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行政法的基本理论 1
第一节 行政、公共行政和行政权 1
一、行政源流考 1
二、公共行政范围之界定 3
三、行政权的基本范畴界定 6
【探讨】 划分羁束行政权与自由裁量行政权的意义 13
第二节 行政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特征 15
一、行政法的概念 15
二、行政法的调整对象 19
三、行政法的特征 20
【探讨】 行政法的国际性有无可能 20
【探讨】 行政私法化能否改变行政法的公法性质 21
第三节 行政法律关系 23
一、行政法中的法律关系 23
【探讨】 行政法中法律关系的范围 24
二、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25
【探讨】 有无必要把所有的行政关系都上升为行政法律关系 26
【评注】 行政法律关系与行政关系的区别 27
三、行政法律关系的构成 27
【评注】 关于主体的概念 27
【探讨】 人能否成为行政法律关系客体 30
四、行政法律关系的特征 31
五、行政法律关系的运行 32
【探讨】 特别权力关系 34
第四节 行政法的公法地位和功能 35
一、行政法与宪法 35
二、行政法与刑法 37
【探讨】 行为人的行为既违反行政法同时又触犯刑法,如何制裁 38
三、行政法与民法 39
【探讨】 行政法能否适用民法规则 39
四、行政法的功能 40
【评注】 管理论的学说 40
【评注】 控权论的学说 41
【评注】 平衡论的学说 42
第五节 行政法学的课程设置特点 42
一、行政法教学的基础性与系统性 43
二、行政法教学的自足性和开放性 43
三、行政法教学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44
四、行政法教学的普适性与地域性 45
第二章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 48
第一节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概述 48
一、法律渊源的含义 48
二、行政法渊源的含义 50
三、行政法渊源的确立标准 50
四、行政法渊源的分类 51
第二节 行政法的正式渊源 52
一、宪法 52
【探讨】 法院能否援引宪法作为判案依据 53
二、法律 53
三、行政法规 54
四、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单行条例 55
五、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55
六、法律解释 56
【探讨】 《立法法》出台后司法解释的法律效力之界定 57
七、国际条约与协定 57
【探讨】 国际条约的国内法效力 58
第三节 行政法的非正式渊源 59
一、法律原则 59
二、公共政策 61
三、习惯法 62
四、行政判例 64
【探讨】 行政判例在“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件中的作用 65
第四节 行政法渊源的效力等级及其适用 66
一、正式法律渊源间的效力等级及其适用 66
【探讨】 关于“不一致”和“抵触” 68
【探讨】 实践当中遇到的几种情形 70
二、正式法律渊源与非正式法律渊源的适用 71
【探讨】 非正式法律渊源间的适用 72
第三章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77
第一节 行政法基本原则概述 77
一、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77
【评注】 法律原则的含义 78
二、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 79
【评注】 行政法基本原则与行政管理基本原则的关系 79
【评注】 为什么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界定会多种多样 80
三、行政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81
第二节 行政合法性原则 82
一、行政合法性原则概述 82
二、职权法定原则 83
三、法律优先 84
四、法律保留 86
【评注】 法律保留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87
五、程序法定 88
第三节 行政合理性原则(一) 89
一、行政合理性原则概述 89
【评注】 行政合法性与行政合理性的关系 89
二、平等对待原则 91
【探讨】 关于不法平等的问题 92
三、比例原则 92
四、信赖保护原则 93
【评注】 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渊源 95
第四节 行政合理性原则(二) 96
【背景故事】 所罗门的智慧 96
一、从“自然正义”到“正当程序”以及程序的中国命运 96
二、行政回避原则 98
三、行政公开原则 99
四、行政参与原则 100
第四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04
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 105
一、行政主体的概念 105
【理论背景】 行政主体理论考察 105
【探讨】 我国的行政主体理论和西方行政主体理论的区别 107
二、行政主体资格 108
【探讨】 具有行政主体资格与享有职权、履行职责的关系 110
三、行政主体的种类 111
【探讨】 职权性行政主体与授权性行政主体的主要区别 111
四、行政主体之间的关系 112
五、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 114
【探讨】 行政权与行政职权的关系 116
六、行政主体的法律意义 118
【探讨】 对我国行政主体理论的反思 119
第二节 行政机关 120
一、行政机关的概念 120
二、行政机关的分类 120
三、我国现行行政机关的体系 121
【评注】 关于行政组织法 123
第三节 其他行政主体 124
一、其他行政主体的含义及特点 124
二、其他行政主体的范围 125
【评注】 综合执法机构与联合执法机构 127
【评注】 公务组织与行政机构的关系 128
【评注】 社会组织与公务组织的区别 129
三、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131
【探讨】被授权组织应当具备何种条件 132
第四节 行政公务人员 134
一、行政公务人员的含义 134
【探讨】 如何理解我国刑法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 136
二、行政职务关系 136
三、行政公务行为 137
【评注】 确定公务行为的理论学说 138
第五节 国家公务员 142
一、国家公务员的范围和分类 142
二、国家公务员法律关系的含义 145
【评注】 关于公务员法律关系的性质 146
三、国家公务员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与消灭 146
【评注】 国家公务员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性质 147
四、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 149
五、公务员的法律责任 154
六、国家公务员法 155
第六节 行政相对人 156
一、行政相对人的含义 156
二、行政相对人的范围 158
三、行政相对人的法律地位 159
四、行政相对人的法律责任 163
第五章 行政行为概述 166
第一节 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166
一、行政行为的含义 166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68
三、行政行为的构成要素与成立要件 169
【评注】 行政行为概念的反思与批判 171
第二节 行政行为的分类 173
一、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 173
二、外部行政行为与内部行政行为 174
三、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 174
四、依申请的行政行为与依职权的行政行为 175
五、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 175
六、作为的行政行为与不作为的行政行为 176
七、行政行为的其他分类 176
【探讨】 关于行政行为分类方法与标准的讨论 176
第三节 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 178
一、行政行为的内容 178
【探讨】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是否属于行政行为 179
二、行政行为的效力 180
三、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 181
四、行政行为的合法有效要件 182
第四节 行政行为的无效、撤销与废止 183
一、行政行为的无效 183
二、行政行为的撤销 184
三、行政行为的废止 185
【探讨】 行政行为的无效及其适用问题 185
第六章 抽象行政行为 188
第一节 行政立法行为 188
一、行政立法的含义与特征 188
【评注】 行政立法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别 189
【评注】 行政立法与其他抽象行政行为的区别 190
【评注】 行政立法与立法的区别 190
二、行政立法体制 190
【评注】 较大的市 194
三、行政立法的原则 194
四、行政立法的程序 196
五、行政立法的法律规范效力 198
第二节 其他抽象行政行为 200
一、其他抽象行政行为的含义与特征 200
二、其他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 201
第七章 具体行政行为(上) 203
第一节 行政许可 203
一、行政许可的概念和法律性质 203
【探讨】 行政许可的法律性质 205
二、行政许可的基本原则 205
【评注】 诚实信用原则在行政法中的重要意义 209
三、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配置 211
四、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和实施程序 214
第二节 行政处罚 219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和特征 219
【评注】 行政处罚与相关概念的界限 220
二、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221
三、行政处罚的种类与设定 225
四、行政处罚的法律适用 227
【评注】 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 228
五、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 231
【评注】 行政处罚听证程序的不足 233
六、行政处罚的执行 233
第三节 行政强制 235
一、行政强制的概念和特征 235
二、行政强制的内容和形式 235
三、行政强制的原则 237
四、行政强制的设定 238
五、行政强制的程序 238
第八章 具体行政行为(下) 241
第一节 行政征收 241
一、行政征收的概念和特征 241
【评注】 行政征收与相关概念的区分 242
二、行政征收的内容与形式 243
三、行政征收制度的完善 244
第二节 行政奖励 246
一、行政奖励的概念与特征 246
二、行政奖励的原则 247
三、行政奖励的内容与形式 248
【探讨】 关于行政悬赏的争议 248
第三节 行政司法 249
一、行政司法的概念与特征 249
二、行政司法的内容与形式 249
三、行政司法的程序 252
第四节 行政确认 253
一、行政确认的概念和特征 253
二、行政确认的表现形式和分类 253
三、行政确认的内容 254
【评注】 行政确认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54
第五节 行政物质帮助 255
一、行政物质帮助的概念和特征 255
二、行政物质帮助的种类 256
三、行政物质帮助的实施程序 256
第九章 其他行为 258
第一节 行政事实行为 258
一、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 258
【评注】 行政事实行为概念与理论的由来 259
【探讨】 行政事实行为的概念之争 260
二、行政事实行为的种类 261
三、行政事实行为的法律救济 262
第二节 行政合同 264
一、行政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264
【探讨】 行政合同的判断标准 264
【评注】 行政合同与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67
二、行政合同的范围和分类 267
三、行政合同的缔结 269
四、行政合同的履行 273
五、行政合同的法律控制 274
【探讨】 行政合同的法律控制方法 276
第三节 行政指导 277
一、行政指导的概念与特征 277
【探讨】 关于行政指导的代表性定义 277
【探讨】 行政指导的特征与性质 281
二、行政指导的产生和发展 281
三、行政指导的原则 284
四、行政指导的行为方式和实施程序 284
五、行政指导的法律控制 285
第四节 行政计划 287
一、行政计划的概念 287
【评注】行政计划的界定 287
二、行政计划的分类 289
【评注】 德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分类情况 289
三、行政计划的性质 292
四、行政计划的制订程序和法律控制 293
第五节 行政检查 294
一、行政检查的概念和特征 294
二、行政检查的内容与方式 295
三、行政检查的程序 296
第十章 行政程序 298
第一节 行政程序概述 298
一、行政程序的概念 298
【评注】 行政程序的概念界定与语境分析 298
二、行政程序的分类 299
三、行政程序的功能 300
四、行政程序基本原则 301
第二节 行政程序基本制度 303
一、听证制度 303
二、公开制度 306
三、说明理由制度 306
四、时效制度 309
五、回避制度 309
六、其他制度 309
第三节 行政程序法典化 310
一、行政程序法的世界发展路径 310
二、代表性国家的行政程序法发展简介 311
三、我国行政程序法的发展 313
【评注】 理论学术研究与行政程序法的发展 313
【探讨】 关于《行政程序法》的立法情况 315
第十一章 行政复议 317
第一节 行政复议概述 317
一、行政复议的含义与特征 317
【探讨】 行政复议的性质 318
二、行政复议的原则 318
三、行政复议的基本制度 320
【探讨】 书面审查制度存在的优劣 320
【探讨】 停止执行还是不停止执行 321
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关系 322
【探讨】 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的衔接关系 323
第二节 行政复议的范围和管辖 324
一、行政复议的范围 324
【探讨】 对行政复议范围扩大的思考 325
二、行政复议的管辖 327
第三节 行政复议机关与行政复议参加人 328
一、行政复议机关 328
【探讨】 行政复议机构的设置模式存在的问题 330
二、行政复议参加人 330
第四节 行政复议程序 333
一、申请程序 333
二、受理程序 334
三、审理程序 334
四、行政复议决定 335
【探讨】 关于变更决定适用的条件 337
五、行政复议的执行 338
第十二章 行政监督 341
第一节 行政监督概述 341
一、行政监督的含义 341
【评注】 行政监督与行政监督检查辨析 343
二、行政监督的特点 344
三、行政监督的主要类型 344
四、行政监督的法律体系 347
五、外国行政监督 349
第二节 行政层级监督 350
一、行政层级监督概述 350
二、行政层级监督的体制与权限 351
三、行政层级监督的制度及其措施 352
四、行政层级监督的法律体系及其完善 353
第三节 行政监察 354
一、行政监察概述 354
二、行政监察的体制 356
三、行政监察的对象及其职责与权限 357
【探讨】 为什么将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纳入行政监察对象范围 358
【评注】 建国初期的行政监察对象比较 358
四、行政监察程序 361
【评注】 立案的条件 363
第四节 审计监督 364
一、审计监督概述 364
【评注】 国外审计体制的模式 366
二、审计监督的体制 367
【评注】 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 368
三、审计机关的职责与权限 368
【探讨】 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否属于审计监督的对象 368
四、审计程序 370
五、审计法律责任 372
附录1 德国《行政程序法》关于行政合同的规定 375
附录2 澳门《行政程序法》(1994年)关于行政合同的规定 376
附录3 我国台湾地区“行政程序法”(1999年)关于行政合同、行政计划的规定 378
附录4 1976年《联邦德国行政程序法》关于规划(行政计划)程序的规定 380
附录5 日本1983年《行政程序法草案》关于行政计划的规定 382
附录6 1987年韩国《行政程序法草案》关于行政计划的规定 383
附录7 我国台湾地区在1990年由翁岳生主持制定的“行政程序法草案”关于行政计划的规定 384
附录8 我国《土地管理法》关于土地规划的规定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