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论 1
第一节 戏剧文学的特征 1
一、戏剧文学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要求有集中的戏剧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 1
二、戏剧文学的语言要求个性化和动作性 2
第二节 戏剧文学的分类 2
一、悲剧、喜剧和正剧 3
二、话剧、歌剧和舞剧 4
三、独幕剧和多幕剧 4
第三节 我国戏剧文学的发展 5
第四节 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剧作的三个阶段 10
习题与思考题 14
第二章 戏剧溯源 15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戏剧 15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戏剧 19
第三节 唐朝时期的戏剧 21
第四节 唐代的歌舞戏剧 22
习题与思考题 25
第三章 宋元戏剧 26
第一节 概述 26
第二节 《张协状元》 29
第一出 29
第三节 《小孙屠》 31
第九出 31
第四节 《宦门子弟错立身》 35
第十二出 35
第五节 《荆钗记》 38
第八出 受钗 38
第六节 《白兔记》 41
第三十一出 忆母 41
第七节 《拜月亭》 43
第三折 43
第八节 《杀狗记》 47
第三十五出 断明杀狗 47
习题与思考题 50
第四章 元代戏剧 51
第一节 概述 51
第二节 《救风尘》(关汉卿) 52
第四折 52
第三节 《窦娥冤》(关汉卿) 56
第三折 56
第四节 《西厢记》(王实甫) 60
第三折 60
第五节 《墙头马上》(白朴) 66
第四折 66
第六节 《梧桐雨》(白朴) 70
第四折 70
第七节 《汉宫秋》(马致远) 76
第二折 76
第八节 《倩女离魂》(郑光祖) 82
第二折 82
第九节 《赵氏孤儿》(纪君祥) 87
第二折 87
习题与思考题 93
第五章 明代戏剧 94
第一节 概述 94
第二节 《琵琶记》(高明) 95
第十一出 蔡母嗟儿 95
第三节 《宝剑记》(李开先) 100
第三十七出 夜奔 100
第四节 《目连救母劝善记》(郑之珍) 104
第五节 《牡丹亭》(汤显祖) 107
第二十七出 魂游 107
第六节 精忠旗(冯梦龙) 113
第十五折 金牌伪召 113
第七节 娇红记(孟称舜) 121
第九出 分烬 121
第八节 玉簪记(高濂) 125
第十六出 琴挑 125
习题与思考题 129
第六章 清代戏剧 130
第一节 概述 130
第二节 《清忠谱》(李玉) 131
第四折 创祠 131
第三节 《天下乐》(张大复) 137
第四节 《风筝误》(李渔) 142
第二十八出 逼婚 142
第五节 《双熊梦》(朱素臣) 147
第五场 见都 147
第六节 《长生殿》(洪昇) 150
第四十一出 见月 150
第七节 《桃花扇》(孔尚任) 154
第二十三出 寄扇 154
第八节 《雷峰塔》(方成培) 161
第二十六出 断桥 161
习题与思考题 166
第七章 近现代戏剧 167
第一节 概述 167
一、中国近代戏剧 167
二、中国现代戏剧 168
第二节 《雷雨》(曹禺) 172
习题与思考题 202
第八章 戏剧理论简介 203
第一节 元代的戏剧理论 203
一、关汉卿 203
二、戏剧理论落后于实践 204
第二节 明代的戏剧理论 205
一、汤显祖 205
二、沈璟 207
三、不同见解对后世影响 207
四、王骥德的《曲律》 208
五、李渔及《闲情偶寄》 210
第三节 清代的戏剧理论 213
第四节 近现代的戏剧理论 215
习题与思考题 217
第九章 戏剧角色行当简介 218
第一节 角色行当的性质 218
一、角色行当的概念与分类 218
二、行当的内容和作用 218
三、行当的划分与演员的分工 220
四、形象类型和程式的统一体 220
第二节 角色行当的演变 221
第三节 角色行当的基本类型与艺术特色 222
一、生行的分类和艺术特色 222
二、旦行的分类和艺术特色 224
三、净行的分类与艺术特色 225
四、丑行的分类与艺术特色 226
习题与思考题 227
第十章 戏剧形制简介 228
第一节 服饰与化妆 228
一、服饰 228
二、化妆 229
第二节 演出场所的变迁 231
一、听戏与戏园子 231
二、几种演出活动场所 232
第三节 创演活动 233
第四节 曲谱的完善 235
第五节 扮相艺术的提高 235
一、戏曲面具概况 235
二、面靥化妆与旦角化妆 236
三、宋、金元杂剧的假面化妆 236
四、宋、金元杂剧中的涂面化妆 237
五、明清戏曲脸谱 237
六、近现代戏曲中的面具化妆 238
七、中国戏曲脸谱的色彩构成 238
习题与思考题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