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难题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吴振坤,辛守良,王兆铮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3536918
  • 页数:47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从四个方面,分十四个专题系统深入地探讨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第一方面纵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认识;第二方面阐述从经济物质上强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础;第三方面研究所涉及的社会思想文化问题;第四方面研究政治保障和排除干扰的问题。本书所述具是构建和谐社会基础性问题,关乎国计民生,也是百姓关心的、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

第一题 辩证、历史地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文明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全新创造 1

(一)人类思想史关于“社会和谐”探索的革命性飞跃 2

(二)中外的“太平盛世”和“福利社会”并非“和谐社会”模式 5

(三)马克思主义先辈第一次把“社会和谐”历史总趋势预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6

(四)社会主义由理论付诸实践把认识和把握“和谐社会”任务提上日程 8

(五)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界定 11

二、遵循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 1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需要有物质前提更需要不断强化其物质基础 15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有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政治基础 17

(三)锤炼先进思想主导的和谐思想文化道德灵魂 18

(四)构建维护公平正义的法治制度基础 19

(五)在动态发展中主要运用化解方法来不断解决矛盾、激发活力、凝聚合力 21

(六)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作用 23

三、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24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普遍性和中国现实的特殊性 24

(二)实现规律性、机遇性与创造性的历史统一 25

(三)既要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们长期必须面对的国情,更要对其发展进程中不同具体阶段的特点进行细化研究 26

(四)认识和把握我国现在所具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 28

(五)牢牢把握发展是第一要务,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31

(六)体制改革既要有坚定攻坚决心又要善于适度把握 32

(七)处理好“全国一盘棋”和发展不平衡的关系 33

(八)把需要与可能统一起来,致力于实现两个“最大限度”,探索选择好现实具体的切入点 35

第二题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重大转变 40

一、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 40

(一)依靠投资、净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41

(二)投资率高和消费不足的原因分析 42

(三)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44

二、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调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46

(一)近10年间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情况和问题 46

(二)经济增长要更多地由服务业推动 48

(三)加快发展服务业 49

(四)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51

三、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带动转变 52

(一)要真正立足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纲要”规定的降低能耗和减少污染的指标 52

(二)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54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55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 56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其他重要措施 57

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 58

(一)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把增强自主创新作为国家战略 58

(二)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59

(三)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61

(四)人才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因素 62

五、经济增长由某些领域相当程度上依靠行政干预推动向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大程度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转变 63

(一)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63

(二)通过深化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64

(三)必须把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置于国家宏观调控之下 65

六、经济发展由偏重于增加物质财富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转变 67

(一)坚持以人为本和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67

(二)注重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69

(三)加快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 70

七、推进发展思路六大转变时必须注意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71

(一)在发展速度上不要层层加码 71

(二)各地区应慎言“跨越式发展” 73

第三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75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75

(一)当前“三农”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75

(二)解决“三农”问题,实现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78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再次提出及其意义 80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和主要原则 82

(一)建设新农村的总体目标 83

(二)建设新农村的主要原则 85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思路 86

(一)实施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基本发展方略 86

(二)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政策 88

(三)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国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与工作布局 90

(四)在新农村建设中进一步发挥乡镇企业作用 92

(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 92

四、发展现代农业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 93

(一)把发展现代农业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93

(二)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 96

(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 97

(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98

(五)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 99

(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 100

(七)多种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大建设新农村的投入 102

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103

(一)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104

(二)加强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104

(三)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105

(四)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106

(五)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 107

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个认识问题 109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 109

(二)建设新农村不等于只搞村庄建设,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113

(三)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不是要放慢城镇化步伐 114

第四题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工的发展趋势 116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工的涌现 116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116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分析 117

(三)农民工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殊形式 119

二、农民工的现状、作用和面临的问题 121

(一)农民工的历史与现状 121

(二)农民工的一般特点 122

(三)农民工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变化 123

(四)农民工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124

(五)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125

三、农民工的社会属性研究 128

(一)科学界定农民工的范围 128

(二)农民工总体上是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 131

(三)农民工已基本上具备工人阶级的主要特征 132

(四)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133

四、农民工的发展趋势 135

(一)农民工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历史现象 135

(二)农民工的基本发展趋势是向完全工人转化 136

(三)农民工向完全工人转化的基本条件 137

五、解决农民工权益问题和促进农民工向完全工人转化的政策与意见 139

(一)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指导原则 139

(二)认真解决农民工工资偏低并经常被拖欠的突出问题 141

(三)依法保障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权益 142

(四)切实为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平等的机会 142

(五)积极稳妥地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 143

(六)切实为农民工提供相关公共服务 144

六、积极推进城镇就业的农民工向完全工人转化 144

第五题 解决收入分配的不公问题是实现社会公平的中心内容 148

一、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 148

(一)社会公平是贯穿社会主义社会的首要的基本价值 148

(二)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平的阶段性和多层次性 150

(三)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 152

(四)制度是社会公平的根本保证 154

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社会不公的突出表现 156

(一)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的现状 156

(二)如何认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 159

(三)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扩大的原因分析 161

三、建立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 165

(一)理顺初次分配关系是解决分配不公的关键 165

(二)完善和规范初次分配的基本制度——工资制度 170

(三)加大再分配的调节力度是解决分配不公的重要环节 174

四、从总体上和根本上解决分配不公的几大措施 182

(一)加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继续把蛋糕做大 182

(二)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增加劳动者的就业收入 183

(三)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185

第六题 我国阶级结构的变化和新社会阶层的形成 189

一、我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189

(一)建国以来我国阶级结构的三次重大变化 189

(二)工人阶级的显著变化 191

(三)工人阶级的四个“不变” 193

(四)农民阶级的显著变化 194

二、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及其基本状况分析 195

(一)我国现阶段新社会阶层形成的条件 195

(二)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 197

(三)我国现阶段形成的主要新社会阶层 198

(四)正确认识新的社会阶层 201

(五)当前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值得研究的问题 205

三、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完善阶级阶层结构的关键 207

(一)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207

(二)我国中等收入者的基本内涵 209

(三)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在现阶段的作用 210

(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措施和途径 212

(五)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最终将完善阶级结构和阶层结构 215

第七题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问题 216

一、关于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 216

(一)社会转型的基本规定:有关方法论问题 216

(二)当代中国的特殊课题:双重转型的有机统一 223

二、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冲突 228

(一)现阶段社会冲突的特殊背景,不同情况的具体考察 228

(二)冲突的应对和处理:区别原则和针对性要求 232

(三)社会冲突与社会和谐 237

第八题 妥善处理我国民族宗教几个突出矛盾问题 241

一、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转型期的民族宗教问题 241

(一)多民族、多宗教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 241

(二)我国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242

(三)我国宗教问题具有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243

(四)民族宗教领域中存在着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诸因素 244

(五)不能无视、轻视民族宗教问题中的“非谐音” 245

二、妥善处理我国民族矛盾 246

(一)当前我国民族矛盾的主要表现 246

(二)当前我国民族矛盾的几个特点 252

(三)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的民族矛盾 253

三、妥善处理我国宗教矛盾 256

(一)当前我国宗教矛盾的主要表现 256

(二)当前我国宗教矛盾的几个特点 260

(三)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的宗教矛盾 263

四、全面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处理民族宗教矛盾的能力 267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熟悉并自觉地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 267

(二)不断总结处理民族矛盾、宗教矛盾的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 268

(三)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提高能力 269

第九题 公民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都要把诚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270

一、社会信用缺失的严重性和重建社会信用体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270

(一)社会信用缺失的主要表现 270

(二)社会信用缺失的成因 272

(三)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大意义 273

二、个人诚信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基础 274

(一)诚信是个人的思想品质和自律道德 274

(二)诚信的道德价值 275

(三)建立个人征信联合系统,掌控个人信用度 277

三、企业诚信是社会信用制度的重点 277

(一)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278

(二)企业要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 279

(三)诚信是企业的金字招牌、无价之宝和特殊竞争力 282

四、建立企业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284

(一)建立市场监管数据库,营造诚信公平竞争环境 285

(二)对企业实行分类监管 286

(三)对各行各业财务会计工作实行信用等级评价制度 287

(四)积极建设经营者价格诚信 288

(五)扶持守信者和惩戒失信者,促进企业诚信守法经营 289

五、政府诚信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关键 290

(一)政府要做诚信建设的先导和表率 290

(二)提高政府的诚信度和公信力 291

六、努力建设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294

(一)产权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契约基础 294

(二)道德是社会信用制度的有力支撑 295

(三)法律是社会信用制度的可靠保障 297

第十题 着力建设和谐文化 打牢思想道德基础 300

一、新世纪我国思想文化面临的新情况和新任务 300

(一)社会转型期的“四个深刻”新情况对思想文化发生着深刻影响 300

(二)必须充分估计思想文化发生变化的积极面 301

(三)要足够估计思想文化发生变化的消极面 302

(四)正视新旧思想道德相互冲突又相互交织、相互矛盾又相互渗透,以及多元化、多层次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并存的错综复杂局面 303

(五)突出地研究新时期的历史性课题 305

二、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06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瞻远瞩又切实可行的目标 306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完整的体系 308

(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308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310

(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311

(六)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12

(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314

三、实现文化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315

(一)文化多样化的存在是客观历史进程之必然 315

(二)坚持主导性既责无旁贷更要过细工作 316

(三)具体分析、科学对待现实文化生活中的多样性 317

(四)积极支持健康有益文化 318

(五)得力有效地改造落后文化和抵制腐朽文化 320

(六)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 320

四、树立新文化发展观,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323

(一)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 323

(二)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325

(三)以调动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 326

(四)把握文化生产的双重性质,区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 327

(五)推进文化事业改革 328

(六)推进文化产业改革 330

(七)正确处理搞活微观主体和加强宏观管理的关系,坚持“两头抓” 331

(八)充分调动各方办文化的积极性,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332

第十一题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构造服务型政府 333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历程 333

二、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反思 336

(一)在总体改革战略中,政治体制改革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滞后 337

(二)在行政体制改革中,职能转变相对于组织机构调整滞后 339

(三)在行政体制的改革中,内部改革相对于外部改革滞后 341

(四)在行政体制改革的动力体系中,缺乏政府自动力源和自动力机制 343

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建立服务型政府 344

(一)服务型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定位 345

(二)服务型政府的责任定位——建设责任政府 348

(三)服务型政府的行为方式定位——建设法治政府 351

(四)服务型政府的成本定位——建设廉洁廉价政府 353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356

(一)政府创新——从多方面多层次推进 356

(二)创新政府决策机制——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入手 358

(三)创新政府约束体系——从建立公共财政指标约束体系入手 359

(四)创新政府引导机制——从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入手 363

第十二题 弘扬新风正气,大力纠正干部不正之风 366

一、干部作风事关重大 366

(一)干部作风体现党和国家的宗旨 366

(二)干部作风关系党和国家的形象 367

(三)干部作风关系到社会精神风貌 368

(四)干部作风决定着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368

(五)我们党在干部作风建设问题上的四种状态对党的事业的影响 369

(六)一些长期执政的党失去执政地位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 370

(七)高度重视这个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根本性问题 372

二、把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374

(一)全面审视干部作风状态,充分重视存在问题 374

(二)党政干部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 375

(三)不正之风的恶果及其根由分析 377

(四)充分认识纠正不正之风,强化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379

三、紧紧抓住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个核心 381

(一)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贯穿工人阶级政党优良作风的主线 381

(二)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是衡量评价干部作风状况的最根本的标准 382

(三)充分发挥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思想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推进廉政勤政文化建设 384

四、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 384

(一)领导干部作风如何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385

(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都要搞好 385

(三)弘扬新风正气,大力倡导八个良好风气,抵制歪风邪气 388

(四)讲操守,重品行,把干部生活作风建设放到重要地位 390

五、推进干部作风建设的方法和路径 393

(一)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393

(二)坚持思想教育与法制建设的统一 394

(三)坚持抓长远与抓当前的统一,特别要把“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牢固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发扬八个方面良好风气放到突出位置 395

(四)加强前瞻思维,提高抓苗头的敏锐性 395

第十三题 推进反腐败系统工程,根本扭转腐败高发多发势头 397

一、理性冷静清醒地认识反腐败仍将面临严峻形势 397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有了很大的推进 397

(二)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 402

(三)腐败与反腐败的斗争趋势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将处于“高一阵低一阵”的起伏状态 404

(四)在反腐败问题上我们必须坚持高压态势 408

二、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成为根本扭转腐败高发多发的阶段 409

(一)清醒认识反腐败发展存在着三种可能趋势 409

(二)“根本扭转”的涵义 410

(三)实现“根本扭转”是全面小康、社会和谐的题中应有之义 411

(四)我们具备实现“根本扭转”的基本条件 412

(五)实现“根本扭转”是艰难的斗争 416

三、关键是坚持不懈地推进建立健全反腐败体系系统工程 417

(一)现代反腐败成功的基本要素 417

(二)解决好针对性和有效性,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 419

(三)搞好制定和执行的统一,发挥制度的保障作用 422

(四)整合形成强势,发挥监督的关键作用 425

(五)强化系统意识和责任意识,贵在具体落实 426

四、现阶段惩处腐败的重点 428

(一)严治吏治腐败 428

(二)严处重击商业贿赂等大案要案 431

五、不断针对新的实际,提高反腐败能力 436

(一)坚持革命乐观主义和科学忧患意识的统一 436

(二)研究新情况,强化预见性 437

第十四题 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监督力度 439

一、必须强化对权力的监督 439

(一)对权力实施监督是同权力相伴而生的一个规律性要求 439

(二)对权力监督是双刃剑 442

(三)苏东监督缺失的教训值得重视 443

(四)正确对待资本主义文明成果中关于监督的成果 445

(五)破解权力运行得力和监督有效的矛盾这个历史难题需要长期努力 447

二、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督新路 448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权力行使中“不作为、虚作为、胡作为、恶作为”四种不良倾向呼唤强化监督 448

(二)党的十六大科学规划监督工作目标和路径 450

(三)对权力实行监督是严峻的斗争 451

三、在破解有效监督“一把手”的问题上下功夫 452

(一)“一把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了监督的重要 453

(二)实现对“一把手”监督也是难点 454

(三)强化“一把手”接受监督的意识 455

(四)抓好四个有效实现监督的环节 456

(五)把界定“一把手”权力的范围和边界作为突出环节来抓 457

(六)强化程序和规则的刚性 458

(七)积极探索提高监督机构权威的有效实现形式 459

四、针对新的实际,抓好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监督 460

(一)加强对选拔任用工作重点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 460

(二)加强对重点部位的监督 462

五、提高监督体制的整体效能 463

(一)切实加强党内监督 463

(二)支持和保证人大监督 464

(三)支持和保证政府专门机关监督 465

(四)支持和保证司法监督 465

(五)保证民主党派与政协的民主监督 466

(六)积极发展以人民群众监督为基础的社会监督 467

(七)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的舆论监督 468

(八)强化系统意识,致力整体合成 469

六、营造强化监督的法制环境 470

(一)正视并有效地致力于解决好三个“时间差” 470

(二)法规制度建设要突出“五性” 471

(三)按“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的要求,加大推进信息公开力度,切实保障知情权的实现 473

(四)不断提升专门监督机关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 473

(五)建立健全对监督者进行再监督机制 474

后记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