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一、生命“自己”: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的本体特征 1
二、生命“链接”: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的阐释形态 9
三、生命“重构”:中国20世纪文学现代品格的当下镜像 13
第一章 观念新变 22
第一节 现代文学观的发生 22
一、“现代”概念界说 22
二、现代文学观的发生背景 24
三、现代文学观的基本内涵 27
第二节 现代文学观的转换模式 31
一、断裂与反传统 31
二、现代化与革命化 33
三、民族化与大众化 38
第三节 现代文学观的主流形态 41
一、现代文学观的大势所趋 41
二、影响和制约现代文学观演变的因子 43
三、现代文学观的主流形态 47
第二章 思潮嬗递 49
第一节 现代文学思潮的演变轨迹 49
一、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思潮 49
二、20世纪下半叶的文学思潮 52
三、20世纪90年代文学思潮状况 54
第二节 现代文学思潮的张力结构 57
一、“中外古今”的张力关系 57
二、“左中右”、“上下”的张力关系 60
三、“歌颂与暴露”的张力关系 64
第三节 现代文学思潮的矛盾运动 67
一、自由与规范:“一”与“多”的潮起潮落 67
二、促进与促退:文论与创作的平衡与失衡 71
三、相吸与相斥:不同思潮之间的融会与冲突 80
第三章 语言沿革 88
第一节 五四白话文理论 88
一、五四白话文 88
二、五四白话文与白话文学 94
第二节 语言转向:从文言到白话 98
一、五四白话文学运动与晚清白话文学运动 98
二、五四白话文运动与三四十年代大众语文运动 106
第三节 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 112
一、现代汉语的现代性 112
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 118
第四节 现代文化冲突与现代文学选择 124
一、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化冲突 124
二、现代汉语与现代文学选择 130
第五节 80年代新名词与90年代新话语 136
一、新名词与新话语作为历史现象 136
二、新名词与新话语作为语言现象 144
第四章 文体蜕变 153
第一节 文体与文体的蜕变 153
一、作为体裁的文体 153
二、近代文体改良 158
第二节 现代文体的建立 165
一、白话文学语体的确立 165
二、现代文体系统的蜕变(上) 173
三、现代文体系统的蜕变(中) 181
四、现代文体系统的蜕变(下) 198
第三节 现代文体范型的确立与流变 206
一、现代文体范型的确立 206
二、文体的归化与僵化 219
三、新时期文体意识的复苏和发展 226
第五章 风格竞妍 234
第一节 20世纪文学风格的发生和演进 234
一、主体性的确立与风格意识的自觉 234
二、从古典到现代:打破和谐 238
三、从个性的张扬到隐逸 243
四、新时期:回归与超越 251
第二节 崇高与悲剧的互动 256
一、时代激情与崇高的主旋律 256
二、批判理性与悲郁的文风 266
三、英雄主义及其反动 277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现代多元形态 283
一、唯美与优美 283
二、幽默与讽刺 287
三、焦灼与荒诞 294
四、浑融与消解 298
第六章 批评转型 302
第一节 现代转型的世纪性进程(上) 302
一、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古典形态 302
二、世纪之交文学理论批评的过渡性特征 305
三、五四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性勃兴 310
第二节 现代转型的世纪性进程(下) 314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的兴起与发展 314
二、新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多元开放局面 321
第三节 现代转型的总体性特征(上) 328
一、审美的社会价值论观念 328
二、注重主观选择的理论形态与批评类型 335
第四节 现代转型的总体性特征(下) 346
一、趋于科学化的思维方式与概念、范畴系统 346
二、多元共存、互补交融的两岸四地文学理论批评格局 353
第七章 通俗新质 365
第一节 通俗文学的现代品格 365
一、世俗理性 366
二、市场机制 368
三、读者至上 372
四、娱乐功能 378
五、传统创新 381
第二节 通俗文学的现代转型 384
一、疏离政治,强调消闲 385
二、超越传统,推陈出新 391
第三节 走向新时期的通俗文学 403
一、走向市场的通俗文学 403
二、“新武侠小说”的现代品格 406
三、“新言情小说”的现代品格 411
四、“王朔现象”的现代品格 421
第八章 中外遇合 431
第一节 面向世界的“拿来主义” 431
一、欧美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432
二、苏俄文学与20世纪中国文学 445
三、日本、印度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 458
第二节 立足本土的重新选择 466
一、儒家精神的现代转型 467
二、道家精神的现代转型 475
三、佛家精神的现代转型 480
第三节 重新发现的民族文化精神 487
一、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488
二、现代作家的选择性 491
三、现代文学的局限性 493
第九章 多元格局 495
第一节 围绕大陆的中心运动(1918~1949年) 496
一、白话文学、乡土文学、人民文学 496
二、反殖民、反封建和民族化、大众化的风格 498
三、战前、战后与南来作家 502
四、殖民环境中新文化的艰难成长 505
第二节 分途发展的板块运动(1950~1976年) 507
一、由政治文学、乡愁文学到新潮文学、通俗文学 507
二、现实性、现代性、本土性 509
三、政治文化与文学的独特发展 513
四、通俗文学、社会文学探索文学的三重格局 516
第三节 相互促进的交汇运动(1977~2000年) 519
一、复杂多元政治局势下文学的发展 519
二、民族性的凝聚与乡土性的变异 523
三、香港回归前后的文学发展态势 525
四、多维空间的形成与本土性的深化 527
第十章 反思阐释 533
第一节 现代性论争的演进 533
一、现代性讨论的文化背景与理论资源 533
二、现代性论争的发生 539
三、“现代性”问题的深入讨论和全面展开 544
第二节 “现代性”概念阐释 552
一、“现代性”词源 553
二、“现代性”内涵 554
三、两种现代性 558
四、“现代性”辨析 561
第三节 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讨论 566
一、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大讨论 566
二、超越“现代性”研究范式 575
后记 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