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按摩可以治百病 1
第一节 中医诊治疾病的方法 3
引起疾病的原因 3
四诊 4
八纲 4
第二节 按摩治病的原理与作用 6
调整阴阳 7
疏通经络 7
调和营卫 7
补虚泄实 7
活血化淤 8
理筋整复 8
第三节 按摩治疗原则 9
按摩治疗原则 9
选穴处方原则 10
按摩治病的次数与补泄 11
第四节 按摩的适应症与注意事项 12
按摩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12
按摩的注意事项 13
出现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 13
第二章 按摩常用手法 15
第一节 推法 18
第二节 拿法 21
第三节 按法 22
第四节 摩法 24
第五节 捏法 26
第六节 揉法 27
第七节 搓法 29
第八节 摇法 30
第九节 抖法 33
第十节 弹法 35
第十一节 滚法 36
第十二节 拍法 38
第十三节 刮法 39
第十四节 掐法 40
第十五节 叩击法 41
第十六节 拔伸法 43
第十七节 点按穴位法 46
第三章 经络分布与主治病症 49
第一节 什么是经络 51
经络系统的组成 51
经络的作用 53
第二节 经络的循行与病症表现 55
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走向和主治病症 55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和病症 60
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和病症 62
第四章 腧穴取穴定位及所治疗的病症 65
第一节 十二经脉上的穴位与所主病症 67
手太阴肺经(11穴) 68
手少阴心经(9穴) 74
手阳明大肠经(20穴) 79
手太阳小肠经(19穴) 90
手少阳三焦经(23穴) 99
手厥阴心包经(9穴) 110
足太阴脾经(21穴) 115
足少阴肾经(27穴) 125
足阳明胃经(45穴) 138
足太阳膀胱经(67穴) 158
足少阳胆经(44穴) 186
足厥阴肝经(14穴) 206
第二节 奇经八脉上的穴位及其所主病症 215
任脉(24穴) 216
督脉(28穴) 226
冲脉 237
带脉 237
阴维脉 238
阳维脉 238
阴跷脉 238
阳跷脉 238
第三节 十五络脉上的穴位及其所主病症 239
手太阴络脉——列缺 239
手少阴心经络脉——通里 240
手厥阴心包经络脉——内关 240
手太阳小肠经络脉——支正 240
手阳明大肠经络脉——偏历 240
手少阳三焦经络脉——外关 240
足太阳膀胱经络脉——飞扬 241
足少阳胆经络脉——光明 241
足阳明胃经络脉——丰隆 241
足太阴络脉——公孙 241
足少阴络脉——大钟 241
足厥阴肝经络脉——蠡沟 242
任脉之别络——尾翳 242
督脉之别络——长强 242
脾之大络——大包 242
第四节 经外奇穴 243
头面部(12穴) 243
躯干部(11穴) 247
四肢部(20穴) 250
第五章 内科常见病症按摩法 257
感冒 259
头痛 262
失眠 265
支气管哮喘 267
肺结核 269
高血压 271
低血压 274
心脏神经官能症 275
心绞痛(冠心痛、心律失常、怔忡、心悸) 276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 279
慢性胃炎 280
胃下垂 282
溃疡性结肠炎 284
肝硬化 286
慢性胆囊炎 288
便秘 289
糖尿病 291
尿频、尿失禁 293
阳痿 295
肥胖病 296
神经衰弱 298
半身不遂 300
面神经麻痹 302
三叉神经痛 304
坐骨神经痛 305
癔病(歇斯底里) 307
痿症 309
癫痫 311
第六章 外科常见病症按摩法 315
颈椎病 317
肩关节周围炎 318
急性腰肌扭伤(损伤) 320
腰椎间盘突出症 321
足跟痛 322
第七章 五官科常见病症按摩法 325
牙痛 327
咽喉炎 327
口疮 329
慢性鼻炎 330
鼻衄 331
耳鸣、耳聋 333
内耳眩晕症 334
近视眼 336
青光眼 337
夜盲 338
白内障 340
视神经炎症 341
眼睑下垂 342
迎风流泪 344
第八章 妇科常见病症按摩法 345
痛经 347
闭经 348
功能性子宫出血(崩漏) 350
带下 352
盆腔炎 353
不孕症 355
子宫内膜异位症 356
子宫脱垂 358
妊娠呕吐 359
流产 361
产后腹痛 362
产后乳汁不足 363
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364
更年期综合征 366
第九章 儿科常见病症按摩法 369
小儿发热 371
小儿感冒 372
百日咳 374
厌食 375
疳症 377
消化不良 379
小儿便秘 380
小儿疝气 382
小儿脱肛 383
小儿夜啼 384
小儿脑性瘫痪 386
小儿麻痹后遗症 388
小儿斜颈 390
佝偻病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