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的向往与追求 广西各民族经济心理比较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秋洪著
  • 出 版 社:北京: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105064927
  • 页数:3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民族经济。作者李秋洪原系广西社科院副院长,现因工作需要调任防城港市宣传部长。本书稿综合运用多种实证研究手段和理论研究方法,以广西各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对比研究其他民族,从多维视野中去了解和掌握各民族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经济活动、民族间经济交往的基本态度以及制约他们经济心理的背景,为民族心理的研究提供较高可信度、可资对比的依据。本书的读者对象主要为民族工作者、民族学专业研究者和学习者。

导言 1

一、什么是经济心理和民族心理 1

二、研究民族经济心理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3

三、研究民族经济心理的方法论意义 5

第一章 经济心理研究的理论 7

第一节 经济心理研究的主要理论 7

一、宗教经济伦理理论 7

(一)犹太教经济伦理观念 8

(二)基督教经济伦理观念 9

(三)伊斯兰教经济伦理观念 11

(四)佛教经济伦理观念 13

二、文化人格理论 15

三、心理学的人性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 16

(一)人性理论 16

(二)成就动机理论 19

第二节 经济心理的形成与功能 22

一、经济心理的形成机制 22

二、经济心理的内涵与功能 23

(一)经济心理的内涵 23

(二)经济心理的构成 24

(三)经济心理的社会功能 25

第三节 经济心理与民族文化 25

一、文化的涵义 26

二、文化积淀对民族经济心理的作用 27

(一)价值观 27

(二)幸福感 28

(三)人格 29

(四)动机 30

(五)交往 30

(六)消费心理 30

第二章 研究方法 32

第一节 调查方案 32

一、研究假设 32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过程 34

(一)调查方法 34

(二)调查步骤和过程 35

三、调查对象 36

(一)广西的地理位置和资源 36

(二)广西的人口和民族构成 38

四、数据处理 39

第二节 抽样方法与样本构成 39

一、抽样方法 39

(一)样本抽取方法 39

(二)问卷样本含量 40

二、样本分布 40

第三章 民族的基本人格与价值观念 52

第一节 民族文化与基本人格 52

一、文化传统对民族基本人格的影响 52

(一)民族基本人格与民族经济心理的起源 52

(二)民族价值观的个体—群体取向 52

(三)民族进取心及创业观念 54

(四)交换观念和市场心理 54

二、广西各民族经济心理的地域特征 55

第二节 民族群体的价值观念与价值选择 57

一、价值观 57

(一)经济价值观的内涵 57

(二)人生理想 60

二、进取意识 65

(一)发展归因 65

(二)发展信心 72

第三节 幸福观 78

一、各民族的幸福感水平及其特征 78

二、幸福感的群体差异 82

(一)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82

(二)幸福感的受教育程度差异 83

(三)幸福感的职业差异 85

(四)幸福感的城乡差异 88

三、幸福感与人生理想的关系 90

四、幸福感与金钱的关系 92

第四章 各民族职业与成就动机的特征 96

第一节 择业动机的群体差异 96

一、就业目的 96

(一)就业目的的民族特征 97

(二)各职业群体的就业目的 99

(三)就业目的的年龄差异 103

(四)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就业目的 104

二、职业理想 106

(一)职业理想的民族差异 106

(二)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理想差异 109

(三)职业理想的年龄特征 112

(四)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职业理想 112

三、对子女的职业期望 115

第二节 职业进取心 120

一、风险意识 120

(一)辞职意愿 120

(二)所有制选择意愿 122

(三)工作地点选择意愿 124

二、工作态度 126

第三节 职业态度 127

一、职业社会地位评价 127

(一)职业的社会地位 128

(二)职业的社会意义 129

二、职业满意度 133

(一)职业满意度 133

(二)职业满意度的特点 134

(三)各民族职业满意度的差异 135

(四)职业流动意愿的民族差异 137

三、职业自豪感 139

第五章 各民族的生产经营心理 142

第一节 对生产经营活动的认知 142

一、生产经营心理的务实性和功种性 144

二、风险心理的趋中性 146

三、生产经营目标期望的两极化 147

四、生产经营心理的外部归因倾向 148

第二节 投资倾向 149

一、投资倾向的民族差异 149

二、投资倾向的职业差异 153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投资倾向的差异 155

第三节 企业管理心理 158

一、管理态度的民族差异 159

二、管理态度的职业差异 162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的管理态度差异 165

四、管理经历与管理态度的关系 167

(一)管理经历对管理态度的制约 167

(二)性别因素对管理态度的影响 169

第六章 交换心理的民族异同 171

第一节 交换活动的对象选择和道德评价 171

一、生产经营活动的合作对象 171

二、对各民族商人信用的评价 175

三、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对各民族商人信用的评价 178

四、对各民族商人信用评价的职业差异 179

第二节 对具体交换行为的评价 181

一、对经营收费的态度 181

(一)对经营收费态度的民族差异 181

(二)对经营收费态度的文化程度差异 185

(三)对经营收费态度的职业差异 189

二、对借贷的态度 191

(一)各民族对借贷的态度 192

(二)借贷态度的职业差异 194

(三)收入水平对借贷态度的影响 196

第七章 对经济成功的期望心理 199

第一节 收入期望心理 199

一、金钱观 199

二、财富判断标准的职业差异 202

第二节 收入归因 204

一、各民族对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关系的认知 204

二、不同学历群体对受教育程度与收入关系的认知 206

三、收入归因 208

四、收入归因的职业差异 212

第三节 收入满意度与公平感 215

一、收入满意度 215

二、公平观念 217

第八章 生活与消费心理的民族比较 221

第一节 生活满意度与休闲生活 221

一、生活满意度 221

(一)工作(职业)环境满意度 221

(二)家庭生活满意度 230

(三)人际关系满意度 233

二、时间使用与休闲行为观念 234

第二节 购买心理与行为 236

一、各民族的购买倾向 238

二、城乡居民的购买倾向差异 240

三、各民族的具体购买行为及其动机 242

四、消费者权益意识 244

第九章 各民族的经济道德心理 246

第一节 经济道德心理 246

一、对商业活动的道德评价 247

二、亲情与利益 251

第二节 公益和利他行为 254

一、对公益行为的态度 254

二、利他行为 259

第三节 几种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 261

一、懒惰 261

二、嫉妒 263

(一)对收入的嫉妒 265

(二)对地位和声望的嫉妒 268

三、兼职 270

第十章 经济归因和移居的社会心理分析 274

第一节 经济成功归因与脱贫信心 274

一、经济成功归因倾向 274

(一)经济成功归因的民族差异 275

(二)经济成功归因的城乡差异 277

(三)经济成功归因与收入水平的关系 277

二、对他人富裕或富有的归因 279

(一)各民族对他人富裕的归因和羡慕心理 280

(二)对他人富裕归因的性别与地域差异 282

(三)收入水平对富裕归因的影响 282

三、脱贫信心 285

(一)脱贫信心的民族差异 285

(二)脱贫信心的性别差异 287

(三)脱贫信心的地域差异 287

(四)收入水平对脱贫信心的影响 288

第二节 移居倾向 293

一、移居倾向的民族特征 294

二、移居倾向的城乡差异 296

三、移居倾向的年龄差异 299

第三节 对待外出务工的态度 301

一、各民族对外出务工的态度 302

二、性别和婚姻对务工评价的影响 304

三、城乡居民对务工评价的差异 305

四、对务工评价的职业差异 308

第十一章 经济心理的嬗变 312

第一节 广西各民族经济心理的基本特征 312

一、广西各民族经济心理的共同点 312

二、广西各民族经济心理的差异 313

第二节 广西各民族经济心理嬗变的基本趋势 316

一、重农价值观向农商并重或重商轻农价值观的转变 316

二、民族经济价值观的平缓变迁 317

三、经济动机变迁呈现急剧变化和多样化趋势 318

四、经济道德心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过渡 319

五、民族经济心理嬗变过程的差异 320

第三节 民族经济心理嬗变的社会文化背景 320

一、传统文化和文化交流对民族经济心理的影响 320

(一)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经济心理的影响 320

(二)人文地理和共同地域经济生活因素对民族经济心理的影响 321

二、社会变迁对民族经济心理的影响 324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民族心理嬗变过程的渗透与促进作用 325

(二)现代社会文化对民族经济心理的重塑 326

(三)民族经济心理变迁的未来趋势 328

附录一 经济心理调查问卷 332

附录二 经济心理调查访谈提纲 346

主要参考文献 348

后记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