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概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国,徐振轩主编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810523929
  • 页数:307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1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

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1

二、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3

三、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4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0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10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3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6

一、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 16

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0

第四节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和方法 23

一、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意义 23

二、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方法 26

第二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28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28

一、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28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31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内涵 3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7

一、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37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39

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41

四、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42

第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45

第一节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5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确立 45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49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52

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形成 52

二、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统一 54

三、党的基本路线指明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56

四、改革是我们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 57

五、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59

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60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63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63

一、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63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战略的特点 66

第二节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68

一、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意义和原则 68

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70

三、大力强化基础产业,振兴支柱产业,发展高新产业 72

四、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74

第三节 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75

一、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 75

二、加快地区经济发展,缩小东西差距 77

第四节 按经济规律办事,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79

一、尊重经济规律,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79

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81

第五节 坚持科教兴国,实现可持续发展 84

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4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86

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89

第五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93

第一节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93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93

二、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96

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98

第二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100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的含义 100

二、国有经济及其在我国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102

三、集体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05

四、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107

第三节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 110

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110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112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113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人的分配制度 116

第一节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16

一、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116

二、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 120

第二节 从部分先富走向共同富裕 121

一、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必然 121

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23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的之一 127

第三节 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29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重要作用 129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131

第七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7

第一节 实现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 137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 137

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40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43

第二节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46

一、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途径 146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50

第三节 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154

一、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作用和特点 154

二、建立和健全市场法规,加强市场管理 159

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目标和手段 161

四、改革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转变政府经济职能 165

第八章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70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170

一、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趋势 170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174

三、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原则 178

第二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181

一、全方位、有重点、多渠道、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81

二、实行分步骤、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开放战略 183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84

第九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 189

第一节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89

一、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189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192

第二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193

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政治 193

二、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195

三、民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 196

四、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97

第三节 改革政治体制,发展民主,健全法制 199

一、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目标 199

二、政治体制改革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 201

三、加强法制建设的迫切性 203

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4

第十章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208

第一节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208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 208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长期性和复杂性 211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内容 215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和要求 215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 218

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21

四、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25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 227

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227

二、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28

三、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230

第十一章 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实现祖国统一 232

第一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与发展 232

一、香港、澳门、台湾与祖国统一问题 232

二、“一国两制”构想的初步探索 234

三、“一国两制”构想形成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236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239

一、香港、澳门的成功回归 239

二、“一国两制”与台湾问题 242

第三节 “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与伟大意义 244

一、提出“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依据 244

二、“一国两制”的科学含义 246

三、“一国两制”构想的深远意义 249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的和平外交战略 252

第一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 252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与多极化格局的出现 252

二、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两大主题 255

第二节 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58

一、争取世界和平是我国外交的基本宗旨 258

二、反对霸权主义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 260

三、努力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 262

第三节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63

一、旗帜鲜明地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我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263

二、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65

三、按照四项原则与外国政党发展友好关系 267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269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269

一、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 269

二、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271

三、知识分子所承担的重大历史责任 273

四、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74

第二节 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276

一、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76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277

第三节 依靠和发展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280

一、统一战线是新时期我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280

二、正确认识和发展新时期统一战线 281

三、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 283

四、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 284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287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力量 287

一、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与根本保证 287

二、必须努力改善党的领导 291

第二节 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95

一、新世纪党的建设的总目标 295

二、从思想上、组织上和作风上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96

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新时期党的建设 302

四、坚持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努力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304

后记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