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学统建道统 以道统制政统 1
第一节 历史的无奈选择:道统与道学的分离 3
第二节 “士不知所以为学”:儒者的文化缺席 12
第三节 秩序认同与价值紧张 15
第二章 “问题”的形成 67
第一节 哲学家的“幸运”:与时代问题的“对接” 67
第二节 从“格物之义”到“全体大用”:“问题”的初步确立 78
第三节 “就里面体认”心学之路的受挫——兼论《牧斋记》 106
第三章 “理一分殊”难题:李侗到朱熹思想理脉的解读 118
第一节 历史意识与终极价值的贯通 120
第二节 李侗影响朱熹的两个要点——以《中庸》为文本 126
第三节 “难在分殊”:理性自由之精神主体的艰难获得 136
第四节 “天德之效”(“致中和”)如何可能?——李侗留下的“困学” 160
第四章 走出“恐闻”与“困学”——道德实践理性基则的确立 167
第一节 “一试大儒之效”的致用践履——兼论《壬午应诏封事》与《癸未垂拱奏箚》 168
第二节 走出“困学”:“中和”理论的探索 189
第三节 “中和新说”的最终形成 205
第五章 “心之德”与“爱之理”——“仁学”系统的完成 242
第一节 “心”之精神主体的四个要点:解读《答张敬夫》(四十九书) 242
第二节 “本然之性只是至善”的人性论基则:《知言疑义》解读 252
第三节 “理一”之价值本体的最终建立——《仁说》解读 272
第六章 绾合哲学与历史的“太极”理论——“全体大用”整体之学的完成 340
第一节 太极理本论 345
第二节 “气强理弱”与“理强气弱”:“太极”思想中的历史理性 372
第三节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与“理”之人文价值 388
第四节 “道统”制“君统”如何可能:朱陆“无极太极”之争的本质 391
第五节 作为范导历史方向的道义原则——朱熹和陈亮的历史与道统之辩 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