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赵授吉编著
  • 出 版 社: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3694084X
  • 页数:4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共3篇,21章。第一篇重点介绍了中西医人体生理脏腑功能;第二篇介绍中西医临床诊断的理论与方法;第三篇介绍呼吸消化循环造血神经系统多种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第一篇 人体生理 2

第一章 中医西医理论基础学 2

第一节 生理动态与生命活动 2

第二节 中医阴阳在细胞外环境、细胞内环境的动态 3

第三节 人体内物质转运与信息 3

第四节 人体内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和方式 3

第五节 刺激与反应 4

第六节 生物电 4

第七节 人体功能的自身调节 6

第八节 阴阳的概念 6

第九节 阴阳与人体生命哲理的剖析 7

第十节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阴阳五行学说 7

第十一节 阴阳五行在人体生理的具体表现 9

第二章 生命与生态 11

第一节 人体生命与自然 11

第二节 生殖 11

第三节 阴阳与男女胚胎生成 12

第三章 人体脏腑功能与自然环境变化关系 13

第一节 研究五脏的功能与自然环境在人体医学的意义 13

第二节 论五脏六腑 14

第四章 中医生理 19

第一节 人体营卫、气血、津液三大生命物质生成及功能 19

第二节 精、气、血、神、津液在人体内的运动转化 20

第三节 血、脉、经络 20

第四节 奇经八脉 21

第二篇 症状与物理诊断 24

第五章 中西医临床症状学与诊断 24

第一节 中西医临床诊断的依据 24

第二节 自然六淫、条件反射对人体产生的效应 24

第六章 中医六经、四诊、八纲在临床诊断的具体运用 27

第一节 六经的区分和辨证在临床的运用 27

第二节 六经八纲在疾病诊断的指导作用 27

第三节 八纲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分析 27

第七章 症状与物理诊断 29

第一节 四诊 29

第二节 望、闻、问、触、叩、听水肿性疾病性质及病理病因 54

第三节 问腹痛、腹泻 55

第四节 呕血、咯血与便血的望闻问切 56

第五节 黄疸发生的部位、时间与黄疸性疾病的关系 57

第六节 昏迷性疾病与病理的因果关系 58

第七节 望、触、叩、听的临床应用 59

第八节 胸肺和胸膜的检查 62

第九节 心脏和心血管疾病的望诊与检查 67

第十节 心脏杂音与机理 76

第十一节 心脏各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78

第十二节 血管检查 80

第十三节 腹部检查 82

第十四节 肛门、直肠、外生殖器的望诊与检查 86

第十五节 运动系统的望、触、叩诊 87

第十六节 神经系统检查 88

第八章 人体经脉生成与脉象 91

第一节 经脉与脉象 91

第二节 中医辨证法临床的具体运用及意义 92

第三节 施治 94

第九章 药物的性能与治疗的关系 97

第一节 药物性能 97

第二节 中药的配伍用法及意义 98

第三节 药物的炮制及意义 99

第四节 配伍禁忌,相反相畏药 99

第五节 妊娠禁忌药物 100

第六节 施治方法与定方 100

第三篇 临床医学 102

第十章 传染病 102

第一节 传染病发病的各个阶段 102

第二节 六经在传染热性病演变过程中的临床分症及意义 102

第三节 论太阳病 103

第四节 论少阳病 104

第五节 论阳明病 105

第六节 论太阴病 106

第七节 论少阴病 107

第八节 论厥阴病 108

第十一章 中医对发热性传染病的研讨 109

第十二章 中西医对传染病的探讨 111

第一节 中西医论传染病 111

第二节 传染病的发病原理 111

第十三章 传染性疾病 114

第一节 病毒性感冒 114

第二节 出疹性病毒性疾病 123

一、麻疹 123

二、风疹 126

三、天花 127

四、水痘 131

五、带状疱疹 133

第三节 肠道病毒性疾病 134

肝炎 134

第四节 病毒性疾病 138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138

二、流行性腮腺炎 141

三、流行性出血热 142

四、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 151

第五节 立克氏体病 152

流行斑疹伤寒、地方性斑疹伤寒 152

第六节 细菌性疾病 155

一、败血症 155

二、急性扁桃体腺炎 158

三、猩红热 160

四、化脓性脑膜炎 162

五、流行脑脊髓膜炎 164

六、白喉 169

七、百日咳 172

八、伤寒、副伤寒 174

九、细菌性食物中毒 179

十、细菌性痢疾 181

十一、霍乱 186

十二、鼠疫 189

十三、布鲁氏菌病 192

十四、破伤风 194

十五、麻风病 197

十六、炭疽 200

十七、结核病 202

十八、霉菌病 205

十九、螺旋体病 207

回归热、雅司、母司、梅毒 207

钩端螺旋体病 209

第七节 原虫性疾病 212

一、阿米巴、阿米巴痢疾 212

二、疟疾 213

三、黑热病 216

四、梨形鞭毛虫 217

五、弓形体病 218

六、血吸虫病 219

七、绦虫病 223

第八节 胶原性疾病 224

一、类风湿病(痛风) 224

二、红斑性狼疮 226

三、硬皮病 230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233

第一节 急性支气管炎 234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239

第三节 支气管扩张 245

第四节 肺炎 247

第十五章 循环系统 251

第一节 心律失常 253

第二节 休克 256

第三节 动脉硬化 261

第四节 心绞痛 265

第五节 心肌梗塞 266

第六节 克山病 268

第七节 周围血管疾病 271

一、闭塞性动脉炎(无脉症) 271

二、肢端动脉痉挛病 273

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274

第八节 高血压病 276

第九节 风湿心脏病 280

第十节 心肌炎 285

第十一节 心内膜炎 289

第十六章 消化系统疾病 292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疾病与临床症状的分析 292

第二节 胃炎 293

第三节 腹泻 298

第四节 便秘 301

第五节 胃神经官能症 304

第六节 消化性溃疡(包括胃、十二指肠溃疡) 305

第七节 黄疸 309

第八节 肝昏迷 314

第九节 肝硬化 316

第十节 胆囊炎附胆结石 319

第十一节 胰腺炎 320

第十二节 肠梗阻 324

第十七章 泌尿系统疾病 329

第一节 肾小球肾炎 330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335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337

第四节 肾盂肾炎(包括急慢性膀胱炎及尿路感染) 345

第十八章 造血系统疾病 350

第一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351

第二节 白血病 353

第三节 白细胞减少(颗粒细胞缺乏症) 357

第四节 贫血 359

第十九章 出血性疾病 364

第一节 过敏性紫癜 364

第二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66

第三节 血友病 369

第二十章 内分泌 372

第一节 前(腺)垂体机能减退 373

第二节 后(神经)脑垂体机能减退——尿崩症 375

第三节 肾上腺病 377

一、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阿狄森氏病) 379

二、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 382

第四节 甲状腺病 385

一、甲状腺机能亢进 385

二、甲状腺机能减退 390

三、甲状腺炎 393

四、甲状旁腺素机能减退症 395

五、甲状旁腺素机能亢进症 397

第二十一章 性腺疾病 400

第一节 男性生殖腺机能减退症 400

第二节 女性经前期紧张症 402

第三节 绝经期综合征 403

第二十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 406

第一节 颅神经疾病 407

一、视神经炎 407

二、三叉神经痛 409

三、面神经炎 411

四、内耳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征) 413

五、进行性延髓麻痹 416

第二节 脊神经疾病 417

一、多发性脊神经炎 417

二、臂丛神经痛 420

三、坐骨神经痛 421

第三节 脊髓疾病 424

一、急性脊髓炎 424

二、脊髓压迫症 427

第四节 脑部疾病 429

一、头痛 429

二、癫狂、痉痫 433

三、脑血管意外 438

四、脑脓肿 443

五、脑积水 444

六、舞蹈病 446

第五节 肌肉疾病 448

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 448

二、重症肌无力 450

三、肌强直综合征 453

第六节 植物神经系统疾病 455

一、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455

二、原发性多汗症 456

三、神经、梅毒 457

第二十二章 精神疾病总论 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