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语义学与训诂学 1
第一节 西方语义学 2
第二节 中国训诂学 6
第三节 语义学与训诂学 8
第二章 中国学者对意义本体的研究 12
第一节 传统的意义本体现 13
第二节 意义的认知观 26
第三节 结语 33
第三章 《周易》与语义的体验认知观对比初探 34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35
第二节 《周易》中的语言体验观 36
第三节 对比《周易》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言体验观 45
第四节 结语 52
第四章 对“名实”与“能指所指”对应说的思考 54
第一节 名与实的含义 55
第二节 “名实”与“能指所指” 58
第三节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作出的分析 59
第四节 术语差异溯源 60
第五节 学科上的差异 62
第六节 结语 63
第五章 中西学者论唯名论与唯实论 65
第一节 西方学者关于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67
第二节 中国学者关于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争论 75
第三节 结语 94
第六章 荀子论语言的体验认知辩证观 99
第一节 “约定俗成”不等于“任意性” 100
第二节 引用切忌断章取义 102
第三节 荀子对体验认知辩证观的论述 105
第四节 荀子对名实关系的论述 113
第五节 荀子与《周易》、老子、孔子的观点对比 114
第六节 倚实准确定位历史人物 116
第七节 结语 116
第七章 中西学者对语言体验性的论述 118
第一节 概述 119
第二节 西方学者论语言的体验性 120
第三节 中国学者论语言的体验性 132
第四节 结语 137
第八章 音义学与声训法 139
第一节 音义学 141
第二节 声训法 149
第三节 结语 163
第九章 中西语义引申研究对比 166
第一节 “OVER”的语义引申分析 167
第二节 “ON”的语义引申分析 173
第三节 “上”的语义引申分析 174
第四节 中西语法化研究对比 176
第五节 字词意义的引申与句法构造意义的引申 180
第十章 中西隐喻理论对比研究 187
第一节 中国学者隐喻研究简史 189
第二节 “比、兴”与“隐喻” 195
第三节 隐喻与文化 197
第四节 结语 198
第十一章 语义研究差异原因初析 200
第一节 对语言认识的差异 201
第二节 “名”为政治服务 203
第三节 重实用,轻理论 204
第四节 重文轻理 205
第五节 我国20世纪哲学研究的局限 206
第六节 语言内部结构规律的特殊性 206
第七节 中西语义对比研究展望 208
主要参考书目 210
附录1 书中主要外国人名汉译对照表及主要学者索引 219
附录2 本书主要术语(含英词汉译对照表)及索引 230
附录3 中国古代语言学简史表 238
附录4 西方语言学简史表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