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上编 15
第一章 两宋以前孟学的演进 15
第一节 先秦 孟子的自尊与外界的冷漠 15
第二节 两汉 孟荀齐号与孔孟一体 20
一、《孟子》列于学官,置传记博士 21
二、汉代出现注解《孟子》的专著 23
三、“孟荀齐号”的逐步消解与孔孟模式的渐趋成形 23
四、孟子学说成为汉代思想家的理论资源 30
第三节 魏晋至隋 孟学的湮沉 37
第四节 唐代 宋代孟学升格的前驱 39
第二章 两宋时期 孟子的升格运动 48
第一节 孟子道统地位的确立 48
第二节 孟子受封袭爵 53
第三节 《孟子》立于学官,升为“兼经” 55
第四节 《孟子》合入“四书”、“十三经” 57
第五节 两宋帝王与孟子 64
第三章 两宋孟子升格的内外缘由 69
第一节 重振儒学 69
一、儒学困境 69
二、孟子对宋儒排击佛老的方法论启示 72
三、孟子对宋儒排击佛老的思想支持 87
第二节 宋人尊崇《中庸》的延伸 98
一、《中庸》学之兴起 98
二、思孟一体 104
三、思孟歧异 110
四、思孟学说与原始儒学的理论转型 113
第三节 宋人对孟子王道论的选择 126
一、重生,立善法,行井田 127
二、“以小事大”以保其国 130
第四章 两宋非孟思潮 139
第一节 孟子不能续道统 140
一、孟子悖逆孔子君臣之道,不能续道统 140
二、孟子轻慢孔子“六经”,不能续道统 149
三、孟子未得孔子真意,不能续道统 150
第二节 孟子心性善说无验 154
第三节 孟子仁政说迂阔、足惮 161
第四节 孟子“辟异端”失于太过 165
一、孟子斥陈仲子失于不“探其情” 165
二、孟子辟杨墨失于“不知道” 166
三、孟子斥许行失于苛责 169
第五节 两宋非孟思潮原因探考 170
一、李觏非孟,自由的学术批评 172
二、司马光疑孟,政治之争与学术抉择 176
三、叶适非孟,学派之争与学术抉择 180
第六节 两宋非孟思潮遭遇回击 183
一、胡宏对疑孟者的回击 184
二、张九成对非孟者的回击 188
三、余允文对非孟者的回击 190
下编 203
第五章 孟子人性论在宋代的走向 203
第一节 性无善无恶 207
一、性之善恶不必究 207
二、善为情、为习,非性 208
三、善是“故”,非性 212
四、善为叹美之辞,非性 216
第二节 孟子人性论在北宋的发展 220
一、孟子的人性善,即孔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 220
二、“以利为本”,故性为善 222
三、性即理,故性为善 224
第三节 孟子人性论在南宋的走向 234
一、本体之性为善,染习之性有善有不善 234
二、性为善,太极即性 240
三、性为善,万理具于性 244
四、性本善,气习使人异 248
五、孟子言性即理,然欠说气禀 250
六、孟子专言性善乃推其本然 260
七、本心善,物欲恶 262
第六章 孟子“浩然之气”论在宋代的走向 269
第一节 孟子“浩然之气”论 269
第二节 “浩然之气”乃实有 278
一、“浩然之气”有形而莫能状 278
二、“浩然之气”乃天地正气 281
三、“浩然之气”,“诚之异名” 285
第三节 集义养气 288
一、克己绝四以集义 289
二、持敬是体,集义为用 291
三、力行当行,纯一其思 294
四、积众义,循天理 295
五、与义杂生,“必有事”则“必有福” 297
六、积善以集义,去私意而勿助长 299
第四节 持志养气 303
一、志御气,守其志 303
二、志气交相胜,立心立志 304
三、志气内外交相养 307
四、立志先立其大 312
第五节 知言养气 314
第七章 王道回响 321
第一节 王霸之辨 322
一、王霸用同而名异 323
二、王道尽天道,霸道用私心 327
三、王道无所为,霸道有所为 329
四、王道行至诚,霸道假智术 331
五、王道至诚行仁,霸道暂假暂归 335
六、王霸之异,困知勉行与时措之宜之分 337
七、王霸之异,无意与有意之分 339
第二节 复行井田 344
一、孟子井田说及其内在矛盾 344
二、复行井田在复其道 350
三、复行井田则人尽其力、地尽其利 352
四、君仁臣贤,则井田易行 356
五、井田,万世可行 359
六、井田涵育民心,便于征兵 362
七、孟子论井田,推旧为新 365
第三节 民本余蕴 372
一、以民为先,以民为主 376
二、与民所欲,制民之欲 383
三、与民同乐,天理战胜人欲 389
四、君臣之间 395
结束语 413
附录 429
一、宋代研究、评论孟子的专著及文章 429
二、参考文献 434
后记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