈盐部 79
寒先部 79
侵寻部 79
真文部 79
庚蒸部 79
江阳部 79
东钟部 79
入声韵 79
铎药部 82
屋烛部 82
德昔部 82
月业部 82
质没部 82
第二节 辽代北京地区不同韵部之间通押研究 82
阴声韵各部 82
支微部与皆来部 84
鱼模部与萧豪部 84
尤侯部唇音字 84
阳声韵各部 84
侵寻部与真文部 84
谈盐部与寒先部 84
真文部与庚青部 84
入声韵各部 84
屋烛部与德昔部 85
质没部与德昔部 85
第三节 辽代北京地区用韵异调相押讨论 85
上去通叶与浊上变去 85
平去互押 86
第四章 宋代北京地区用韵研究 87
第一节 宋代北京地区韵系与特殊韵字研究 90
阴声韵 90
歌戈部 97
家麻部 97
鱼模部 97
皆来部 97
支微部 97
萧豪部 97
尤侯部 97
阳声韵 97
谈盐部 106
侵寻部 106
寒先部 106
真文部 106
江阳(含古体诗和文阳唐)部 106
古体诗和文江双部 106
庚蒸(含近体诗庚青)部 106
近体诗蒸登部 106
东钟部 106
入声韵 106
屋烛部 109
德质部 109
觉铎部 109
月业部 109
第二节 宋代北京地区不同韵部之间通押研究 109
阴声韵各部 109
支微部与鱼模部 114
支微部与皆来部 114
尤侯部唇音字与鱼模部 114
阳声韵各部 114
真文部、庚青部与侵寻部 117
阳唐部与庚青部 117
入声韵各部 117
德质部与月业部 119
德质部与药铎部 119
德质部与屋烛部 119
屋烛部与觉铎部 119
第三节 宋代北京地区用韵异调相押讨论 119
上去混押与浊上变去 119
平去通叶 121
第五章 金代北京地区用韵研究 122
第一节 金代北京地区韵系与特殊韵字研究 125
阴声韵 125
歌戈部 132
家麻部 132
鱼模部 132
皆来部 132
支微部 132
萧豪部 132
尤侯部 132
阳声韵 132
谈盐部 140
侵寻部 140
寒先(含近体诗寒山)部 140
近体诗先仙部 140
真文部 140
阳唐部 140
庚蒸(含近体诗庚青)部 140
近体诗蒸登部 140
东钟部 140
入声韵 140
月业部 143
觉铎部 143
屋烛部 143
德质部 143
第二节 金代北京地区不同韵部之间通押研究 143
阴声韵各部 143
歌戈部与家麻部 147
支微部与皆来部 147
尤侯部唇音字与鱼模部 147
阳声韵各部 147
侵寻部与谈盐部 151
寒山部与谈盐部 151
真文部与庚蒸部 151
庚清部与侵寻部 151
入声韵各部 151
德质部与月业部 153
月业部与药铎部 153
屋烛部与德质部 153
阴入通叶 153
第三节 金代北京地区用韵异调相押讨论 153
上去通押与浊上变去 153
平去通押 158
平上通叶 158
第六章 唐辽宋金北京地区的韵部演变 159
第一节 近体诗韵部演变 160
第二节 古体诗和文韵部演变 163
第三节 结语 165
参考文献 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