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放射防护的物理基础 3
第一节 原子核及其衰变 3
一、原子和原子核 3
二、核衰变和核衰变规律 5
第二节 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0
一、带电粒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0
二、X射线、γ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 14
三、中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6
第三节 放射防护中常用的辐射量和一些概念 17
一、国际单位制单位 18
二、放射防护中常用辐射量及其单位 21
三、放射防护中常用的一些基本概念 29
第二章 放射防护的生物学基础 32
第一节 电离辐射的生物学效应 32
一、电离辐射的生物学作用 32
二、影响电离辐射效应的主要因素 33
三、电离辐射的生物化学效应 37
四、电离辐射的细胞效应 41
第二节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作用 47
一、电离辐射对造血、血液系统的作用 47
二、电离辐射对免疫系统的作用 54
三、皮肤放射损伤 59
四、急、慢性放射损伤 62
五、随机性效应与确定性效应 67
第三章 人类生活中所受的放射性照射 74
第一节 天然辐射源的照射 74
一、天然本底对人体的外照射 75
二、天然本底对人体的内照射 80
三、天然辐射源对人体产生的年有效剂量 83
四、人为活动变更的天然辐射 84
五、天然辐射的控制 86
第二节 人工辐射源的照射 87
一、医疗照射 87
二、核事故引起的照射 89
三、核爆炸试验 90
四、核能生产 91
五、职业照射 92
第三节 作用于人体的放射照射 92
第四章 放射防护标准 95
第一节 放射防护标准及历史的回顾 95
一、放射防护标准的概念和分级 95
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和国际电离辐射防护标准的演变 95
三、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现行的放射防护概念和体系 98
四、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 104
第二节 我国放射防护的基本标准 111
一、我国放射防护基本标准的沿革 111
二、我国放射防护标准的概述 112
第五章 放射性外照射的防护 118
第一节 概述 118
一、外照射 118
二、外照射源 118
第二节 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23
一、外照射防护的目的 123
二、外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24
第三节 电离辐射在物质中的衰减及其屏蔽防护 125
一、X、γ射线在物质中的衰减及其屏蔽防护 125
二、β射线在物质中的吸收与屏蔽防护 143
第六章 放射性内照射的防护 149
第一节 概述 149
一、开放源及其作业特点 149
二、放射内照射及其特点 150
三、开放源作业卫生防护的特殊性 150
第二节 开放型放射源的综合性防护 151
一、开放型放射源工作场所的分级和分区 151
二、开放型放射源安全设计要求 154
三、开放型放射性物质的安全操作、贮存和运输 156
四、个人防护和安全操作 160
五、去除放射性表面污染 162
六、放射性废物的处理 167
第七章 医学中的放射防护 172
第一节 概述 172
一、放射在医学上的应用 172
二、医用电离辐射的防护要求 173
第二节 医用诊断X射线的放射防护 181
一、医用诊断X射线的防护原则 181
二、诊断用X射线机的防护 182
三、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的放射防护 186
第三节 医用放射治疗的放射防护 187
一、放射治疗的放射防护原则 188
二、X射线治疗机的放射防护 189
三、医用加速器的放射防护 191
四、γ射线远距治疗机的放射防护 192
第四节 介入放射学中的放射防护 194
一、介入放射学所需的影像监视设备 194
二、介入放射学对人体的放射危害及防护措施 195
第五节 核医学中的放射防护 196
一、核医学发展概况 196
二、核医学诊断所致的放射剂量 196
三、核医学工作人员的防护 197
四、患者及公众成员的防护 198
第八章 放射防护监测和职业保健监护 202
第一节 放射防护监测 202
一、个人剂量的监测 202
二、工作场所监测 204
三、表面污染监测 206
四、环境放射性的监测 207
第二节 放射突发事件与应急处理 210
一、放射突发事件的特点与分级 211
二、放射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照射途径与防护措施 214
三、放射突发事件的医学应急准备和响应 214
第三节 职业保健监护与防护知识培训 218
一、对放射性工作单位在职业保健方面的要求 218
二、对放射性职业人员的医学检查要求 219
三、放射防护知识培训与管理 220
参考文献 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