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门 1
病机 1
中风内经始论 1
风分中腑中脏中经之异 2
气中论 3
风非外来本气自病 3
湿病似中风 3
风本于热 4
内因似中风 4
四肢不举有虚有实 6
中风不当与痿证同治 6
痓证类风 7
治法 7
戴人汗吐下三法治风 7
中风先调其气 7
治中风宜先逐痰 8
治中风不可下 8
治风不可利小便 8
丹溪治法 8
诸家治证 9
中风不治之证 11
脉候 11
药方 11
通治风证诸剂 11
发表诸剂 19
攻里诸剂 22
发表攻里诸剂 23
吐剂 24
理气诸剂 25
理血诸剂 26
豁痰诸剂 27
治虚寒剂 29
易简诸方 30
灸法 33
〔附〕养生导引法 34
中风临床新用 35
伤风门 38
病机叙论 38
伤风亦有六经传变 38
伤风之证有二因 38
治法 38
伤风表虚当固卫气 38
陈无择分六经用药例 39
脉候 39
药方 39
六经分治例 39
辛温解表剂 39
辛平解表剂 40
辛凉解表剂 41
解表攻里剂 41
伤风临床新用 41
痹证门 43
病机 43
五痹病机内经叙论 43
五痹五脏证因不同 43
痹证有感于六腑之异 44
痹证不出风寒湿三气所因 44
治法 45
风痿痹三证相类治法不同 45
治痹当审虚实浅深 45
脉候 45
药方 45
五痹通用诸剂 45
发表诸剂 48
温经胜湿诸剂 治寒气胜者为痛痹 49
治痹疏痰诸剂 51
脉痹 52
胸痹 53
胞痹 53
肠痹 53
筋痹 54
皮痹 54
热痹 54
冷痹 55
心痹 55
肝痹 55
脾痹 55
肺痹 56
肾痹 56
易简诸方 56
〔附〕导引法 57
痹证临床新用 57
历节风门 60
病机 60
历节风因虚而得 60
历节风有痰气阻碍 60
治法 60
历节风审风寒湿痰流注分治 60
脉候 61
药方 61
通治白虎历节风剂 61
驱风散寒诸剂 63
渗湿逐痰诸剂 63
易简诸方 64
〔附〕鹤膝风 65
药方 65
易简方 65
历节临床新用 66
伤寒补遗 68
昼夜偏剧 68
饮酒复剧 68
瘥后昏沉 68
坏证 69
不仁 69
火邪 69
循衣摸床 70
直视 70
遗尿 70
下脓血 71
伤寒十劝 71
伤寒禁忌 73
陶氏伤寒十四法 73
伤寒死候 75
伤寒刺灸 《保命集》 77
伤寒诸证所属 78
暑证门 80
病机 80
暑证叙论 80
暑证有中伤感之分 80
暑伤五脏证治异同 80
伤暑有八证 81
有中暑中热之异 81
脉候 81
治法 81
治暑宜补元气为主清利次之 82
辨夏月伏阴在内用大顺散二者之疑 82
药方 82
清暑益气剂 82
清暑诸剂 83
消暑导湿剂 84
温中理脾剂 84
易简诸方 85
暑证临床新用 86
湿证门 88
病机 88
内经叙论 88
湿病多为脾虚所致 89
湿证要分表里上下四证 89
脉候 89
治法 90
治湿以理脾清热分利小便为主 90
治湿不宜太汗及热药 90
湿证不可作中风治 90
因证裁方 91
药方 92
通治湿剂 92
清利诸剂 92
表散升上剂 93
温散诸剂 94
疏里攻下剂 94
易简诸方 94
湿证临床新用 95
疸证门 98
病机叙论 98
黄疸病大法有五 98
疸证以湿热为源 99
内伤发黄 99
脉候 99
伤寒阴阳证发黄详见本门 99
治法 99
治黄疸用子和三法分表里极效 99
治黄疸必利小水为捷径 100
不治证 100
药方 100
通治疸证方 100
黄汗 102
黄疸 102
酒疸 103
谷疸 104
女劳疸 104
食劳疳黄疸 104
疸证久为寒变治验 105
黑疸 106
易简诸方 106
黄肿病 107
疸证临床新用 108
燥证门 110
病机叙论 110
燥以风热为原 110
燥因血少肾水不足 110
脉候 111
治法 111
治燥以滋阴养血为本 111
治燥用风热药不可太过 111
药方 112
养血润燥剂 112
治风燥剂 113
燥证临床新用 114
火证门 117
病机叙论 117
火有君相五志之异 118
相火动为诸证 118
脉候 120
治法 121
治热不衰当求其属 121
火有微甚治有逆从 121
火有虚实治有补泻 121
火有君相脏腑分治之宜 122
子和汗吐下三法治积火 122
药方 124
积热门 129
病机叙论 129
经有内热外热之异 131
热有在气在血之分 131
热证病机不外三家之旨 131
积热有渐 132
脉候 133
治法 134
治热有表里之分 134
治热有补血补气之宜 134
虚热发汗之戒 134
五脏热治 134
丹溪治义 136
药方 136
通治诸经积热之剂 136
解表热剂 138
攻里热诸剂 139
兼退表里热诸剂 139
清气分热剂 140
凉血分热剂 140
清镇安神剂 140
内伤虚热剂 140
滋阴退热剂 141
卫生易简方 141
积热证临床新用 141
痼冷门 144
病机叙论 144
痼冷为阳气衰弱而脾胃虚 145
痼冷证多吐泻而饮食不化 146
脉候 146
治法 146
阳虚生外寒者从丹溪治法 146
痼冷者贵乎温补不可太刚 147
药方 147
灸法 150
易简方 151
脾胃门 152
病机 152
内经叙论 152
东垣论五脏六腑皆主于脾胃脾胃虚则俱病 153
张仲景着外感伤寒深知脾胃元气之旨 153
东垣脾胃胜衰论 154
东垣述内经仲景所说脾胃论 157
脉候 159
治法 160
治诸病以气为主主虚则客邪不退 160
治脾胃病兼治各经 160
东垣用药宜禁论 161
饮食所伤论 163
饮食所伤当审寒热虚实治之 163
饮食所伤虚者不可峻用汤剂 164
伤寒证有似外感 165
伤酒病须发汗利小水二者兼治 165
伤食证唯身不痛 165
治饮食所伤当各求其类 165
四脏相乘正治论 166
医案 167
药方 167
论枳术丸 172
脾胃病临床新用 177
倦怠嗜卧门 180
病机 180
倦怠嗜卧有久暂之殊 180
脉候 180
药方 180
内伤门 182
病机 182
内伤叙论 182
内伤病本乎脾胃 184
论内伤悉因饮食劳倦始为热中 184
论劳倦伤脾则兼胃为病 185
内伤元气不足诸病所生 185
辨内伤诸证与外感不同 186
辨寒热 187
辨外感八风之邪 189
辨口鼻以分内外 189
辨手背手心 190
辨气少气盛 190
辨头痛 190
辨筋骨四肢 190
辨渴与不渴 191
辨恶食与不恶食 191
脉候 191
治法 192
劳役受病表虚证不可作表实治之 192
内伤饮食用药所宜所禁 192
药方 195
倦怠嗜卧证临床新用 201
呕吐哕门 203
病机 203
内经叙论 203
呕吐哕总为胃病 204
呕吐哕病属于三阳 204
吐分三焦气积寒 204
脉候 204
治法 205
治呕吐哕详虚实寒热四法 205
治呕吐哕须分新久 205
药方 207
通治呕吐剂 207
胃寒呕吐剂 208
胃中郁热呕吐剂 208
导痰消食剂 209
易简方 210
导引法 210
灸法 211
呕吐证临床新用 211
吞酸门 214
病机 214
吞酸叙论 214
以吞酸为寒之误 214
素问东垣丹溪谓吞酸之同异 215
脉候 215
治法 215
久病火郁吐酸宜辛温发散 215
新病吐酸当从寒味 215
药方 216
辛温发散剂 216
开郁之剂 216
治热作酸方剂 216
吐清水证 217
吞酸证临床新用 217
嘈杂门 220
病机 220
嘈杂为厚味太过 220
嘈杂乃火动其痰 220
脉候 220
治法 221
嘈杂不外痰火二字 221
药方 221
恶心证 222
药方 222
嗳气证 222
病机 222
运气所致噫气 222
嗳为脾胃之气不和有痰有火 223
脉候 223
药方 223
针灸法 223
嘈杂证临床新用 224
馨气证 226
病机 226
腹中窄狭证 226
病机 226
药方 227
善悲证 228
病机 228
悲属肺 228
药方 228
针灸法 228
善太息 229
病机 229
针灸法 229
瘟疫门 231
病机 231
瘟疫叙论 231
瘟疫传经与伤寒证同 231
病瘟劳役者难治 232
温病阴阳交者不治 232
瘟病阴阳易者不治 232
脉候 232
治法 233
瘟病发汗与伤寒不同 233
瘟病用三因治法权轻重用方最效 233
大头瘟候 233
虾蟆瘟候 234
药方 235
瘟疫通治剂 236
发表方 238
瘟毒发斑剂 239
瘟疫发黄剂亦可与伤寒发黄方参用 239
疫疠攻下剂 240
大头瘟附方 240
易简方 242
治瘟疫 呪法 242
瘟疫病临床新用 243
郁证门 244
病机 244
郁证叙论 244
诸病有郁治之可开 245
郁证大率有六 245
脉候 245
治法 246
经治五郁 246
久病者当兼解郁 246
郁为七情之病故病郁者十有八九 247
药方 247
医案 249
郁证临床新用 250
咳逆门 一名呃逆 253
病机 253
咳逆叙论 253
咳逆呃逆自有所别 253
咳呃与哕证不同 254
咳逆非哕故不从寒属火者多 254
咳逆哕有手足经标本之分 254
脉候 255
治法 255
治咳逆宜降火顺气为先 255
治咳逆甚者吐法速效 255
治验 256
药方 257
治咳逆清凉剂 257
咳逆温热剂 257
吐剂 258
易简诸方 259
嗅法 259
灸法 259
〔附〕梅核气证 260
病机 260
治方 260
咳逆证临床新用 260
嗝噎门 264
病机 264
嗝噎叙论 264
嗝噎为神思间病 264
嗝病生于血干 264
五嗝五噎总是七情之气郁于胃口而成 265
嗝噎病多属火与痰 265
三因五嗝五噎之分 265
脉候 266
治法 266
治嗝噎当顺气化痰 266
治嗝噎无用燥热药 267
不治证 267
药方 269
降气润下剂 271
卫生易简方 274
灸法 275
嗝噎证临床新用 275
翻胃门 277
病机 277
翻胃叙论 277
翻胃病先因湿热后变虚寒 277
脉候 278
治法 278
治翻胃先调气养胃 278
治翻胃有寒热之辨 278
药方 279
卫生易简方 284
灸法 285
痞满门 286
病机 286
痞满叙论 286
伤寒痞满要审下否 286
痞满属血不可专执于气 286
痞为热证 287
痞满乃土邪为病与胀满不同 287
脉候 287
治法 287
治痞满有虚实补泻之异 287
诸泻心汤有标本寒热之殊 288
痞满治例 288
治案 289
药方 289
痞满通用剂 289
治痞满理气诸剂 291
泻热散寒治痞诸方 291
易简诸方 294
痞满证临床新用 294
胀满门 296
病机 296
胀满叙论 296
胀满鼓胀乃病之新久轻重之名 296
胀满与水肿不同 297
胀满病多缘七情内伤劳倦饮食湿热所致 297
腹胀有寒湿及外感之殊 297
腹胀分三因 297
五脏各有胀 298
脉候 298
治法 298
治胀满宜理脾土养肺金 298
治腹胀有因利下之过 298
腹胀治法当察其所因 299
治案 299
药方 300
胀满通用调理诸剂 300
治胀满攻下剂 305
敷法 307
灸法 307
导引法 307
易简诸方 308
胀满证临床新用 308
痿证门 312
病机 312
痿证叙论 312
痿因肺热相传 312
五脏受热各为痿证 312
痿为内脏不足所致 312
痿为血少 313
脉候 313
治法 313
治痿当补脾清肺为要 313
治痿与治风痹不同 314
痿证当养血补气则脾实而肺清 314
药方 314
通治痿证剂 314
易简方 316
痿证临床新用 316
麻木证 兼风痹门,治世俗谓之麻痹是也。麻木者,即痹证中之不仁者也。 321
麻木叙论 321
脉候 321
治法 321
治麻木以疏导郁滞为先 321
药方 322
易简方 治遍身麻痺 323
麻木证临床新用 323
诸气门 326
病机 326
诸气叙论 326
九气动为诸病 327
气属阳动为火 328
脉候 328
治法 329
凡七情九气当以五行五志相胜治之 329
治气毋用辛热太过 329
辨气无补法之误 330
气病当审何经分治 330
药方 332
通治气剂 332
发散气剂 334
补气诸剂 334
消导破气剂 335
温气调中剂 335
破气攻下剂 336
涌剂 337
易简诸方 338
针灸法 338
气证临床新用 339
血证门 342
病机 342
血证叙论 342
吐血候 342
吐血后虚热胸中痞口燥候 343
呕血候 343
唾血候 343
舌上出血候 343
大便下血候 343
小便血候 343
九窍四肢出血候 344
汗血候 344
论吐衄血泄皆因火热所乘 344
血证有三因 344
吐呕唾血为内伤气逆所致者多 344
血属阴难成而易亏 345
衄血下血有伤寒失于发散热郁所致 346
脉候 346
治法 347
血证当分上下各经理治 347
药方 349
通治血剂 349
吐血诸剂 350
易简诸方 356
医案 356
衄血 用凉血行血为主,大法与吐血治同 357
易简诸方 358
止鼻衄歌 359
灸法止衄 359
蒸法 360
唾血 血随唾而出也。此血出于肾也 360
咯血 咯出血疙瘩也。痰中带血丝同 360
汗血 巢氏曰:肝藏血,心之液为汗,言心肝俱伤于邪,故血从肤腠而出也,名曰肌衄。 361
易简方 362
血证临床新用 362
〔附〕下血候 并肠风、脏毒 367
病机叙论 367
肠风下血尽是挟热 367
治法 367
脉候 368
药方 368
止血劫剂 370
温理脾胃收肠剂 370
易简诸方 373
炙法 373
医案 373
牙宣血 374
腘中血 375
痰饮门 376
病机 376
痰饮叙论 376
痰证因于热 376
饮专主于湿 376
运气湿土太过痰饮为病 377
痰饮病有三因 377
仲景举痰饮证有四目 377
百病皆生于痰 377
痰清痰浊辨 378
察色知痰 379
痰饮之病总属于脾 379
痰证条录 379
脉候 381
治法 381
治痰饮以实脾燥湿为本 381
逐痰理气有所先后 382
张子和吐法论 382
不可吐例 383
治饮证当上下分消水湿 384
燥热药治痰之误 384
半夏南星治痰辨 385
治痰条例 386
治痰药味各有所能 386
医案 387
药方 388
通治脾胃痰饮诸方 388
脾胃食积湿痰诸方 391
火痰老痰诸方 394
风痰诸方 396
寒痰诸方 397
郁痰诸方 400
喘痰诸方 400
酒痰诸方 401
吐痰诸方 401
下痰诸方 402
易简诸方 406
导引法 408
痰饮证临床新用 408
咳嗽门 413
病机 413
内经叙论 413
咳嗽二字取义辩 414
咳有十证 414
嗽分六气毋拘以寒 415
六咳之状 415
咳嗽分三因 416
咳嗽主于气逆 416
咳嗽主于湿痰 416
呷嗽 416
干咳嗽 417
咳久成劳 417
咳久肺痿 417
脉候 417
治法 418
治咳嗽以消痰顺气为先 418
治嗽须观时令 418
治嗽要分虚实新久 418
治嗽有早晚之殊 419
治嗽不可先用涩药 419
治咳嗽条例 419
富贵贫贱治例 421
医案 421
药方 422
发散诸方 422
火热咳嗽诸方 423
暑湿咳嗽诸方 425
清痰顺气止嗽诸方 426
清燥润肺止嗽诸方 427
虚寒咳嗽诸方 429
阴虚劳嗽诸方与劳瘵方可参用 430
收敛止嗽诸方 433
劫嗽诸方 435
易简诸方 436
灸法 438
导引法 438
咳嗽证临床新用 438
喘证门 442
病机叙论 442
运气为喘 442
喘急与短气不同 443
喘为痰气所郁 443
喘胀之病须分肺脾标本 443
审状别证此谓知本 444
病后喘者危 444
脉候 444
治法 445
治喘须审攻补先后之宜 445
治喘嗽遇冷则发 445
治喘有不宜下证 445
治喘条例 445
药方 446
发散风寒定喘诸剂 446
治诸气逆喘急之剂 447
治喘通用诸方 448
利下治喘诸方 450
易简诸方 451
灸法 452
治案 452
喘证临床新用 453
肺痿证 456
病机论 456
脉候 456
药方 456
肺痿临床新用 457
肺痈证 461
病机论 461
脉候 461
治法 462
药方 462
易简诸方 463
肺痈临床新用 463
痨瘵门 469
病机 469
痨瘵叙论 469
痨瘵骨蒸候 471
二十四种劳蒸候 471
痨瘵起于阴虚 472
久痨生瘵虫 472
痨瘵九虫候 473
传尸与尸注则一 473
痨极苏游论 475
痨瘵诸候 476
脉候 476
治法 477
劳疾须内外交治可获全功 477
丹溪治义 478
药方 479
痨瘵通用诸方 479
痨瘵临床新用 490
声音门 493
病机 493
声音叙论 493
音喑为火者多 494
声音病分三因 494
六淫之气并干于声音 494
脉候 494
治法 495
治暴失音用子和三法速效 495
治久病声哑宜补元气自开 495
药方 495
通声发散剂 495
痰郁失音诸剂 496
火胜金亏失声诸剂 496
易简诸方 498
喉喑证临床新用 498
虚烦门 502
病机 502
虚烦叙论 502
虚烦病多是正气不足阴虚火炽得之 502
脉候 503
治法 503
治烦躁宜用清淡药 503
烦躁甚者究其已病未病之源 503
虚烦证多因病后得须凭脉处治 503
药方 505
通治虚烦剂 505
易简诸方 506
虚烦证临床新用 507
虚损门 509
病机 509
虚损叙论 509
虚为劳伤中气 此阳气之虚也,从东垣补法 510
精夺为虚 510
虚为阴气不足 此阴血之虚也,从丹溪补法 511
虚损病多由贪酒嗜欲致之 513
脉候 513
治法 513
补肾滋阴要识养脾之助 514
虚损不治浸变成痨 514
热药补虚之失 514
药方 516
补气补阳诸方 516
补血补阴诸剂 517
兼补气血阴阳诸剂 521
虚损证临床新用 531
癫狂门 534
病机 534
癫狂叙论 534
论癫狂病有同异之分 534
癫狂病因有二 535
癫与痉混同之误 535
脉候 535
治法 536
癫与狂治有所分 536
治癫狂用吐下法速效 536
药方 536
清镇诸剂 536
吐剂 538
下剂 539
易简诸方 539
灸法 539
癫狂证临床新用 540
心风门 543
病机论 543
脉候 543
治法 544
治心风病要分新久 544
心风病有贵贱之难易 544
药方 544
易简诸方 546
心风证临床新用 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