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汉学到中国学 4
(一)近代大学建制与传统汉学的式微 4
(二)东京大学古典讲习科 9
(三)过渡期人才的学术成就 14
(四)东洋史、东洋学的建立 20
(五)史哲双星 28
(六)京都支那学 34
(七)京都学派及其学术特征 39
(八)汉学与中国学 52
二 从汉文到中国语 60
(一)借用、假名与和训 60
(二)近代大学中的“清语”教育 65
(三)善邻书院、东亚同文书院 69
(四)唐通事、旗人与外交官 72
(五)建立学科性中国语教育的时代学术背景 79
(六)教科书体系化与专业杂志 85
(七)中国语教育与近代中日关系 91
三 中日书籍交流 97
(一)近代以前的汉籍输入日本 97
(二)近代以来日人来华访书述略 105
(三)近代日人访书的特点 126
(四)董康的日本访书 131
四 日本中国学家例话 147
(一)林泰辅(1854—1922) 147
(二)冈仓天心(1862—1913) 153
(三)白鸟库吉(1865—1942) 161
(四)内藤湖南(1866—1934) 166
(五)服部宇之吉(1867—1939) 172
(六)藤田丰八(1869—1928) 176
(七)桑原隲藏(1871—1931) 182
(八)吉川幸次郎(1904—1980) 190
(九)高仓正三(1914—1941) 198
五 近代日本的中国观 206
(一)西方的“中国文明停滞论” 206
(二)福泽谕吉的“脱亚论” 213
(三)桑原隲藏的中国论述 216
(四)“亚细亚主义”社团与理论 224
(五)冈仓天心的“亚洲一体”论 228
(六)内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说” 235
(七)宫崎市定的“朴素主义”和“文明主义” 241
(八)一个记者笔下的近代中国 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