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一、理论意义 1
二、现实意义 2
第二节 信用制度的概念界定 4
一、信用制度的一般概念 4
二、诚信、信誉与信用 5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7
一、国外研究情况 7
二、国内研究现状 8
第四节 全书分析框架 12
第五节 研究方法 13
第二章 西方信用制度的历史评价 15
第一节 信用制度的起源 15
一、非正式信用制度的起源 15
二、正式信用制度的起源 17
第二节 西方信用制度建设的历史演绎 18
一、征信机构的建立 18
二、信用管理机构的成立 19
三、信用法律的建立和完善 19
四、美国的消费信用制度 21
第三节 西方信用制度建设的主要特征 23
一、静态特征 23
二、动态特征 25
三、信用危机与信用制度的建立 28
第四节 西方信用制度建设的历史作用 31
第三章 中国信用制度建设的转轨背景 33
第一节 转轨经济是中国信用制度建设的时代背景 33
一、中国转轨经济的内涵 33
二、中国经济转轨的特征与经验 34
第二节 转轨经济:渐进式的制度变迁 35
一、转轨经济的实质 35
二、俄罗斯“休克疗法”的绩效 36
第三节 转轨经济的特征 38
一、新旧体制的摩擦 38
二、不同团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39
三、中国的贫富悬殊问题 42
四、中产阶层和“百年老店”的崛起 43
第四节 转轨时期信用制度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45
一、信用理念 45
二、经济发展状况 46
三、政府职能转变 46
四、产权改革深化 47
五、关系嵌入程度 47
六、法律体系建设 48
七、中介机构状况 48
第四章 经济发展状况与信用制度建设 50
第一节 国民收入水平与信用经济 50
一、人均GDP与信用经济的关系分析 50
二、中国人均GDP的现实考察 51
三、中国GDP高速增长的困惑 52
第二节 社会阶层结构与个人信用制度建设 54
一、社会阶层的划分 54
二、不同阶层的目标函数 56
三、不同阶层的信用行为特征 58
四、对特殊背景下履约主体履约倾向差异性的补充说明 61
第三节 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企业信用制度建设 64
一、企业的生命周期理论 64
二、中国企业的生命周期分析 65
三、企业生命周期短暂的博弈分析 67
第五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信用制度建设 70
第一节 转轨时期政府的主导作用 70
一、政府在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70
二、政府在信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71
三、政府在信用制度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72
第二节 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与取向 74
一、有限政府、政府干预和政府失灵 74
二、政府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76
三、政府职能转变的市场化取向 77
第三节 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信用行为特征 78
一、政策缺乏连续性和一致性 78
二、地方保护主义盛行 79
三、权力寻租现象严重 80
第四节 转型过程中政府的信用行为机理 82
一、目标多元化与政府的信用困境 82
二、委托代理目标偏离与政府信用行为扭曲 83
三、地方保护主义与政府信用博弈 85
第六章 产权制度改革与信用制度建设 87
第一节 产权制度改革与信用制度的绩效 87
一、影响信用制度的因素 87
二、产权是信用的基础 89
第二节 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质 91
第三节 产权制度改革与企业信用博弈 93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信用博弈分析 93
二、转轨期间企业的信用博弈分析 95
三、产权改革的悖论 100
第七章 关系嵌入性与信用制度建设 103
第一节 嵌人性视角的理论分析 103
一、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 103
二、嵌入性视角的提出 104
三、关系嵌入性的含义 104
四、社会关系网络与信用 105
第二节 关系嵌入与有中国特色的信用制度 106
一、关系嵌入的实质 106
二、关系嵌入的历史文化根源 108
三、关系嵌入符合中国人建立信任的行为模式 109
四、关系嵌入是信用交易信息不对称的结果 111
第三节 信用交易中的关系嵌入方式 112
一、情感型关系嵌入 112
二、工具型关系嵌入 113
三、混合型关系嵌入 114
第四节 关系嵌入对信用制度建设的影响 115
一、关系嵌入性的正面效应 116
二、关系嵌入性的负面效应 117
第八章 信用制度建设的制度设计和对策建议 120
第一节 依法治国 优化法制环境 120
一、修订现行法律 120
二、拟定新法 124
第二节 弘扬正气 倡导契约精神 126
第三节 深化产权改革 优化产权结构 128
第四节 夯实信用制度的经济基础 130
一、如何增加中产阶层的数量 130
二、如何延长民营企业的生命周期 131
第五节 建设开放、公正、法治的政府 132
一、应对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挑战,建设开放、透明的政府 132
二、摒弃特殊主义,建设公正的政府 133
三、消除人治影响,建设法治政府 134
第六节 建立严格的关系人回避和责任追究制度 134
一、建立关系人回避制度 135
二、强化责任追究制度 137
结语 139
附录 美国《公平信用报告法》 141
参考文献 202
后记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