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篇 3
再送晓松一程——刘晓松烈士骨灰安放仪式纪实 3
广电人的盛会 4
小南瓜带来高收益——记任绪堂和他的西洋保健南瓜 5
载歌载舞迎国庆 7
六安老乡——宋鹏飞 8
本报与徐怀钰“第一次亲密接触” 9
不妨多一点“文化味道” 12
人如海 声如潮——“记者服务日”迎来万民倾情 13
你们现在过得好吗?——为宁西铁路奉献家园的人们 14
吴雁泽,深情打动大别山人 16
四十年的爱心之歌 17
一曲感人的园丁赞歌 20
2002年春节,我们关注 22
南苑山庄物业管理竟如此混乱 29
偶像泛滥的时代 32
追踪失踪的五保专项经费系列报道 34
冲不垮的堤坝——霍邱3万名党员干部抗洪救灾纪实 38
招商引资——一句风靡老区六安的口号 40
市场经济呼唤道德建设 50
弘扬先进文化 展示广电形象 广电人展风采——广电系统举办文艺汇演喜迎国庆 51
绕梁琴声 醉倒皋城观众——盛中国、濑田裕子小提琴独奏音乐会成功举行 52
谁为农产品做广告 56
是传统美德的丧失还是经济利益的驱使——皋城部分公交拒载老人现象透视 57
六安小朋友走进央视《周末七巧板》 59
激情与智慧的碰撞——“育才图书室工程”倡议作家与皖西学子面对面 63
《相约花戏楼》走进六安——万名群众戏迷现场过戏瘾 67
本报编辑部评出2003年中国娱乐圈十大新闻 69
六安铁路 百年梦园 72
20年后又见大别山——专访《再见了,大别山》词曲作者王和泉、雷远生 77
凝聚心血的专题片——专题片《2005年六安市抗洪救灾纪实》制作侧记 80
别让“上帝”活得太累 83
六安天空的一道彩虹——走近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徐贵祥 85
六安公交驶进“无人售票时代” 87
“安徽心连心”来到家门口“江淮情”艺术团在皋城举行大型慰问演出 89
了解民情解决问题 市委书记与市民面对面 91
客运列车开进红色六安 93
闵惠芬的六安情怀 97
“这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六安一市民见证了首趟客运列车穿越“世界屋脊” 99
挑战,在青藏线上 101
不变的美味,六安大包子 104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健康老人金杏生和他的《夕阳漫忆》 106
远去的温暖——老浴池 108
呵护情感就是呵护生命——写在《情感热线》开通四周年前夕 110
11次拜访已成最难忘的记忆 113
吴雁泽的六安情结 115
用鼓棒敲打出生命的精彩 安徽“舟舟”刘志明 117
毛坦厂饮用水系列报道 121
走进民族村——新沟村采访手记 124
“春暖大别山 和谐鄂豫皖”2007年春晚录制完毕 127
拳坛新贵 六安骄傲——第十五届亚运会拳击60公斤级冠军胡青的成长故事 129
好人陈炽俊——十年无私资助贫困少年圆梦大学 133
英雄本色——访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薛军 137
倾听“热线”上的女士对幸福的诠释 141
特别能战斗的“退休兵”——安徽大别山(六安)地质公园申报的幕后故事 144
在“涨”声中让老百姓的“菜篮子”拎得轻松些 147
姚正江:京剧,一生的舞台 151
论文篇 157
正视三个不适应 着力五个下功夫——关于在全市广电系统开展好大练兵活动的思考 157
略谈电视台频道整体包装的“三性” 161
面临因特网的挑战 广播电视宣传问题初探 165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统一原理在新闻实践中的运用 170
以人为本 展现时代风貌 175
赏析《台湾来的小姑娘》的创作特色 180
打造精品的思考 182
待宾如待己——略论广播电视主持人与嘉宾的关系 188
纪录片栏目化的生存 193
新闻信息再生初探 198
民生新闻之广播攻略 202
现实和幻想的交融——试论儿童广播剧《伶仃草》的艺术特色 207
寿县方言与普通话声韵调的同异及对应规律 211
坚持新闻采访中的理性思维 215
地市级电视台新闻策划实践探讨 217
地市级电视台财经节目的定位 222
试论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倾听的重要性及其把握 225
后记 228