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双轨制政府治理和金融稳定》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伍志文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5866206
  • 页数:4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转型时期中国的金融不稳定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把中国金融不稳定放在8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不稳定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寻找影响金融不稳定的共性和特殊性因素,重点对金融不稳定的源头、成因及其诊断评估进行分析。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源起及其意义 1

第二节 基本概念及其比较 5

第三节 结构安排与内容简介 13

第四节 主要贡献与理论创新 18

第五节 研究方法 20

第二章 金融稳定:理论文献综述 22

第一节 金融稳定的界定 22

第二节 金融不稳定:不同理论观点述评 29

第三节 小结 66

第三章 金融稳定:二元结构的存量一流量分析框架(GSFC)——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分法思考 70

第一节 金融稳定的二元结构分析框架提出的背景 70

第二节 金融稳定:基于广义货币存量一流量模型的分析——基于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两分法思考 85

第三节 金融不稳定的生成机理及其决定因素 106

第四节 小结 134

第四章 金融脆弱性的成因:跨国比较研究 137

第一节 引言 137

第二节 经济基本面和金融稳定:国际经验证据 138

第三节 虚拟经济和金融稳定:国际经验证据 150

第四节 三级治理缺损假说的提出及其检验 158

第五节 三大观点的再检验及其比较 191

第六节 货币双轨制异化假说的提出及其检验 193

第七节 小结 196

第五章 广义货币存量—流量模型(GSFC)的修正及其应用——兼论中国的货币稳定、物价稳定和金融稳定 198

第一节 中国的金融稳定问题浮出水面——中国宏观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怪现象及其解读 198

第二节 物价稳定和货币稳定的冲突及其例证——“中国之谜”及其解释 200

第三节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反常规关系的深层原因探讨——基于不确定性理论的分析 232

第四节 物价稳定与金融稳定的冲突及其典型案例 247

第五节 小结 274

第六章 中国金融稳定的综合判断 275

第一节 金融不稳定的测度:文献述评 275

第二节 关于中国金融稳定程度的不同判断 301

第三节 中国金融稳定的综合判断方案(1)——主体分解法 304

第四节 金融脆弱性的量化分析及其国际比较 311

第五节 中国金融稳定的判断方案(2)——市场分解法 323

第六节 中国金融稳定的判断方案(3)——混合方法 334

第七节 中国金融稳定的判断方案(4)——辅助性的国内国际证据 341

第七章 中国金融不稳定的成因及其治理 348

第一节 不同理论观点述评 348

第二节 影响中国金融稳定因素的实证检验 359

第三节 转型时期中国的金融稳定:基于中国式GSCP假说分析 365

第四节 对“中国式”货币双轨制异化假说的再检验 386

第五节 中国金融不稳定的综合治理 392

第六节 小结 399

第八章 结论 400

参考文献 405

附录 418

后记 437

图1-1 货币双轨制、政府治理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12

图2-1 不同流派对货币金融不稳定的解释 67

图2-2 金融危机理论的发展演变 67

图3-1 日本经济增长率和日经变化率趋势 73

图3-2 日本经济增长率和日经变化率趋势 73

图3-3 日本国内生产总值和日经指数变化 74

图3-4 日本经济增长率和日经指数变化率 74

图3-5 美国名义经济增长率和标普变化率 75

图3-6 美国名义经济增长率和标普变化率 75

图3-7 美国名义GDP增长率和股指变化率 76

图3-8 美国名义GDP和标普500综合股指变化 76

图3-9 德国GDP和股票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77

图3-10 日本GDP和日经225指数变化趋势 77

图3-11 加拿大GDP和股票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78

图3-12 英国GDP和股票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78

图3-13 美国GDP和纽约股票价格指数变化趋势 79

图3-14 上海综合股指和工业增加值变化趋势 79

图3-15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货币金融循环(平面图) 95

图3-16 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循环(立体图) 104

图3-17 实体经济部门的货币循环过程 108

图3-18 虚拟经济部门的金融循环过程 111

图3-19 现代经济下的货币双轨运行及其功能转换 113

图3-20 金融稳定的GSCP假说 116

图4-1 81个国家1984~2000年的平均储蓄率比较 148

图4-2 不良贷款率与技术选择指数的散点图 178

图4-3 18个国家1982~2001年财富结构变动和金融波动的关系 194

图5-1 1978~2000年中国的M2与RPI变动趋势 204

图5-2 1978~2000年中国的M1与RPI变动趋势 205

图5-3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条件下的广义货币流程 214

图5-4 表示货币市场 217

图5-5 表示证券市场 217

图5-6 表示最终产品市场 217

图5-7 货币市场 220

图5-8 证券市场 220

图5-9 最终产品市场 220

图5-10 1994年1月~2001年12月中国的上证综合指数和CPI指数变化趋势 249

图5-11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部门之间的变动情况 255

图6-1 以银行为核心的资金循环 304

图6-2 1988年1季度~2004年3季度中国金融稳健性指数的演变趋势 308

图6-3 1986~2003年中国银行稳定指数(加权) 309

图6-4 5个国家的金融脆弱性指数 313

图6-5 15个国家的金融脆弱性指数 313

图6-6 19个国家的金融脆弱性指数 313

图6-7 21个国家的金融脆弱性演变趋势 313

图6-8 1967~2004年美国、英国和日本三国金融脆弱性比较 314

图6-9 1988~2004年五大洲的比较 319

图6-10 1967~2004年三大洲的比较 319

图6-11 “九五”时期五大地区的金融稳健性指数 320

图6-12 中国金融稳定指数的编制原理 326

图6-13 1953~2003年中国宏观经济稳定指数 327

图6-14 1986~2003年中国债务市场稳定指数 328

图6-15 1986~2003年中国的国家综合债务率 329

图6-16 1953~2003年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指数 330

图6-17 1987~2003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稳定指数 331

图6-18 1952~2003年中国对外经济部门稳定指数 331

图6-19 1993~2004年中国股市稳定指数 332

图6-20 1952~2002年的简单平均的金融稳定指数 333

图6-21 1953~2002年的中国金融稳定指数FSI29和FS15 333

图6-22 1991~2000年中国金融脆弱性总体趋势 338

图6-23 1991~2000年中国银行系统脆弱性变化情况 339

图6-24 1991~2000年中国金融市场脆弱性变化情况 339

图6-25 1991~2000年中国金融监控子系统脆弱性变化情况 340

图6-26 1991~2000年中国宏观经济环境脆弱性变化情况 341

图6-27 1980~2004年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和政府救助成本(不良贷款占GDP比例) 343

图6-28 2004年59个国家的穆迪金融稳健指数及其比较 346

图7-1 中国式的GSCP分析框架 366

图7-2 1980~2002年中国农村货币化和城市货币化程度比较 373

图7-3 1980~2002年中国农村金融深化水平与全国金融深化水平比较 373

图7-4 1959~2001年中国城镇人均储蓄存款与农户人均储蓄存款比较及其演变 374

图7-5 1981~1998年中国城市财富结构与农村财富结构的比较 375

图7-6 1980~2001年中国非国有贷款比总贷款与非国有工业产值比总产值的比较 376

图7-7 1952~2004年中国工资占GDP比例比与税收占GDP比例的比较 378

图7-8 1992~2004年中国工资、税收、利息、利润占GDP的比例及其比较 378

图7-9 1982~2003年中国的财富结构变动和金融稳定的关系 388

表3-1 1970~2000年8个国家的财富结构分布及其演变(比GDP) 81

表3-2 美国居民家庭的财富构成情况分析 81

表3-3 美国非金融企业部门财富或者资产构成情况构成 82

表3-4 英国家庭和非盈利企业、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资产构成情况 82

表3-5 日本家庭、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资产构成情况 82

表3-6 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经济)下的资产负债情况 85

表3-7 物物交易经济下的资产负债情况 86

表3-8 货币经济下的资产负债 87

表3-9 金融经济下的资产负债 88

表3-10 现代经济交易账户的最一般形式(实体交易和金融交易) 93

表3-11 五大主体的货币收入—货币支出分解(9个项目) 94

表3-12 五大主体的资产负债表的分解 101

表3-13 五大主体的资金来源及其去向的分解 102

表3-14 借贷博弈的支付矩阵 129

表4-1 81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和金融稳定OLS回归分析结果(CC) 146

表4-2 81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和金融稳定Logit模型估计结果(CC) 146

表4-3 81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和金融稳定Probit回归分析结果(CC) 147

表4-4 45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和金融稳定Probit回归分析结果 147

表4-5 18个国家1982~2001年金融发展、金融结构与金融稳定的面板数据分析 153

表4-6 68个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Probit分析(CC) 153

表4-7 51个国家金融发展与金融稳定的Logit、Probit分析(CC) 153

表4-8 80个国家法律制度和金融稳定的Probit分析结果(CC) 163

表4-9 81个国家法律制度和金融稳定的Logit、Probit分析结果(CC) 163

表4-10 81个国家政府干预、控制和金融稳定Logit分析结果(CC) 168

表4-11 81个国家政府治理和金融稳定的Logit分析结果之一(CC) 172

表4-12 81个国家政府治理和金融稳定的Logit分析结果之二(CC) 173

表4-13 81个国家政府治理和金融稳定的Logit分析结果之三(CC) 173

表4-14 81个国家政府治理和金融稳定的Logit、Probit分析结果(CC) 175

表4-15 82个国家腐败、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稳定的OLS分析结果 175

表4-16 53个国家政府治理、发展战略和金融稳定的OLS分析 176

表4-17 36个国家透明度、收入分配和金融稳定的OLS分析结果 179

表4-18 45个国家金融监管与金融稳定的OLS分析结果 187

表4-19 36个国家金融监管和金融稳定的Probit分析结果 188

表4-20 66个国家金融监管与金融危机的Logit、Probit分析结果 188

表4-21 82个国家银行治理和金融稳定的OLS分析 190

表4-22 82个国家2000~2004年银行治理和金融稳定的面板数据分析 190

表4-23 53个国家经济基本面、银行行业变量、政府治理和金融稳定的OLS分析(NPLPJ) 192

表4-24 18个国家1982~2001年财富结构变动和金融稳定的面板数据分析 195

表4-25 18个国家1982~2001年金融结构、财富结构和金融稳定的面板数据分析 195

表5-1 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量变动的因果关系检验 205

表5-2 通货膨胀对货币供应量滞后的回归 205

表5-3 1970~2000年8个国家的金融资产结构分布及其演变(比GDP) 211

表5-4 短期货币供应量变化与物价以及资产价格变化情况 218

表5-5 长期货币供应量增加时物价和资产价格变动可能存在的9种情形 222

表5-6 1979~2000年中国金融资产总量变化情况 224

表5-7 1994年1季度~2001年4季度的相关分析结果 227

表5-8 1978~2000年年度数据的相关分析结果 227

表5-9 1978~2000年非货币金融资产与货币供应量的因果关系检验 228

表5-10 1994年1月~2001年4月季度的股票交易额与货币供应量因果关系检验 228

表5-11 货币供应量与物价反常关系成因的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231

表5-12 实体投资和金融投资收益率对比(%) 238

表5-13 美、日、中三国物价指数和股票价格指数变化 248

表5-14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部门均衡之间的几种情形 255

表5-15 一般物价水平和资产价格变动情况对比(1929~1963年) 263

表5-16 货币化、货币虚拟化水平测度 273

表5-17 初级证券化、高级证券化水平测度 273

表6-1 金融危机的事件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的优缺点比较 279

表6-2 16个国家衡量金融脆弱性的指标比较及其汇总 280

表6-3 若干国家当局采用的金融脆弱性指标的比较 283

表6-4 各国对于参与金融稳定评估计划的调查反映情况 286

表6-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成果汇总 286

表6-6 关于金融危机的若干最新研究成果所采用的衡量指标 292

表6-7 若干金融危机研究的最新指标汇总 294

表6-8 各种组织和机构制定的货币状况指数和金融状况指数(MCI与FCIs) 297

表6-9 1986~2003年中国银行稳定指数的指标数据 310

表6-10 “九五”时期39个样本国家地区的金融稳健性 315

表6-11 39个国家和34个国家2003年、2004年的金融稳健性指数 316

表6-12 1958年1季度~2004年2季度金融稳健性程度比较 321

表6-13 金融市场子系统若干脆弱性指标及临界值 335

表6-14 银行子系统若干脆弱性指标及临界值 335

表6-15 金融监控子系统若干脆弱性指标及临界值 335

表6-16 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若干脆弱性指标及临界值 336

表6-17 金融市场子系统综合指数 336

表6-18 银行子系统若干脆弱性指标综合指数 336

表6-19 金融监控子系统综合指标数值 336

表6-20 宏观经济环境子系统综合指标数值 337

表6-21 金融脆弱性综合指标数值 337

表6-22 金融脆弱性子系统各自影响因子 337

表6-23 1986~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脆弱性指数BGH 344

表6-24 1995~2004年四大国有银行脆弱性指数BS1和BS2 345

表6-25 80多个国家2000~2004年6个银行行业变量的统计分析 346

表7-1 影响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因素Probit模型估计结果 363

表7-2 影响国有银行体系脆弱性因素的Logit、Probit分析 364

表7-3 1995~2004年京津冀、珠三角和长三角三大地区金融发展及其比较 371

表7-4 1981~1998年中国居民人均资产存量结构的统计分析 374

表7-5 中国工资、税收、利息、利润占GDP的比例的统计分析 377

表7-6 1982~2003年中国的财富结构变动和金融稳定的因果关系检验 388

表7-7 货币双轨制异化假说的实证检验之一 389

表7-8 货币双轨制异化假说的实证检验之二 390

表7-9 货币双轨制异化假说的实证检验之三 391

表7-10 财富结构变动和金融稳定的Probit分析 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