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交往生活的公共性转变 1
第一章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历史变迁 29
第一节 乡土与村社社会 31
第二节 土地与农民的结合:户籍制度的历史 39
第三节 农民与身份制度 50
第四节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变迁:19世纪 61
第五节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变迁:清末民初 67
第六节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变迁:1949~1979 70
第七节 村社社会与身份制度的变迁:1979年以后 75
第二章 宪政、民主与公民 83
第一节 村社社会的公共生活架构 85
第二节 公民和公民地位 90
第三节 国民程度问题:梁启超与宪政启蒙 97
第四节 士绅与乡村自治 102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民主观 110
第六节 人民、公民与权利 118
第七节 新近的村民自治组织:背景与发展 124
第八节 孕生中的公民社会 130
第三章 国家与社会之间——重叠交错的中间领域 141
第一节 哈贝马斯与“市民公共领域” 143
第二节 研究的起点 152
第三节 村社社会的私人性与代表的公共性 161
第四节 未充分发育的文学公共领域 169
第五节 未充分发育的文学公共领域(续) 175
第六节 清末乡镇:管理型公共事务领域 187
第七节 1949年以后的乡村:中间性领域的变迁 194
第八节 城市中的中间性地带:单位、社区、社团 202
第四章 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 213
第一节 儒家伦理与今日之公共生活问题 215
第二节 私人交往与公共交往 225
第三节 何谓公民伦理 238
第四节 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 248
第五节 “做人”:日常语言中的私人交往伦理观念 260
第六节 “做事”:日常语言中的朦胧的公共交往伦理观念 273
参考文献 291
后记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