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精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汤希孟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801566300
  • 页数:22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本科教材的配套教学用书,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疑点予以提炼、浓缩,以指导学生学习。书中并有习题训练和模拟试题。

绪论(6学时) 1

一、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概念 1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2

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4

五、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8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12学时) 12

第一节 精气学说 13

一、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13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14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7

第二节 阴阳学说 18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18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9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1

第三节 五行学说 22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22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4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5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28

一、注重宏观观察 28

二、注重整体研究 28

三、擅长哲学思维 28

四、强调功能联系 29

第二章 藏象(24学时) 37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涵义 38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38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39

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9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 40

第一节 五脏 41

一、五脏各自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1

二、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51

第二节 六腑 65

一、六腑的生理特性 65

二、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66

第三节 奇恒之府 69

一、奇恒之府的生理特点 69

二、奇恒之府各自的生理功能 69

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70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70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75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75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8学时) 84

第一节 精 85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85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85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86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87

第二节 气 87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87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87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 88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90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91

第三节 血 94

一、血的基本概念 94

二、血的生成 94

三、血的运行 95

四、血的功能 95

第四节 津液 96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96

二、津与液的区别 96

三、津液的代谢 96

四、津液的功能 97

第五节 神 97

一、神的基本概念 97

二、神的生成 98

三、神的作用 98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98

一、气与血的关系 98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99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100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101

第四章 经络(6学时) 105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106

一、经络学说的涵义 106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106

三、经络的基本概念 106

四、经络系统的组成 107

第二节 十二经脉 108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108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108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109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110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110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111

第三节 奇经八脉 112

一、概述 112

二、督、任、冲、带脉的循行概况和主要功能 112

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113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113

一、经别 113

二、别络 114

三、经筋 114

四、皮部 114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和经络学说的应用 114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14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115

第五章 体质(4学时) 124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125

一、体质的概念 125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127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128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128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128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130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130

二、常见正常体质类型及其特征 130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132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132

二、阐释发病原理 132

三、解释病理变化 132

四、指导辨证 133

五、指导治疗 133

六、指导养生 134

第六章 病因(12学时) 141

一、病因的涵义 142

二、中医病因学的沿革 142

三、病因学说的涵义 143

四、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 143

五、病因的分类 143

第一节 外感病因 144

一、六淫 144

二、疠气 147

第二节 内伤病因 148

一、七情内伤 148

二、饮食失宜 149

三、劳逸失当 150

第三节 病理性病因 150

一、痰饮 150

二、瘀血 151

三、结石 152

第四节 其他病因 152

一、寄生虫 152

二、各种外伤 153

三、药邪 153

四、医过 154

五、先天因素 154

第七章 发病(2学时) 162

一、发病的概念 162

二、发病学说的概念 163

三、发病学说的特点 163

四、发病学说的源流 163

第一节 发病原理 163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163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原因 164

第二节 发病类型 165

一、感邪即发 165

二、徐发 166

三、伏而后发 166

四、继发 166

五、合病与并病 166

六、复发 166

第八章 病机(10学时) 171

一、病机的基本概念 172

二、病机学说的涵义 172

三、病机理论的沿革 172

四、病机学说的内容 172

第一节 基本病机 173

一、邪正盛衰 173

二、阴阳失调 174

三、精、气、血的失常 177

四、津液代谢失常 179

五、内生“五邪” 180

第二节 疾病传变 183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183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184

第九章 防治原则(6学时) 190

第一节 预防 190

一、预防的概念 190

二、预防的内容 191

第二节 治则 191

一、治病求本 192

二、治则的主要内容 192

附录: 201

模拟试卷一 201

模拟试卷二 205

模拟试卷三 209

模拟试卷四 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