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 1
从团结中西医与中医进修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谈到中医学术系统问题(1953年) 1
试讨论“中医治疗体系”中的几点基本认识(1955年) 9
关于学习《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几点基本概念(1955年) 27
试论祖国医学中“神”的基本涵义及其在临床运用上的一般规律(1960年) 46
论中医学的整体观(1976年) 57
谈中医学中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临床辨证施治中的具体运用(1976年) 77
谈病机十九条的基本精神及其在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1978年) 125
介绍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1979年) 172
谈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影响(1980年) 202
论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产生的物质基础(1984年) 235
论中医学对急性传染病的一般认识——兼评伤寒与温病学派之争(1984年) 260
论《伤寒论》中的辨病辨证及其相互关系问题(1986年) 346
谈中医理论体系的发展(1994年) 359
临床研究 369
治疗大叶性肺炎的一点经验和体会(1959年) 369
谈辨证论治的基本精神及其在临床运用中的步骤和方法(1977年) 374
中医临床治疗八法整理研究(1980年) 383
谈我对肝炎的认识及临床诊断治疗经验(1981年) 416
谈中医对肝硬化腹水的一般认识和我在临床上对本病诊断治疗中的一点粗浅体会(1981年) 420
论辨证论治的步骤和方法问题(1984年) 428
治疗肝病系列经验方六首(1990年) 445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临床诊治经验研究(1990年) 453
医案医话 529
迁延性慢性肝炎的诊治(1977年) 529
关于“上工治未病”(1980年) 535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释(1980年) 539
治病必求于本(1980年) 542
哮喘病案分析(1981年) 548
养阴经验介绍(1981年) 551
谈辨证论治中的时间定位诊断问题(1981年) 565
治早泄、阳痿要慎用壮阳药(1981年) 569
关于掌握分寸问题(1981年) 571
谈“神”(1981年) 573
浅谈“象”和“藏象”(1981年) 577
谈我对升麻的认识及临床运用经验(1981年) 582
评“肾无泻法”(1981年) 588
辨治“瘀血”的经验(1981年) 590
略谈对《难经》阴阳脉的理解和运用(1981年) 596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1982年) 599
谈脾胃阴虚(1982年) 603
谈“虚而相并”(1982年) 607
尿血、血淋治验(1982年) 611
“辨证论治七步法”的临床运用——重症肌无力治验(1982年) 614
辨治出血证的经验(1982年) 621
谈弦脉(1983年) 627
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经验(1983年) 629
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的经验(1983年) 636
谈《内经》中“尺”字的涵义及其临床运用(1984年) 642
“候之所始,道之所生”——谈中医学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1988年) 645
商榷文字·杂文 648
目前中医界一个最大的危机——一般人所谓的中医科学化(1944年) 648
读“与张简斋先生论阴阳”一文后之商榷(1945年) 651
我对“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认识(1955年) 655
用砒治疗哮喘的我见(1956年) 662
再谈“砒对支气管哮喘之特殊疗效”问题(1957年) 664
反对抛开中医理论进行中医研究工作(1957年) 668
评五行学说及其对中医学正反两方面的影响(1976年) 674
回首学医四十年(1981年) 700
以提高疗效为中心,加强中医临床研究工作(1984年) 712
对中医改革工作的几点意见(1984年) 715
关于中医现代化问题——与印会河先生商榷(1985年) 724
谈中医研究工作中的传统方法研究问题(1988年) 730
谈中医药的科技优势及主攻方向——为《中医药科技优势论证会》所作的书面发言提纲(1989年) 739
我的经历(1991年) 743
附:承前启后 卫道创新——纪念中医学家方药中先生辞世十周年(2005年) 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