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中医养生学基础 3
1 绪论 3
1.1 养生与养生学的概念 3
1.2 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4
1.2.1 整体动态 4
1.2.2 和谐适度 4
1.2.3 综合调摄 5
1.2.4 适应广泛 5
1.3 中医养生学的时代意义 5
1.3.1 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改变 6
1.3.2 社会竞争的激烈 6
1.3.3 治疗环节的前移 6
1.4 学习中医养生学的任务、方法和要求 6
1.4.1 任务 6
1.4.2 方法和要求 7
2 中医历代养生思想精要 8
2.1 上古时期——起源 8
2.1.1 膳食养生的起源 8
2.1.2 环境养生的起源 9
2.1.3 针灸按摩和导引吐纳术的起源 9
2.2 先秦时期——争鸣 9
2.2.1 周易 10
2.2.2 道家 10
2.2.3 儒家 11
2.2.4 《黄帝内经》 12
2.3 汉唐时期——形成 12
2.3.1 《神农本草经》 13
2.3.2 王充 13
2.3.3 张仲景 13
2.3.4 华佗 13
2.3.5 孙思邈 13
2.3.6 释家(佛家) 14
2.3.7 其他 14
2.4 宋元时期——完善 14
2.4.1 老年医学的不断完善 15
2.4.2 医药养生方法日臻完善 15
2.4.3 丰富多彩的饮食养生 16
2.4.4 “金元四大家”对养生学的影响 16
2.5 明清时期——弘扬 17
2.5.1 养生重“命门”和“宝精”说 18
2.5.2 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 18
2.5.3 动静结合养生 19
2.5.4 导引武术健身 19
2.5.5 重视老年颐养 20
2.6 近代当代——发展 20
3 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22
3.1 生命观 22
3.1.1 生命的物质观 22
3.1.2 生命的运动变化观 24
3.2 寿夭观 25
3.2.1 先天禀赋 25
3.2.2 后天因素 26
3.3 健康观 27
3.3.1 中医健康说 27
3.3.2 现代健康说 29
4 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与原则 31
4.1 基本养生观点 31
4.1.1 天人相应的整体观 31
4.1.2 形神合一的生命观 34
4.1.3 动静互涵的运动观 35
4.1.4 和谐平衡的达生观 37
4.1.5 正气为本的预防观 39
4.2 审因施养 40
4.2.1 因时施养 41
4.2.2 因人施养 41
4.2.3 因地施养 41
4.3 全面调养,持之以恒 42
4.3.1 合理调养 42
4.3.2 持之以恒 43
中篇 常用中医养生方法 43
5 心性养生法 46
5.1 修性养神 47
5.1.1 清静养神 47
5.1.2 养性修德 47
5.1.3 怡养性情 48
5.1.4 四气调神 50
5.2 不良情志的调摄 51
5.2.1 节制法 52
5.2.2 宣泄法 53
5.2.3 疏导法 54
5.2.4 转移法 54
5.2.5 情志制约法 56
6 饮食养生 59
6.1 饮食养生的作用 59
6.1.1 扶正补虚 59
6.1.2 泻实祛邪 59
6.1.3 防病益寿 60
6.2 饮食养生的原则 60
6.2.1 全面膳食 60
6.2.2 合理搭配 61
6.2.3 辨证施膳 62
6.2.4 饮食有节 62
6.2.5 饮食卫生 63
6.2.6 饮食禁忌 64
6.3 进食、食后保健 64
6.3.1 进食保健 64
6.3.2 食后保健 65
6.4 科学饮茶、饮酒 65
6.4.1 合理饮茶 65
6.4.2 适量饮酒 67
6.5 药膳介绍 67
7 环境、起居养生 72
7.1 环境养生 72
7.1.1 顺应地理环境 72
7.1.2 适应居处环境 74
7.1.3 改善居室环境 75
7.1.4 风水理论与养生 77
7.2 起居养生 77
7.2.1 起居有常 78
7.2.2 劳逸适度 78
7.2.3 睡眠有节 79
7.2.4 二便正常 81
8 房事养生 83
8.1 房事与健康 83
8.2 房事养生原则 84
8.3 房事养生方法 85
8.3.1 合房讲究卫生 85
8.3.2 行房节欲有度 86
8.3.3 提倡婚育适龄 86
8.3.4 适当独宿颐养 87
8.3.5 自重节操 87
8.4 房事禁忌 87
8.4.1 环境不当禁房事 87
8.4.2 酒后禁房事 87
8.4.3 七情过激禁房事 88
8.4.4 病期劳伤禁房事 88
8.4.5 妇女“三期”禁房事 88
9 运动养生 90
9.1 传统健身术的健身原则和要求 90
9.1.1 强调动静结合 90
9.1.2 提倡持之以恒 90
9.1.3 坚持运动适度 91
9.1.4 循序渐进 91
9.1.5 运动锻炼,因时制宜 91
9.1.6 运动项目,因人制宜 91
9.2 传统健身术的形式举例 92
9.2.1 太极拳 92
9.2.2 五禽戏 93
9.2.3 八段锦 94
9.2.4 易筋经 95
9.2.5 散步 95
9.2.6 健身球 96
10 休闲养生 97
10.1 休闲养生的意义 97
10.2 休闲养生的方法 98
10.2.1 琴棋书画 98
10.2.2 音乐舞蹈 100
10.2.3 花木园艺 101
10.2.4 垂钓旅游 102
11 沐浴养生 105
11.1 水浴 105
11.1.1 水浴的作用 105
11.1.2 水浴的分类与使用方法 105
11.2 药浴 107
11.2.1 药浴的历史源流 107
11.2.2 药浴的作用 108
11.2.3 药浴的方法 109
11.2.4 药浴的注意事项 110
11.2.5 常用药浴方举例 110
11.3 其他浴 110
11.3.1 砂浴 110
11.3.2 泥浆浴 111
12 药物养生 112
12.1 药物养生机理 112
12.1.1 平衡阴阳 112
12.1.2 预防在先 112
12.2 药物养生原则 113
12.2.1 调补脾肾 113
12.2.2 贵在中和 113
12.2.3 滋补得当 113
12.2.4 剂量宜小 114
12.3 延年益寿的中药 114
12.3.1 常用的补气中药 114
12.3.2 常用的补血中药 117
12.3.3 常用的补阴中药 119
12.3.4 常用的补阳中药 121
12.4 延年益寿方剂举例 122
13 针灸、推拿养生 127
13.1 针刺养生 127
13.1.1 针刺养生的作用 127
13.1.2 针刺养生的方法 128
13.1.3 针刺养生常用腧穴 129
13.2 灸法养生 129
13.2.1 灸法养生的作用 130
13.2.2 灸法养生的方法 130
13.2.3 灸法养生常用腧穴 131
13.3 推拿养生 132
13.3.1 推拿养生的作用 132
13.3.2 推拿养生的方法 133
14 气功养生 134
14.1 气功养生基础理论 134
14.1.1 养生机理 134
14.1.2 练功原则 135
14.2 常用气功养生方法 136
14.2.1 单式气功养生法 136
14.2.2 常用复式气功养生法 139
下篇 养生实践指导 141
15 体质养生 141
15.1 中医体质的基本概念 141
15.2 体质形成的相关因素 142
15.2.1 先天因素 142
15.2.2 后天因素 142
15.2.3 环境因素 143
15.3 体质的生理特点 144
15.3.1 体质与年龄的关系 144
15.3.2 体质与性别的关系 145
15.3.3 特禀体质的特点 146
15.4 体质类型和特征 146
15.4.1 平和体质 146
15.4.2 气虚体质 147
15.4.3 阳虚体质 147
15.4.4 血虚体质 147
15.4.5 阴虚体质 148
15.4.6 痰湿体质 148
15.4.7 湿热体质 148
15.4.8 气郁体质 149
15.4.9 瘀血体质 149
15.4.10 特禀体质 150
15.5 不同体质的养生保健 150
15.5.1 平和体质的调养 150
15.5.2 气虚体质的调养 152
15.5.3 阳虚体质的调养 153
15.5.4 血虚体质的调养 154
15.5.5 阴虚体质的调养 154
15.5.6 痰湿体质的调养 156
15.5.7 湿热体质的调养 156
15.5.8 气郁体质的调养 157
15.5.9 瘀血体质的调养 159
15.5.10 特禀体质的调养 160
16 因人养生 162
16.1 胎孕养生 162
16.1.1 养胎 162
16.1.2 胎教 164
16.2 婴幼儿调护 164
16.2.1 谨慎饮食,固护脾胃 165
16.2.2 谨避寒暑,固护肺卫 165
16.2.3 护养肾气,促进发育 166
16.3 儿童养生 166
16.3.1 饮食调养 166
16.3.2 体格锻炼 166
16.3.3 性格培养 166
16.4 青少年养生 166
16.4.1 心性养生 167
16.4.2 饮食调摄 167
16.4.3 运动锻炼 167
16.5 中年养生 168
16.5.1 静养心神,平和心态 168
16.5.2 劳逸适度,切勿过劳 168
16.5.3 起居有常,节欲保精 168
16.5.4 饮食药饵,防止早衰 169
16.6 老年养生 169
16.6.1 知足谦和,调和情志 169
16.6.2 合理膳食,适度锻炼 170
16.6.3 起居调摄,合理用药 170
16.7 女性养生 171
16.7.1 经期保健 171
16.7.2 妊娠期保健 171
16.7.3 产褥期保健 171
16.7.4 哺乳期保健 172
16.7.5 更年期保健 173
16.8 脑力劳动者保健 173
16.8.1 科学用脑 174
16.8.2 食用补脑明目食物 174
16.8.3 运动按摩保健 174
16.9 体力劳动者保健 174
16.9.1 平衡肢体 174
16.9.2 调节膳食 175
17 四时养生 176
17.1 四时养生原则 176
17.1.1 顺应四时养生的意义 176
17.1.2 顺时养生的基本原则 177
17.2 春季养生 178
17.2.1 起居调养 178
17.2.2 情志调养 179
17.2.3 饮食调养 180
17.2.4 运动锻炼 181
17.3 夏季养生 181
17.3.1 起居调养 182
17.3.2 情志调养 183
17.3.3 饮食调养 184
17.3.4 运动锻炼 185
17.4 秋季养生 186
17.4.1 起居调养 186
17.4.2 情志调养 187
17.4.3 饮食调养 188
17.4.4 运动锻炼 188
17.5 冬季养生 189
17.5.1 起居调养 189
17.5.2 情志调养 191
17.5.3 饮食调养 191
17.5.4 运动锻炼 192
18 特定部位的护养 194
18.1 口腔护养 194
18.1.1 固齿保健法 194
18.1.2 唾液保健法 196
18.2 颜面护养 197
18.2.1 面部按摩 198
18.2.2 针灸美容 198
18.2.3 饮食美容 198
18.2.4 药物美容 199
18.2.5 气功美容 199
18.2.6 心理美容 199
18.3 头发护养 200
18.3.1 梳理、按摩 200
18.3.2 合理洗发 200
18.3.3 饮食健发 201
18.3.4 药物美发 201
18.4 眼睛护养 202
18.4.1 运目保健 202
18.4.2 按摩健目 203
18.4.3 闭目养神 203
18.4.4 导引健目 203
18.4.5 饮食养目 204
18.4.6 药物养目 204
18.5 耳的护养 204
18.5.1 耳勿极听 204
18.5.2 按摩健耳 205
18.5.3 切忌掏耳 205
18.5.4 药枕保健 205
18.5.5 防病护耳 206
18.5.6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06
18.6 鼻的护养 206
18.6.1 “浴鼻”锻炼 206
18.6.2 按摩健鼻 206
18.6.3 药物健鼻 207
18.7 颈椎护养 207
18.7.1 端正坐姿 207
18.7.2 功能锻炼 208
18.7.3 合理用枕 208
18.7.4 推拿按摩 208
18.7.5 预防保健 208
18.8 手足护养 209
18.8.1 手的护养 209
18.8.2 足的护养 210
18.9 胸背腰腹保健护养 211
18.9.1 胸部保健护养 211
18.9.2 背部保健护养 211
18.9.3 腰部保健护养 212
18.9.4 腹部保健护养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