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喻象文学卷 20
第一章 巫术、神话和文学的起源 20
第一节 文学在先民社会的初生形态 20
第二节 神话产生的时代 27
第三节 神话是一种象征 35
第四节 神话的演变和对文学的影响 44
第二章 巫术宗教祭仪的礼辞:“诗三百” 50
第一节 “诗三百”篇的史前文化积淀 50
第二节 “诗三百”的作者和《雅》《颂》 58
第三节 说十五《国风》 66
第四节 说赋、比、兴 82
第三章 理性光照下的人生哲理:寓言 91
第一节 关于寓言的界说 91
第二节 寓言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生成 94
第三节 《庄子》《列子》书中的寓言 106
第四节 《孟子》《荀子》及其他诸子寓言 119
第五节 战国策士的寓言 126
第六节 寓言专集的出现和寓言的独立 132
第四章 荆楚神话传说的回响:屈《骚》 147
第一节 楚《骚》产生的文化背景 147
第二节 《天问》:疑信参半的神话世界 152
第三节 《九歌》:人神相娱的巫祭乐歌 162
第四节 《离骚》:天人相通的象征世界 170
第五章 物质世界的浮夸赞歌:汉赋 181
第一节 《诗》《骚》传统中的汉赋 181
第二节 笼天地挫万物的巨丽美 184
第三节 以真实涵虚幻的空间意识 186
第四节 合纂组列锦绣的富丽形式 190
第五节 “似讽实谀”中反映的炎汉气象 194
第六章 愤激难平的“兴寄”之作:咏怀诗 198
第一节 关于“兴寄” 198
第二节 “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的阮籍《咏怀》 200
第三节 “托前代以自鸣不平”的左思《咏史》 204
第四节 “乃坎?咏怀非列仙之趣”的郭璞《游仙》 207
意象文学卷(上) 218
第七章 由人的觉醒到文的自觉 218
第一节 魏晋玄学的兴起和“文学的自觉” 219
第二节 玄佛合流和意象文学的发生 226
第三节 意象文学出现的意义及审美特征 235
第八章 中国抒情诗的独立和成熟 243
第一节 乐府的采集和五言诗的兴盛 243
第二节 人性光照下的五言古诗 249
第三节 乱离社会造就的“建安风骨” 262
第四节 建安诗歌的开创性成分 276
第九章 晋宋之际文学的转型 290
第一节 自然美的发现和意象文学的定型 290
第二节 谢灵运奠基性的山水意象诗 293
第三节 陶渊明开创性的田园意象诗 303
第四节 鲍照诗作及对意象文学的贡献 313
第十章 意象文学的发展和蜕变 324
第一节 永明诗人的探索及得失 324
第二节 永明诗风影响下的梁陈诗坛 372
第三节 六朝时期散文辞赋的意象化 421
意象文学卷(下) 438
第十一章 文学的意境化和“盛唐之音” 438
第一节 由六朝余绪向意境的转化 438
第二节 诗中有画:唐诗的意境浑成美 449
第三节 “宫体诗的自赎”到诗仙李白 464
第十二章 唐诗的几种抒情模式 475
第一节 王孟诗派的抒情模式 475
第二节 杜甫和一般唐人的抒情模式 497
第三节 中晚唐和李商隐的抒情模式 517
第四节 关于宋诗 550
第十三章 诗歌演化的新体式:词 563
第一节 “曲子词”与词体的确立 563
第二节 “别是一家”的词体特征 576
第十四章 词的三种变化类型和元散曲 593
第一节 豪放、婉约之争和词的三种类型 593
第二节 “稼轩体”和辛词风格的多样性 657
第三节 元人散曲 669
第十五章 “古文运动”和唐宋文学散文 695
第一节 关于“古文运动” 695
第二节 唐代的文学散文 710
第三节 宋代的文学散文 728
附录:历史链条上关键的一环—为白居易新乐府诗论一辩 747
后记 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