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岩土地震综论 1
1.1 引言 1
1.2 地震学 1
1.3 地震的度量 2
1.4 强运动的衰减和持续时间 11
1.5 地震灾害的概率分析 13
1.6 场地响应 15
1.7 地震引起的沉降 23
1.8 地面破坏 26
1.9 土体改善技术 37
术语定义 40
参考文献 44
第2章 桥梁的地震损伤 49
2.1 引言 49
2.2 场地条件的影响 50
2.3 损伤与建造年代的关系 52
2.4 桥梁状况变化的影响 54
2.5 结构外形的影响 55
2.6 伸缩缝处的落梁 58
2.7 上部结构的损伤 61
2.8 支座的损伤 65
2.9 下部结构的损伤 66
2.10 小结 81
参考文献 82
第3章 动力分析 84
3.1 引言 84
3.2 单自由度体系 86
3.3 多自由度体系 98
3.4 反应谱分析 106
3.5 非弹性动力分析 115
3.6 小结 117
参考文献 118
第4章 桥梁结构的非线性分析 120
4.1 引言 120
4.2 分析方法的分类和一般指南 120
4.3 几何非线性表述方式 122
4.4 材料非线性表述方式 129
4.5 非线性截面分析 136
4.6 非线性框架分析 141
4.7 实际应用 142
参考文献 154
第5章 抗震设计原理与基于性能的设计准则 158
5.1 引言 158
5.2 设计原理 158
5.3 基于不倒塌的设计方法 159
5.4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166
5.5 基于性能的准则样本(sample) 175
5.6 小结 193
参考文献 193
第6章 钢筋混凝土桥梁抗震设计 197
6.1 引言 197
6.2 典型柱性能 199
6.3 柱的抗弯设计 202
6.4 柱的抗剪设计 208
6.5 梁—柱抗弯连接 211
6.6 柱底脚(Column footing)设计 213
参考文献 218
第7章 钢桥抗震设计 220
7.1 引言 220
7.2 延性抗弯框架(MRF)设计 227
7.3 延性支撑框架(Braced Frame)设计 231
7.4 加劲钢箱式桥墩的设计 240
7.5 其他方案 249
参考文献 252
第8章 抗震加固实践 257
8.1 引言 257
8.2 鉴定和优先化 258
8.3 性能准则 263
8.4 加固设计 264
8.5 施工 276
8.6 造价(Cost) 278
8.7 结束语 279
参考文献 280
第9章 隔震和辅助能量耗散 282
9.1 引言 282
9.2 基本概念、建模和分析方法 283
9.3 隔震和能量耗散装置 288
9.4 性能和测试要求 297
9.5 设计指南和设计例子 299
9.6 最新发展和应用 306
9.7 结束语 319
参考文献 320
第10章 土—基础—结构的相互作用 322
10.1 引言 322
10.2 土—基础—结构问题的描述 323
10.3 目前实践现状 327
10.4 土—基础—结构相互作用体系的地震输入 332
10.5 土—基础体系的表征 343
10.6 需求量的分析方法 348
10.7 需求量分析举例 354
10.8 能力估算 370
10.9 小结 371
参考文献 373
第11章 抗震加固技术 378
11.1 引言 378
11.2 桥梁加固分析技术 379
11.3 上部结构加固 380
11.4 下部结构加固 388
11.5 结束语 408
参考文献 408
第12章 日本抗震设计实践 409
12.1 引言 413
12.2 地震损伤史和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413
12.3 兵库县南部地震引起的公路桥梁损伤 417
12.4 1996公路桥抗震设计规范 419
12.5 公路桥抗震加固实践 440
参考文献 450
第13章 桥梁工程中的主动控制 452
13.1 引言 452
13.2 典型控制配置和系统 455
13.3 一般控制对策和典型控制算法 461
13.4 实例研究 469
13.5 说明和结论 479
参考文献 480
附录一 专业词汇 482
附录二 缩写名词 501
附录三 地名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