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一、关于社会思想 1
二、社会思想与社会学思想 4
三、社会思想史的学科性质 6
四、写作思路 10
第二章 老子的社会思想 13
一、“自然”和“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道及其社会意义 13
二、“无欲”、“愚民”和“小国寡民” 22
三、不争——老子社会治理的根本原则 31
第三章 孔子的社会思想 39
一、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孔子社会思想的核心 39
二、也释“民无信不立” 46
三、“大同”是孔子的社会理想吗? 55
第四章 墨子的社会思想 63
一、兼爱交利 63
二、节用思想 72
三、尚贤、尚同思想 79
第五章 杨子的社会思想 88
一、杨子的影响 88
二、主要的社会思想 90
三、杨子社会思想的意义 98
第六章 孟子的社会思想 101
一、人性论与平等观 101
二、仁政思想的实质 108
三、孟子具有民主、民权思想吗? 117
(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7
(二)“国人皆曰&” 119
(三)“天与之,人与之” 122
(四)“诛一夫”等 125
第七章 庄子的社会思想 129
一、庄子的“彼此是非”论 129
二、坐忘与顺世——庄子的通向自由之路 139
三、“无为不治” 145
第八章 荀子的社会思想 153
一、天人关系观 153
(一)天的涵义 153
(二)“明于天人之分” 155
(三)“知天”与“不求知天” 158
(四)“制天命而用之” 159
二、人性思想及其社会论意义 161
(一)关于人性恶 161
(二)关于性与伪的关系 164
(三)圣人或圣王的作用 166
三、荀子礼治思想的实质 169
(一)礼义与等级 169
(二)如何看待荀子的民本思想? 173
(三)隆礼重法 177
第九章 韩非子的社会思想 183
一、人皆利己的“自为”人性论 183
二、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主集权思想 187
三、“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历史观 190
第十章 董仲舒的社会思想 194
一、“天人本不相远” 195
二、“任德而不任刑” 197
三、天子的主心骨地位 200
四、重振礼乐秩序 201
五、人性论 204
第十一章 王充的社会思想 207
一、“疾虚妄” 208
二、人生之际遇先天命定 213
三、社会之治乱“历数”决定 218
四、盛赞当下社会 222
第十二章 魏晋玄学家的社会思想 225
一、玄学兴起与社会的失范互为因果 225
二、玄学家基本的社会人生取向 230
(一)无为而治 230
(二)精神超越 232
三、超越社会还回到社会 234
第十三章 中国佛教的社会思想 238
一、社会变化与社会稳定 239
二、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 241
三、出世与入世 244
四、反对等级制度,提倡社会平等 247
第十四章 王安石的社会思想 251
一、王安石改革思想的切入点——人 251
二、人的问题的四个环节——教、养、取、任 255
三、只有改革的抱负是不够的 262
第十五章 朱熹的社会思想 267
一、理一分殊与社会关系 268
(一)社会的宇宙论根源 268
(二)伦理等差型社会关系 269
(三)和谐的社会理想 271
二、理欲之辩与社会正义和社会治理 272
(一)社会的正义原则 272
(二)社会变革 275
(三)以德治政 276
三、社会稳定与社会救济保障思想 278
(一)政府减免荒年捐税,以舒民困 278
(二)维护荒年粮食交易秩序,打击奸商投机,保护正当商人利益,广开民间救济渠道 279
(三)促进救济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建立社仓制度,增强社会自救保障能力 280
第十六章 黄宗羲的社会思想 282
一、民主思想 282
(一)“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282
(二)“官者,分身之君也” 286
(三)“天下之法”与“一家之法” 289
(四)“公其非是于学校” 291
二、经济思想 294
(一)田税 294
(二)货币 298
(三)工商皆本,剪除陋习 300
第十七章 孙中山的社会思想 303
一、三民主义总论 304
二、民族主义与国家独立 306
三、民权主义与民主政治 310
四、民生主义与人民生活 313
五、革命与社会进步 318
第十八章 鲁迅的社会思想 323
一、进化论、阶级论及其他 323
二、鲁迅是如何看待个人与人民大众的关系的 333
三、革命观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