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的必要性 1
二、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3
三、主要研究特色 4
第二章 区域环境地质 6
第一节 地形地貌及气象 6
一、地形地貌 6
二、气象 9
第二节 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 12
一、区域地质 12
二、构造 14
三、地震 15
第三节 水文地质 16
一、小清河南浅层地下淡水 18
二、沿黄河地带浅层地下淡水 19
三、中深层地下淡水 19
四、深层地下淡水 20
五、浅层地下卤水 20
六、深层地下卤水 21
第四节 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 21
一、工程地质分区 22
二、地基承载力 25
三、液化砂土 26
四、软土 29
五、盐渍土 30
第三章 海岸带侵蚀模式研究 32
第一节 海岸带主要特征 32
一、概述 32
二、潮波和潮流特征 32
三、波浪特征 34
四、沉积环境类型 34
五、水下三角洲的海岸作用 34
第二节 海岸带历史变迁 35
第三节 RS和GIS集成应用分析研究海岸带变迁 35
一、刁口段海岸带演化 37
二、黄河港段海岸带变迁 38
三、河口段海岸带变迁 39
第四节 海岸稳定性综合评价 42
一、海岸侵蚀速率估计 42
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42
第五节 海岸侵蚀预测分析 44
一、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海岸侵蚀预测的可行性 44
二、海岸侵蚀预测回归模型 45
第六节 海岸的侵蚀及模式 49
一、侵蚀的地质地貌特征 49
二、侵蚀速率 49
三、侵蚀因素 49
四、侵蚀与岩性的关系 50
五、侵蚀模式 50
第七节 海岸的淤积及侵蚀面积变化对比 51
第四章 水土体石油污染评价与模式研究 53
第一节 水体的石油污染 53
一、主要的污染部门及排污种类 53
二、纳污水体基本情况 56
三、水体环境质量评价 56
第二节 土体的石油污染 62
一、土体石油污染源的结构分析 62
二、区内土体石油污染现状评价 64
第三节 水土体石油污染治理情况 66
第五章 农业生态地质研究 68
第一节 土壤元素地球化学背景特征 68
一、主要生物必需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变化 71
二、元素有效态的平均含量与变化 76
三、有害元素的平均含量与变化 79
四、土壤可溶性盐类含量 81
第二节 生态农业地质类型 82
一、均质类 82
二、夹层类 82
三、体层类 83
四、底层类 83
五、小结 84
第六章 地下水环境问题研究 86
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开采状况 86
一、浅层地下水 86
二、深层地下水 87
第二节 水位动态监测与研究 87
一、浅层地下水动态 87
二、深层地下水水位动态 88
第三节 水化学动态监测与研究 88
一、浅层地下水 88
二、深层地下水 92
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及其研究 92
一、淄河沿岸 92
二、小清河沿岸 97
三、其他地段地下水 98
第五节 咸水入侵研究 98
一、咸水入侵的区域 98
二、咸水入侵的成因 100
三、井灌区开采历史与现状 100
四、咸水入侵调查 105
五、咸水入侵评价 108
六、咸水入侵趋势分析 109
七、咸水入侵趋势在不同开采条件下的预测 112
第六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118
一、浅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119
二、深层地下水开发利用规划 120
第七章 地热资源综合分析 121
第一节 遥感地热地质解译 121
第二节 地温场特征 121
一、水平变化特征 121
二、垂直变化特征 122
第三节 地下热水动态特征 122
第四节 地热热储层 122
一、馆陶组热储层组 123
二、东营组热储层组 123
三、寒武-奥陶系热储层组 123
第五节 地下热水化学特征 123
一、水化学类型 124
二、微量元素 124
三、放射性 124
四、同位素 124
第六节 热储温度推算 125
第七节 地下热水形成条件 125
一、盖层 125
二、热储层 125
三、热源 126
四、地热水的补给来源 126
第八节 地热资源评价 126
一、地热能评价 126
二、地下热水资源量评价 127
三、地热水水质评价 127
四、热水水温利用评价 129
第九节 地热资源保护与环境影响评价 129
一、资源保护 129
二、环境影响评价 129
第八章 地学旅游综合资源 131
第一节 区域旅游地学资源 131
一、古代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顶点河流地貌景观 131
二、黄河胜利大桥处河流地貌景观 131
三、三角洲平原黄河故道、决口扇、贝壳堤地貌景观 132
第二节 石油、地热资源开发景观 132
第三节 海岸带地貌景观 133
第四节 地质遗迹景观 133
一、黄河故道区域 133
二、黄河口入海区域 134
第五节 地学旅游资源评价 135
一、典型性 135
二、稀有性 135
三、自然性及系统性 135
四、科普、科研价值 135
五、美学价值 136
第九章 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探讨 137
第一节 城市规划建设布局问题 137
一、中心城市规划区 137
二、河口次中心城规划区和潜在城镇区 137
三、西部利津县城中心城 138
四、南部广饶县城中心城 139
第二节 土壤盐碱化问题 139
一、控制地下水位 139
二、改善土壤结构 140
第三节 水资源紧缺问题 140
一、引黄、蓄水工程措施 140
二、节水工程措施 141
三、通过人工调蓄增加地下水可开采资源 141
四、其他水资源的利用 141
第四节 咸水入侵问题 142
一、井灌区地下水容忍超采方案 142
二、持续开采微咸水方案 143
第五节 海岸侵蚀问题 143
一、护岸方法 143
二、工字形钢筋混凝土块护岸 144
三、植被护岸 144
第六节 石油污染防治问题 144
第七节 生态农业布局问题 145
一、滨海滩涂养殖区 145
二、自然生态保护区 146
三、草场封育与畜牧养殖区 146
四、生态林业区 147
五、盐渍土改良区 147
六、冬枣推广种植区 148
第八节 地热资源开发问题 148
第九节 地质旅游开发问题 151
参考文献 155
附图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